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本山療養不差錢”來看 官員腐敗是順理成章的
2009年10月16日《濟南新房》 以題為《趙本山療養不差錢 包別墅每天費用近四萬》報道了趙本山療養,入住上海最大的花園別墅酒店。該酒店一直是名人要客的青睞之地,接待過包括英國女皇、日本天皇等在內的百余位國內外名人政要。酒店一旦有重磅級人物入住,便更會增設嚴密警戒。此次趙本山入住,酒店方面應其要求設置了每隔50米便有一個的“哨崗”。每天的包房價格是40250元,包含3.5萬元房費和每天15%的服務費5250元。據說趙本山可能包住16天,僅房費方面就達64.4萬元,若按療養一個月計算,僅房費就要支付120多萬元。
另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趙本山10月3日晚離開重癥監護病房后,住進華山醫院6號樓12層高級病房。該病房有兩個床位,都被趙本山包下,一間病房每天的費用為1400元,趙本山包了三間。前來探望的親友太多,加上送來的禮物如水果、補品等東西塞滿整個病房,甚至連走廊上都塞滿花籃。趙本山專門用兩間病房給親友休息及放禮品。據悉,待他出院后,工作人員花了一小時才整理完禮物,裝入一輛10人座的面包車運走。術后的趙本山,心情好,胃口也好,多次喝河豚湯補身體,還點名要吃大閘蟹,中秋那天則聲明要吃餃子,身邊親友自然樣樣給他準備好。據悉,每日有朋友專程從院外帶來極為滋補的河豚湯,一鍋價值大約在250元左右。工作人員還買了豆漿機、榨汁機和電飯煲,以便在病房中開小灶,以滿足趙本山。此次入院,手術費用逾8萬元,病房費用超過5萬元,加上后期治療費用、營養費用、復健費用等,至少花了30萬元。
當然了,趙本山目前的年收入是1.5億元。還有傳說他的春晚出場費就是24萬元。按照他現在所擁有的財富,他想怎么奢侈消費都是他的自由,無可厚非的,趙本山是屬于先富起來的那一部份人。本山大叔富了,文藝界的人士也都富了,就連他的徒弟小沈陽出場費每場500元也一躍漲到了10萬元。
但是我們也知道,與此同時,上億萬人的農民工和幾千萬人的下崗職工,一年下來的血汗錢也就是萬元左右,甚至有的為了討回這份活命錢而被人砍殺。剛剛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居說能找到工作的大都數人月薪也在千元以下。這也許就是特色社會中的“后富者”吧。
當初我們的改革是為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總設計師沒有規定那部份人先富、那部份人后富;沒有規定先富者要富到什么程度,后富者要窮到什么程度;也沒有規定先富是要通過什么渠道來富的,后富是要等到什么時候再富的。所以說本山大叔富有了,他一天要消費掉這個社會中大都數人四年的收入也是順理成章的。我們也可以理解媒體為什么也是在大力宣染本山大叔的消費觀。
去年底,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開會時的照片被網友上傳至各大論壇,網友從照片中發現周局長抽的煙是每條售價1500元至1800元的“南京牌”天價煙。 據南京卷煙廠工作人員介紹,“九五之尊”是南京系列煙中最高檔的,一般用作送禮。就是為了抽這合煙,周久耕局長被免職,后來進一步查出了問題,他又被法律進行了制裁。
官員一日消費幾千元,進了監獄,本山大叔一日消費幾萬元,成了先富的榜樣,其結局卻成了天壤之別。這種后果是媒體直接導致的,我們的媒體是不是有了“只準仇官,不準仇富”之嫌呢?
在三十年前的毛澤東時代,文藝工作者和政府的干部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們都是社會主義共同體中的一個有機成份,任何崗位、任何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濺、等級之分,他們所得的收入與工人相差甚微的,一般干部的工資還要底于工人的收入。在這種社會制度下,由于干群的服務與被服務的依存關系,任何人只要做了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集體、對不起人民的事,必然會受到大眾的譴責,出格者也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建國初期,中共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劉青山,中共天津地委書記張子善,經不起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逐漸腐化墮落,利用職權分別貪污達1.84億元(舊幣,折合人民幣1.84萬元),和貪污1.94億元(舊幣,折合人民幣1.94萬元),成為人民的罪人,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舉行公審大會,隨后河北省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
但是現在社會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30年前的人民的社會被當作改革對象進行了“改革”。人民的“公仆”變成了“主人”,要多拿、多吃、多得,還要對他們“高薪養廉”。一個“文藝界的人士”都可以日耗4萬,每隔50米便有一個的“哨崗”。生一個病用二間房子裝禮品,那么為什么同樣是改革的受益者的官員們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呢?“盛世”需要文藝界的宣傳,改革的成果同樣也需要官員們支撐,為了改革,二者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更不可偏廢。如果說官員們擁有一日消費幾千元,擁有成千萬、成億的家產就是“腐敗”,那么這種“腐敗”應該是順勢的,是順理成章的,是適應時代要求的,是符合“創新”理論的。應該為官員們鳴不平!
2009.11.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