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商業化對誰有利?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實行的是家庭承包制,實際上就是獨立農民家庭生產制。在這種生產制度下,把農業商業化究竟對誰有利呢?
農業生產有以下特征:第一,為社會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第二,為工業提供植物性和動物性的原料。第三,生產周期長。第四,受自然條件限制。第五,農業的勞動生產力在于集體力和廣泛用科學自然力。第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自從農業商業化以后,資本主義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中去。在個體生產的條件下, 這里的前提是現代農民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是商品經濟。這里存在著任何商品經濟和任何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競爭,爭取經濟獨立的斗爭,生產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在農民中沒有一種經濟現象不具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矛盾形式,也就是沒有一種經濟現象不表現出利益的斗爭和磨檫,不意味著對一些人有利,而對另一些人有損。因為農業,特別是農民受傳統影響,因此,資本主義改造作用在這里是極緩慢地和逐漸地表現出來。
在農業商業化的條件下,農民中一切經濟矛盾的總和構成了農民的分化。農民的分化減少了“中等農民”而發展著兩極的兩種農民。他們的共同特征是經濟的商品性即貨幣性。第一種新型農民是農村資產階級或富裕農民。這是包括經營各種形式的商業性農業的獨立業主,以及工商業企業主和商業企業主。商業性農業與工商企業相結合。這是農民特有的一種農業同手工業相結合的形式。改革開放初期的萬元戶,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就是這樣。這里的經營規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超過本戶勞動力可以勝任的程度。所以農村的貧困戶,特別是日工隊伍的形成,是富裕農民存在的必要條件。這種富裕農民以純收入的形式所獲得的閑置的貨幣,或者是從事商業或高利貸活動,或者是在有利的條件下用來租賃土地,改善經營等等。農民資產階級從數量上說只占全體農民的少數,但是就他們在整個農民經濟中(在農民的生產資料總數中,在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總數中)的意義來說,農民資產階級是占絕對優勢的。他們是現代農村的主人,這些農民往往以家族的形式出現,有些甚至變成了黑社會性質,在農村作福作威。
另一類新的類型的農民是農村無產階級,即有份地的雇傭工人階級。這里包括無產的農民,有份地的貧困戶,日工,小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小塊土地上極小規模的經營及其處于完全衰落狀態,不出賣勞動力就無法生存,生活水平極其低下,大概還比不上沒有份地的工人的生活水平。這就是這一類農民的特征。
介于上述兩者農民中間的是中等農民。他們的特征是商品經濟發展得最差。獨立的農業勞動,只有在最好的年成和特別順利的條件下才能維持這種農民的費用。所以這種農民的地位是極不穩固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中等農民如果不以勞動償還等為條件來借債,如果不出去打工也是如不敷出的,每當發生一次歉收便有大批中等農民落入無產階級隊伍。就其社會關系來說,這一類農民搖擺于上等戶和下等戶之間,它向往上等戶,但能爬上去的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而社會的演進的整個過程卻使它論為下等戶。
農民的分化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國內市場。在下等戶中這種市場的形成是靠消費品,與中等農民相比,農村無產者消費較少(并且消費的是質量低劣的產品)而購買較多。農民資產階級的形成和發展從兩方面來建立市場,第一主要靠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市場)。第二也靠消費品,因為他們的需求在日益增長。隨著農村的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商品化,大部分農民缺錢購買,因此,不得不成群結隊進城打工。這就是農民工形成的經濟原因。因為農民工在農村入不敷出,所以他們不得不進城受人歧視,被人剝削,變成中國社會的最下層農民工。
商業性農業的發展為農業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由于農業的性質,它向商品生產的轉變是以特殊形式進行的,和工業的這種過程并不一樣。加工工業分為各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些部門都只生產一種商品或產品的一個部分。而農業性工業則不分為各個完全獨立的部門,它只是在一種場合下專門生產一種市場產品,而在另一種場合下又專門生產另一種市場產品,而且農業的其他方面都要適于這種主要的(即市場的)產品。例如商業性谷物,商業性畜牧業,亞麻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果園業,甚至市郊經濟都是這種情況。因此,商業性農業的形式非常多種多樣,它不僅在不同的地區形式各異,而且在不同的農場或企業也不相同,這就是全國農民根據各自的條件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的原因,種植經濟作物是為城市提供菜蛋肉油,和為工業提供動物性和植物性原料,因此這種生產受工業發展的影響,由此便出現了農民的破產。所以商業性農業對廣大農民來說是一種災難。
商業性農業的增長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第一,農業專業化引起了各農業地區之間,各農業企業之間和各種農產品之間的交換。第二,農業愈是被卷入商品流通農村居民對供個人消費的加工工業產品的需求就增加的愈快。因此,第三,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增長的愈快。第四,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可見一方面,工業為農村資產階級提供大量的生產資料,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民工,又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
總而言之,農業資本主義使農業生產社會化了。農業變成了普通的工商業;農民的勞動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受到社會的核算;墨守成規的單一的農業正變成在技術上經過改造的和具有多種多樣形式的商業性農業,小農的地方閉塞性和分散性正在破壞,勞動力的非人身交易,正在排擠各種各樣的高利貸形式和人身依附形式,--這一切情況都是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發展過程的各個環節,這個過程使農業勞動社會化了,并且使市場波動這種無政府狀態中的矛盾,即各個農業企業的個體性同資本主義大農業的集體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強調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進步歷史作用時,我們絲毫沒有忘記這種經濟制度的歷史暫時性,也沒有忘記它固有的深刻的社會矛盾。
由此可見商業性農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僅僅對資產階級有利。對無產階級有害。
勞動者
2009年11月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