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呢?其實這是受我前幾天的那篇文章《為什么毛澤東時代的好干部到了“特別是”年代就成了大貪官》的啟發又想出來的。
喜歡看我文章的網友們這幾天會發現,我的文章越來越有些尖銳了。什么原因呢?基本有三條:第一、我一直在社會的底層生活,一直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的;第二、我一直崇拜毛澤東,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學習毛澤東選集,每年至少通讀一遍五卷。中國的社會現實再復雜,你如果通讀了一遍《毛澤東選集五卷》以后,就象長了一雙火眼金睛一樣,對現實就有了比較清醒而準確的認識;第三、自從上網以后,對中國網上的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在上面學到了不少的東西。許多文章的題目就是看了網友們的文章受到啟發以后想起來的。特別是(這個“特別是”和資改派的那個“特別是”的用意可是完全不同的,呵呵!)在登陸“烏有之鄉”網站以后,看到了許多好文章,認識了許多高手,學習到的東西更多,在好多文章里,我都發現許多觀點都是“英雄所見略同。”而且還得到許多高手觀點的啟發,所以現在有點才思如泉涌了,有時候有七八個題目都等在那里讓我把他們寫出來。
呵呵!扯得有點遠了,回到題目上來。原來我前天的那篇文章說的是老實話。如果毛主席他老人家還在的話,或者毛澤東思想仍然被后來的接班人繼承的話,如果后來的接班人仍然堅定不移的走真正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話,那些被抓起來或者被槍斃的貪官污吏們絕對不會是現在這樣的下場。也許他們不但不是大貪官、大腐敗分子,會是一位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雖然他們在位時辛苦一些、勞累一些,不能坐豪華轎車、不能住別墅洋樓,不能包二奶,不能去澳門大把大把的賭錢。但是他們的心里肯定是輕松愉快的,到他們老了光榮退休以后,還能幸福快樂的安度晚年,如果他們回到過去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去看望那些他們服務過的人民群眾時,知恩不忘的人民群眾肯定還會熱烈的夾道歡迎他們,讓他們激動的熱淚盈眶,那是一副多么令人感嘆、感慨、感懷和感動的情景啊!
可恨的是:那些資改派們背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背叛和拋棄了毛澤東思想、拋棄了真正的社會主義、一切惟西方的資產階級的經濟模式是瞻、一切惟上司領導的言論是瞻、一切惟個人前途和名利是瞻,只是為了個人的升官發財,而致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死活于不顧,致國家的前途命運于不顧,走上了一條瘋狂的不歸之路。結果呢?或者鋃鐺入獄,或者命歸黃泉,還成了千古的罪人。這是誰之過呢?是那些始作俑者——資改派的罪過,是他們用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的和生活方式把他們拉下了水。使他們唯一的生命劃上了一個可恥的句號。
當然,這也與他們的思想修養和性格愛好有關。為什么在“特別是”的年代里也出現了孔繁森、王瑛那樣的好干部呢?出現了胡錦濤、習近平、薄熙來、周永康那樣出污泥而不染的好領導呢?我們現在可以肯定的說:如果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直處于指導思想的位置,中國的貪官污吏一定比現在少的多。而且更能肯定的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也一定比現在幸福的多。
所以說:在特別是的年代里,不僅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經濟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中國的社會發展因為貧富差距太大而已經走上了一條邪路(這可是鄧小平說的)。所以說:那些貪官污吏也是“特別是”年代的受害者。不僅那些已經被關進大牢和見了閻王的貪官污吏是受害者,就是現在尚未暴露出來的千百萬腐敗分子們也是受害者。他們有很多人都非常后悔,后悔當初押錯了寶,誤上了資改派的賊船。在過去那個瘋狂的年代里,他們也貪污受賄了一些金銀財寶、也曾經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現在也有些后悔了。他們現表面上故做鎮靜,但心里頭早就心亂如麻!因為他們早就明白自己做事情的方向是和正確的毛澤東思想的方向相反的。他們惟恐突然有一天紀檢委的同志找他談話,那樣的話,他們的一輩子就全部完蛋了,怪誰呢?怪那些背叛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資改派。
資改派是萬惡之源,我們這些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的革命者只有把他們的罪惡陰謀徹底揭露出來,把他們的反動思想和罪惡公布于眾把他們批倒批臭,把他們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人民才會過上屬于真正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
對于那些上了賊船的腐敗分子,我個人還是堅持認為應該區別對待,實行毛澤東當初制定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只要他們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站在人民一邊,反對資改派,把該退賠給國家和人民的財產退賠給國家人民,還是應該給他們一條生路的。不能一棍子把他們打死,這也是毛澤東同志一慣倡導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策。當然,對于那些死不改悔的支持資改派的死硬分子,應該和對待那些資改派一樣,用魯迅“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個都不饒恕,永遠都不饒恕。堅決徹底的把他們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裝進潘多拉魔盒,再也不能把他們這些魔鬼放出來了。幾十年的社會現實證明,他們是才是一群真正禍國殃民的民族敗類,一群帝國主義和國內外反動派的忠實走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