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包公與蔣經(jīng)國
封建社會,皇帝都希望大臣們“廉政”,因為“清官”方能平息民怨。看那“清官”出巡,往往佩帶尚方寶劍,對貪官先斬后奏;草民們自然謝主隆恩,齊頌太平盛世。貪官卻敗壞綱紀,只能激起民眾造反。歷代皇帝賞賜“清官”,正是為了穩(wěn)坐龍椅,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
包公,便是一個典型的“清官”。封建社會,貪官污吏、惡霸地主欺壓百姓,構成強大的黑惡勢力,百姓自然幻想“清官”出來整肅社會,然只是幻想而已。正是在這幻想之下,才有了包公戲。其實,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各級官吏皆有特權,所謂“清官”整治也是刑不上大夫,皇親國戚更是在整治之外。歌頌包公的戲曲《打龍袍》,對那“不孝”的皇帝老兒,也只是打打龍袍罷了。當然,這也不過是戲劇家的編撰。不過,歷史上確有包公其人。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省)人,官至樞密副使(副宰相)。清朝末期重建的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斷,據(jù)記載李鴻章為重建曾捐銀2800兩,撰寫《重修包孝肅祠記》立石碑紀念。
現(xiàn)代歷史中,也有一位“清官”。這“清官”不是別人,就是蔣介石的大公子蔣經(jīng)國。四十年代末,國民政府為了推行“幣制改革”, 喊出“嚴厲懲治腐敗”的口號,掀起反對貪污腐敗的“廉政風暴”。當時,蔣經(jīng)國被派往上海進行整頓,矛頭便對準腐敗的官員及官商勾結的黑惡勢力。期間,蔣經(jīng)國先后查辦了陶啟明、戴明禮、王春哲等大案要案,后來由于觸動大官僚大買辦的根本利益,四大家族代表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齡等人便出面干涉,“廉政風暴”終以失敗告終。“廉政風暴”盡管也懲治一些貪官,然并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維護國民政府的利益,力圖挽救蔣家王朝行將滅亡的命運。所以,“廉政風暴”終告失敗。
有時,“清官”戲看多了,便幻想青天大老爺出來扭轉乾坤。其實,“清官”畢竟是效忠朝廷,“清官”反貪官,不過“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