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和張維迎認為,他們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模式好,毛澤東那種和外國在高端競爭的“趕超戰略”是錯的。可林毅夫和張維前半生的經歷卻徹底的否定了他們自己的理論!為什么是這樣呢?他們說他們的經濟模式賺錢,而“趕超戰略”不賺錢。其實他們的經濟模式就等于在飯館給人刷盤子賺小錢,用自己血汗刷盤子的小錢換取別人很貴的名牌產品,而“趕超戰略”和外國競爭,不能很快看到利潤,要經過一段時間生產出比較貴的名牌產品,用自己少量的名牌產品賺大錢!林毅夫和張維迎比較優勢認為:應該看眼前利益,出賣資源賺點小錢能很快改善生活,不能為了以后賺大錢而暫時忍耐。這也就是要國家看眼前利益,不能看長遠利益。他們要國家為眼前一點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而他們自己卻不是這樣做的!張維迎父母是個農民,也算窮人;林毅夫家在臺灣也不是富人。張維迎和林毅夫人生開始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放棄上大學,在工廠打工,在當時看,上大學只投入不產出,還不如做去工廠上班。二是暫時忍耐貧窮,經過上大學學習,生產出更值錢的產品,長期看利潤更高。如果按照張維迎和林毅夫鼓吹的“比較優勢“理論,那張維迎林毅夫應該放棄上大學而去工廠上班,畢竟換點零花錢,偶爾還能吃點鮑魚或者買幾件好衣服。如果按照毛澤東“趕超戰略”,張維迎林毅夫就應該忍耐暫時貧窮去上大學,這樣在短期看來他們因為上學不賺錢,所以他們不能偶而吃鮑魚買幾件好衣服。在當時看起來,放棄上學而早工作的人比張維迎和林毅夫穿的洋氣、吃得也好,但是過20年以后比比呢?當時做工的人,現在可能是下崗工人,他們生存都困難了,而張維迎和林毅夫經過一些年的忍耐,現在張維迎和林毅夫生產出的產品能換來無數工人的勞動!開始是做工的人偶爾能吃鮑魚穿洋氣的衣服,而張維迎林毅夫吃饅喝白水;現在是做工的人吃饅頭喝白水,穿破爛衣服,而張維迎林毅夫常吃鮑魚穿著名牌衣服。張維迎選擇暫時貧窮去上大學;林毅夫甚至跨海到大陸來學習,他們忍受暫時的貧窮,最后生產出某種值錢的產品換取普通人用很多勞動生產出的大量產品,我們說誰那種模式好?如果按照他們自己“比較優勢”的理論,他們應該放棄上大學,為了眼前利益馬上去工廠工作,為什么他們自己不按照自己宣揚的理論行事?如果一個家庭把錢都拿出來吃喝,而另一個家庭供孩子上學,那外表看起來吃喝的家庭比讀書的家庭要好看的多,但是我們大家會選擇都吃了而不讀書嗎?張維迎林毅夫自己寧可忍耐暫時貧窮去讀書,也不為了暫時能吃的好一點去做工;張維迎和林毅夫給國家出的主意卻是:不能為了長遠利益忍受暫時的貧窮,而要為了眼前利益發展血汗工廠。張維迎林毅夫自己為了長遠利益可以暫時忍耐。他們卻讓國家為了眼前小利益放棄長期的大利益!他們說人都是自私的,既然人是自私的,那張維迎和林毅夫自己選擇暫時忍耐貧困的“趕超戰略”,卻要國家選擇出賣資源暫時吃喝的“比較優勢”,他們自己不做,卻要別人做,他們自己不選擇“比較優勢”的經濟模式,這說明那種模式是錯的。所以張維迎和林毅夫用自己前半生的發展模式,徹底否定了他們自己鼓吹的“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張維迎和林毅夫自己現身說法否定了自己的理論,這真是天大的諷刺!
