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略探“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世界上最為時髦也是最引人關注的一個話題。這一話題的內容包羅萬象,甚至已看不到其時空的邊界。就拿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系來說,據科學家的推測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目前正處于如一個人的“壯年期”。當然,有“壯年”就必有其“老年”,科學家認為再過50億年左右,太陽將步入它的“老年期”,到那時,太陽將膨脹至現在的250倍,變成“紅巨星”,就會吞沒地球等一些行星的軌道。再過若干億年,太陽又將塌縮為“白矮星”,而完成其生命的周期。人類的未來因此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即在地球的軌道被“紅巨星”吞沒前,人類能否找到或找到后能否到達宇宙間其它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如果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也無法到達其它的宜居星球,那么,“紅巨星”終將成為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焚尸爐”,人類的發展也就到了盡頭。至于人類究竟能否找到并能到達地球以外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其它宜居星球,目前尚無定論。宇宙間距離的標尺以光年計,成百上千的光年,就目前人的生理能力而言,是一種難以到達的極限。但我們依然可以非常大膽地設想,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將大幅度地延長,甚至“萬歲”也不再只是空喊,另據愛因斯坦的時空觀,接近光速的運動可以同時壓縮時間,即如中國神話中說的“天上只三日,人間已千年”。科幻小說也說宇航員去銀河轉了一大圈,回到地球時本來同時代的人都已過世了好幾百年。如果以上神話般的假設都能成立,人類的星際旅行并非只是幻想,人類在太陽系之后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有了指望。
以上把話題扯遠了,居然想到了50億年之后的事,人雖然不能沒有遠慮,但更應考慮的是近憂。近憂的是我們生活的地球。由于人類活動的失控,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也就是災難。例如,溫室效應加劇使地球生態不斷惡化,首先,海平面將大幅度地上升,淹沒無數的島嶼及沿海城市,還導致風災、旱災、水災、雪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發,不斷干擾、破壞人類的生活。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的燃燒,也有說是牧場上牛羊等食草動物的打嗝、放屁所致,反正都是無法排除的原因,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要避免災難,既要考慮縮減碳排,也要考慮少吃牛羊肉。而這二條,最大的阻礙恰恰來自世界上的富國、富人,正是富國、富人無節制的超量消費,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拿美國來說,要是世界上的人都像美國人那樣去消費,據說需要九個地球才能容納目前的人口數量。再拿中國來說,雖然還存在著好幾億的貧窮人口,但中國富人的奢侈品消費據說已趕上了世界第二。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1997年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第三次會議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具體制訂了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美國于次年簽署了議定書,但僅僅過了二年,美國的布什政府即以“妨礙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不減排”為由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這讓“我們共同的未來”以及“可持續發展”都蒙上了不祥的陰影。美國出爾反爾的態度也遭到了其盟國的反對而陷于孤立。不知即將訪華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能否代表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而不再對環境問題“裝聾作啞”?其實,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完全可以排除一切政見及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作為中西方最可溝通、最可切入的一個話題,因為我們畢竟有著一個“共同的家園”以及“共同的未來”。
當然,“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各國政要之間需要交流的話題,同時也是涉及千家萬戶生活的一個話題。就拿我們每人每天的喝水來說,由于人類失去控制的活動,使水資源遭受大面積污染。在中國的660個城市中,有400個缺水,100個嚴重缺水。中國有3億人的飲水不安全,1.9億人的飲水中有害物超標。作此文時恰巧看到《中國青年報》上一文,讓人驚奇不已,特摘錄如下:“在珠江三角的九個城市中,近25%的居民不敢喝自來水,喝了怕引發咳嗽、咽喉炎,甚至失眠煩躁等各種疾病。這不禁讓大家想起海口的水務局某副局長的‘實話實說’:‘經濟越發達水越黑’!當蘇丹紅、吊白塊、地溝油、三聚氰氨等讓人們對許多食品疑神疑鬼、提心吊膽時,現在連自來水都不敢喝了,(甚至空氣也不敢吸了),這日子還怎么過?而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悖論是政府已投入近千億的治污資金,只因各地官員只信GDP至上,前治后污而難見成效。”這種“悖論”,當然不只是發生在珠江三角洲。
有人說“十九世紀爭煤,二十世紀爭石油,二十一世紀爭水”的話看來不無根據。例如為了爭水,就有可能會引發鄰國之間的紛爭,據說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已引起印度的關注及不安。其實,二十一世紀豈止是爭水,爭煤、爭油的活動也從未停止過,例如:人們仍然視中東為“火藥桷”,因為那里盛產石油,還有在南中國海也已因石油爭得不可開交。中國人奉行的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八字方針”,顯得很大度,還準備“100年韜光養晦”呢,只是不知百年之后,南中國海是否還會有石油?除了石油,在中國“共同開發”的還有煤炭、金銀、稀土等礦產,甚至還有大城市的水資源,讓中國人也能賞賞“洋水”的滋味。只是自從加入了WTO,中國人實在已干了不少賤賣貴買的蠢事。人家已有200年“市場經濟”的經驗,“生意場”上,中國人常顯得力不從心而“甘拜下風”。
以上談的僅為生態、資源方面的話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當然很多,但最為關鍵的因素實為經濟活動中的體制問題,生態、資源都受經濟活動的影響、支配。問題在于究竟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最能適應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去采用美國式的經濟體制,那么,結論就是需要用九個地球來容納目前的世界人口,那當然是不現實的,也是美國人所不愿看到的,他們奉行的是“單邊主義”,自己可以不顧環境地無節制地消費,別人可沒有資格這樣。這也是富國、富人們的共同邏輯。
為了找到并評價最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那種經濟體制,我們不妨先來研究一下上世紀“聯合國環境會議”制定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六條基本原則(括號內為本人的按語)——
1、公平性原則,是指機會選擇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代際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三是指人與自然,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公平性。(問題最大的是第二方面,貧富二極分化的經濟體制徹底破壞了“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
2、可持續性原則。是指生態系統受到某種干擾時能保持其生產率的能力。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保持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的范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首先的問題在于富國、富人是否愿意“調正”?如果不愿意,又能怎么樣?)
3、和諧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如果我們能真誠地按和諧性原則行事,那么人類與自然之間就能保持一種互惠共生的關系,也只有這樣,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如果不放棄“叢林法則”,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得了嗎?)
4、需求性原則。人類需求是由社會和文化條件所確定的,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結果。與人的價值觀和動機有關。可持續發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發展人,強調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場商品,是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的機會。(資本的本性是對利潤的瘋狂追求,而不是什么“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5、高效性原則,高效性原則不僅是根據其經濟生產率來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據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來衡量。是人類發展的綜合和總體的高效。(現在大家看重的都是GDP,而不是什么“人們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
6、階躍性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需求內容和層次將不斷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續發展本身隱含著不斷地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階躍性過程。(資改派將社會主義拉回資本主義,是否也算“階躍性原則”?)
但愿本人以上的的“略探”,可以“拋磚引玉”。
《師大奇遇》附文 2009年11月13日 更多請見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8584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