上海大學生的悲哀:居然滿意奧巴馬之“美國臺灣關系”說法
雖然經過外交部四天密集中美關系和歷史的閉門“洗腦”,但向奧巴馬提問上海大學生的提問內容和事后觀感都被網友罵翻天。或許外交部沒有將美國國會“與臺灣關系法”以及美國人口中的“一中政策”居然藏納“與臺灣關系法”之“反面教材”讓學生知曉,上海外國語大學女學生張鑫就貿然上陣,提問奧巴馬,結果被奧巴馬“請君入甕”。
張鑫在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她對奧巴馬的回答“表示滿意”,稱“兩岸關系需要以史為鑒,但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令人吃驚!讓我們還原當時對答情形:
張鑫:(引用一位所謂“臺商”的話說,當有人在美國說,美國想向臺灣售武的時候我們非常擔心,因為這樣的話會破壞兩岸關系)總統先生,我想知道您是否支持兩岸關系。當然,這個問題來自一個商人,但是其實對于所有的年輕中國人來說,其實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所有我們特別希望聽下您的看法。
奧巴馬:我過去很明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中國政策,就像三個聯合公報所反映的那樣,就象幾十年前開始的有關對臺關系,也包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在內。我們不會改變這個政策(policy)和這個態度(approach)。我們非常高興看到緊張關系的緩和及臺海兩岸關系的改善。而且我非常希望我們繼續看到臺灣和人民共和國其余部分改善關系,解決很多類似問題。
奧巴馬口中的“幾十年前開始的有關對臺關系”就是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系法”,授權總統向臺售武。奧巴馬說:“我們不會改變這個政策和態度”,就是強調美國不會停止售武,只會繼續。奧巴馬雖然避開直接回答是否對臺售武,但他巧妙地堅定了美國的立場。對一個城府不深的女學生“四兩撥千斤”,不能不承認奧巴馬的語言文字游戲玩得漂亮。
請問張鑫,你為什么滿意奧巴馬不會改變對臺售武的立場?你若聽不懂奧巴馬的英文就不要事后妄加評論,被人忽悠了還不自知,十足北京人口中的“傻帽”一個!有人或說,一個女生被抓包,何必與她過不去?非也。她不僅代表上海大學生某種素質,也代表中國大學生,誰叫她披掛上陣呢?她的弱智表現,究竟是因被問者“名人光環”罩暈了?還是青年一代受制式教育導致的沉淪?
美國總統每次公開演講后,其幕僚都會迅速整理各方反應,向他簡報。據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新聞文化處官員透露,奧巴馬看了以下內容很開心:
一, 奧巴馬走進會場時,來自上海八所院校的大部分大學生高喊“yes, we can”(是的,我們可以)這個奧巴馬競選時的經典口號,比美國學生還瘋狂。
二, 同濟大學學生說:“奧巴馬拿起麥克風那一刻,就征服了全場”,“奧巴馬好像腦力競猜電視節目主持人,眼神堅毅地看著提問學生,再用生動的語言回答”。
三, 洪博培大使代大陸網友發問:奧巴馬是否知道中國網絡防火墻存在,是否贊同自由使用twitter(這個問題是美國國務院公共事務(新聞文化)局在美國駐京大使館網站收集問題之一),當總統直言:“我一直堅定支持網絡開放的使用”,“我非常支持不審察內容”。在場學生雖不敢鼓掌,但頻頻點頭贊同。
四, 美國官員和媒體會后從學生還口中得到的對總統的評價是:“英文比布什總統好多了”、“口才很好”、“親民”、“不乏幽默”。
五, 在場學生獲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官員派發奧巴馬頭像海報,均異常興奮,表示要珍藏。
六, 有學生說,中國領導人在演講方面比美國領導人差。
中國人看了很開心嗎?也許有人開心。
中國的大學教育實在很有問題,并充滿風險。錢學森講“出不了人才”,已是客氣話。讀了幾年書,上了幾年網,仍不知國際江湖之險惡,出奴才也很可怕啊!我們不妨列出以下狀況:1,當代大學生就問奧巴馬那六個連中國老年人都可以發問的問題,實在悲哀。可以稱之為“假問題”、“偽問題”,令人跌破眼鏡。2,見到美國精英代表,就學生也瘋狂;收到一紙海報,就感激涕零。思維觀念有誤。3,不敢對美國說“不”字,怕的是去美國使領館面試時被拒簽。我們不贊成大學生向奧巴馬扔鞋子(始作俑者扔小布什,被關在伊拉克大牢一年),但至少給他“霹靂火”式的問政啊。
中國的媒體也很有問題,充斥著崇洋媚外、漢奸言論,對學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象什么沈丁立、金燦榮教授們呀,什么吳建民院長們呀。注重吃喝玩樂、物質享受的報刊、電視節目比比皆是。福建東南臺、“南方周末”已和臺灣電視臺簽約,白天在臺北制作節目,晚上就可以在大陸播出,要和過去十年一直被臺灣編導把持的湖南衛視娛樂節目一競高低,爭奪大陸年輕一代。動輒好萊塢大片風靡中國,動輒美國多么有權有勢,在巴格達、喀布爾被炸也賴著不走。某些大學生們需要覺醒,勿再被貼上“失去信仰的一代”的標簽,應要有做中國人的骨氣和“敢下五洋捉鱉”的信念。不妨,看看毛主席語錄、詩詞也好。
上海大學生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1,對美國人情有獨鐘。洋租界衍生所謂“海派”作風,連英語都發明出一種“洋涇濱”英語來。1999年美國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引起中國各地民眾示威抗議。美國國務院后來有“事件評估”:在上海領事館外的示威學生最斯文,喊口號走過場,無暴力發生;在廣州領館外的示威學生是先冷后熱,投擲石頭出現,令美國領館不得不求助中國武警加派人手站在門外。北京、沈陽、成都三地使領館外的學生民族主義情緒嚴重,大量投擲石塊和其它物品,口號也很過激。沈陽學生竟然在館內放火,最可怕的是成都學生,跑到領館外的某個小區,砸了美國總領事的家,與義和團無異。2,不少上海女大學生,早有被調侃“為他人作嫁”:首選嫁美國,次選嫁歐洲,三選嫁日本,四選港澳臺,再才輪到上海有錢人。
從上海大學生的悲哀,可窺見某些80后、甚至90后,在國家認同、民族意識、全球視野、政治襟懷、是非觀念的弱化,削弱了中國今后在分秒必爭的國際競爭壞境中的軟實力和參予力。美國無疑是中國最大競爭對手,趨勢已定。所謂“一個強大繁榮的中國的崛起”,只是美國捧場之詞,讓中國自我陶醉而已。
毛澤東講,青年人朝氣蓬勃,象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心有所感。寄希望于朝氣蓬勃的80后、90后,寄希望于決策者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勿忘精神文明建設。這也需要一番復雜困難的過程。我們記得,當一些前輩們批評八十年代海南島大肆走私汽車運往北方牟利,賺內地省份錢是不妥當,警惕“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來了”時,胡耀邦還不服氣予以否認。不可否認胡是政壇的性情中人,但在若干問題偏右犯錯卻是不容置疑的。其歷史教訓值得記取。否則許多大學生們還會在當今社會矛盾“碰頭疊加”,甚至爆發時,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