張維迎和林毅夫都是極力擁護“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反對毛澤東的“趕超戰略”。“比較優勢”是什么呢?比較優勢理論大概意思是:認為我們現在是落后國家,所以不在技術上趕超西方國家,不和他們產生競爭,而是我們生產浪費資源的低級工業品,西方國家生產高技術的高級工業品,我們和西方做分工,我們用自己的低級工業品交換具有稀缺性的西方高級工業品。這種模式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生產的產品很多國家都能生產,我們和第三世界國家比誰的產品價格低,而西方生產的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只有一定的國家能生產,他們的產品具有稀缺性,而我們生產的低級工業品,因為大部分國家都能生產,有很多國家相互競爭,所以只能靠工人沒有福利、工人壓低工資、壓低資源價格才能賣出去,這樣我們就等于殘酷壓榨本國工人和壓低資源價格,來換取西方用少數資源生產的高級工業品,我們這樣交換等于出賣資源和百姓的體力!等于我們用多數資源換取西方國家的少數資源,我們成了西方的經濟殖民地!這種模式讓西方國家拿大頭,我們血汗工廠上層拿小頭,工農只是保證活下去就行了!我國精蠅為啥喜歡這樣模式呢?趕超戰略等于本國精英同外國精英競爭,而“比較優勢”等于本國精蠅沒本事跟外國精英競爭,本國精蠅靠剝削本國百姓生活!因為我們精蠅沒本事用腦力和外國競爭,而這種比較優勢的模式等于和西方聯合起來壓榨剝削本國百姓,壓榨本國百姓可以快速致富,而毛澤東的趕超戰略要求全國人民忍耐一個時期,要貧富差小,上下一心,大家齊心合力趕超西方,趕超外國要一個長期忍耐的過程,精蠅不能靠壓榨百姓迅速致富,所以他們最反對“趕超戰略”!比較優勢理論,等于我們和西方做了分工,如果在一個國家內這樣分工還可以,一個國家之內可以通過政府來調節收入,而在國家之間是不行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國家之間在爭奪資源,西方國家占有優勢,西方生產的產品具有稀缺性,他們利用稀缺性剝削你,在國家之間沒有人會協調收入,人家為啥把自己的好處給你?西方國家希望中國永遠處于產業鏈下層!毛澤東時代經過一些年的忍耐,我們等于是快畢業的研究生,但是林毅夫和張維迎們讓我們放棄學業去永遠刷盤子!
西方發達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是用“比較優勢”這種模式發達的,美國南北戰爭時代,英國支持美國南方,就是因為英國也想讓美國用“比較優勢”這種模式發展經濟。美國生產農產品,英國生產高級工業品,這是給美國設計的發展模式。南北戰爭時候,英國支持南方,因為英國想讓美國生產農產品,而英國生產高級工業品,美國變成英國的經濟殖民地,但是美國卻不按照英國設計的模式發展,美國南北戰爭就是為了發展在技術上和美國競爭的經濟模式。如果按照美國南方的發展模式,那美國就變成英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國等于買辦政府,剝削本國奴隸,英國做主子,美國政府做買辦,而普通百姓和黑人成為奴隸!美國南北戰爭以后保護自己本國工業,直到美國強大以后才鼓吹自由貿易!如果我們解放以后用“比較優勢”的模式發展,我們的工業基礎方面因為跟外國比沒有優勢,私人如果投資工業基礎,因為開始時候成本高,競爭不過外國,一定會賠錢,所以沒有私人會投資工業基礎高技術方面,如果沒有國家投資,我國就是經濟殖民地!
林毅夫張維迎等人反對趕超戰略的理由是:生產低檔工業品現在就能看到錢,而趕超外國要經過長期忍耐,還要經過一個賠錢的過程,所以還是現在賺小錢更好,至于高技術,我們可以從外國買(能不能買到?我們都看到了)毛澤東時期發展戰略發展出的殲十和火箭同生產襯衣或者做裝配車間對比:航空工業開始要國家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的積累,開花結果。現在殲十可以買2500萬美元,如果運十發展到現在可以更值錢,殲十、運十、火箭能生產的國家少,屬于比較稀缺的產品,所以它們價格高,而襯衣誰都能生產,所以只能靠極低的價格,一架殲十或者運十能換多少襯衣?我們用多少襯衣能換美國一架波音飛機?我們做裝配車間消耗的資源比殲十等消耗的多,但是一架殲十條能換多少裝配車間的裝配的產品?多少裝配車間的產品利潤能換一架美國波音飛機?歐洲空中客車靠政府投資,發展到一定規模才有了競爭力,如果歐洲政府也像林毅夫他們那樣考慮問題,認為空中客車開始是個“賠錢貨”,而出口低級工業品能迅速賺小錢,他們放棄空中客車,那現在歐洲要生產多少襯衣和皮鞋換美國一架波音飛機?
比較優勢理論就等于:毛澤東認為,我們不能做奴隸了,要跟奴隸主競爭,超過奴隸主。但是奴隸要趕超奴隸主,要有一個艱苦的過程,還會受到奴隸主打壓,所以極右就用這個過程艱苦為理由來否定和奴隸主競爭的戰略!張維迎和林毅夫認為,我們如果跟奴隸主競爭,奴隸主要打我們,如果我們繼續做奴隸,起碼我們精蠅還能替奴隸主管理奴隸,還是做奴隸保險,所以做比較優勢最好!
毛澤東不讓中國精蠅做中國人民的產業鏈上層,而是讓中國做別的國家的產業鏈上層;張維迎林毅夫要中國精蠅做中國人民的產業兩上層,而讓中國做西方的產業鏈下層。張維迎和林毅夫自己爭取做上層,卻讓國家做下層,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否定了他們的經濟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