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蔣介石失敗在文化上》
胡宗翰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 二日 成都
百分之百贊同此文,謝謝作者說出了我幾十年來經常在說但尚未整理成文的觀點。
我還經常說國民黨內的高水平文化人就數量而言其實比共產黨還多,可是他們拿出來的任何東西永遠象是從棺材里面挖出來的充滿霉味,毫無生氣。而共產黨的東西永遠是新鮮活潑生動可愛,充滿生機,清新爽目悅耳爽心招人喜愛。共產黨的文藝演出總是生機盎然,朝氣蓬勃,讓人振奮,而且藝術性很高,多數可以傳世。國民黨的文藝演出臭氣熏天,從來沒有一個作品可以吸引人,更無一個可以傳世。對國民黨搞的文藝作品和文藝演出,可以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來概括。
原因很簡單:國民黨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而且反勞動,反勞動人民,共產黨是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而且崇尚勞動,贊美勞動人民,以勞動人民為主人。一切美麗,一切藝術,貴在有生命力,而生命力只屬于勞動者。
現在讓我們來看三十年以來特別是資本主義復辟越演越烈的近十年來的文藝作品和文藝演出吧。去年的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我已經寫了專文批判予以徹底否定(見烏有之鄉胡宗翰文集),在那之前我就發文《張藝謀走開!》。最近的《復興之路》,我也作出了批判,并且指出張繼鋼不過一匠人耳,不堪此重任的。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和最近的《復興之路》,都和國民黨的東西沒區別,簡直就是蔣家私黨搞的那些從墳墓里爬出來的帶著腐爛尸體味道的東西一模一樣。這些現象,表明中共已經和正在倒退到蔣介石國民黨的腐爛文化中去。
【宋書星】說:
有“學與思”和胡宗翰等這類網友,老漢也漸漸走出失望的冰川,重新點燃希望起了星星之火。
不過,我依然困惑莫名:咱們中華民族為啥就這樣盛產重得失、講策略、識時務的政治家而缺乏重是非、求真理、不識時務的學者呢?
胡宗翰說:
因為儒家思想統治毒害中國人幾千年,中國人的基因里面已經深深種植和世世代代遺傳了儒家毒素,這就是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所以中國沒有年輕人,中國的兒童生下來就是老人。只有兩個人例外,一個叫毛澤東,一個叫胡宗翰。毛澤東以政治救國,胡宗翰以舞蹈救國。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旨在把中國人變年輕。
蔣介石失敗在文化上
作者:法俠也
著名軍事專家金一南教授曾經就蔣總裁和毛主席之間的勝敗,發表了“武”的方面的見解,讀后總覺得那不過是表面的東西。除了他們分別代表的國共兩黨的政治性質和民心向背這一最根本的原因之外,在筆者看來,蔣總裁之所以敗給毛主席,其實關鍵還在“文”的方面,也就是說,蔣總裁正是敗在文化落后甚至腐朽上。筆者通過他們之間在文化素質方面的大體對比,深切而強烈地感受到蔣總裁不過是一具封建落后文化的活僵尸,而毛主席則是煥發著生氣蓬勃新文化的新青年。
先說他們的文化結構。盡管他們都是從“四書五經”中走來,但毛主席對于楚文化的遺產是吸收了“實事求是”的精髓,而蔣總裁卻學的是“曾剃頭(國藩)”而“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他們也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改造,但毛主席得到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社會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而蔣總裁得到的卻是散發著陳腐氣息的宗教迷信。所以從對傳統的繼承和外知的汲取而言,蔣總裁得到的基本上是糟粕,毛主席得到的才是精華。
再說他們的理想抱負。他們都是“少懷大志”的人,這從青年時期的詩詞就可略見一斑。蔣總裁到日本留學,給他表兄寄的題照詩句有:“東來志豈在封侯!”,而毛主席和伙伴們在第一師范時就已經是“糞土當年萬戶侯”,而且就連周總理當年準備赴日留學也是為了“邃密群科濟世窮”,魯迅先生同樣是“我以我血薦軒轅”,其中的思想道德境界的差距,不正一目了然!
再說他們的語言風格。蔣總裁無論是對聯、書信還是日記,基本上都是以文言為主,而毛主席古文功底其實是遠勝蔣總裁的,但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始終捍衛和發揚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果。比如蔣總裁直到1965年3月在為陳誠寫挽聯時,其用語仍然是:
光復志節已至最后奮斗關頭,哪堪吊此國殤,果有數耶?
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一副活脫脫的現代君主口吻。而早在20多年前也就是在蔣總裁大力提倡尊孔讀經之時,毛主席為抗戰犧牲的國軍將領王銘章寫的挽聯就已經是: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
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
讀他們的文章,更是可以強烈感受到蔣總裁語言的古董霉味,而為毛主席語言的新鮮活潑覺得格外清爽。
再說說他們與“革命同志”間的關系。毛主席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發表《沁園春·雪》的時候,國民黨組織的圍剿批判就是緊緊抓住“帝王意識”在大做文章,所以毛主席讀了批判之后的感覺是“鴉鳴蟬噪,可以噴飯”——外國記者的觀察也恰恰是認為“蔣是皇帝,毛是平民”。我們仔細看看以下的現象,就可以知道他們誰才是皇帝風范
——老百姓對國共兩黨的相互稱呼中,國民黨反動派是“蔣家王朝”,對共產黨則并無類似用語;
——國民黨軍官只要聽到“總裁”二字,必須“啪”地立正,我軍見毛主席最多是常規敬禮;
——蔣總裁的部屬在抗戰期間曾經上演“獻九鼎”鬧劇,而共產黨的“萬歲”并非毛主席專用;
——蔣總裁與部下總是稱兄道弟洋溢著袍哥風味,毛主席和戰友們都是單純的同志關系;
——蔣總裁給將軍們偑發的短劍上刻“不成功便成仁”,而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特地嚴令粟裕“指揮部必須后撤五公里!”;
——蔣總裁去世后稱“崩俎”,要蔣經國“銜哀受命,墨絰從事”,而陳毅卻敢“稱朕”,在淮海戰役中公然朗誦明世宗嘉靖皇帝的詩來為將士壯行:“朕與先生解戰袍”!
……
文武不分家,雖然軍事斗爭也是他們二位對決的主要內容,但從他們指揮戰役過程中發給部下的電報語體風格看,也很讓人有一些張飛殺岳飛的時空錯位的感覺。蔣總裁的電報手令讀來像“圣旨”,毛主席的電報語言像在嘮家常,對照起來很像軍事相聲。比如在淮海戰役中:
1948年10月10日蔣總裁給黃伯韜的親筆手令:
“煥然司令勛鑒:
此次徐蚌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希嚴令所部切實訓導,同心一德,團結苦斗,期在必勝,完成重大使命,是為至要。
順頌戎祉
中正手書
各軍師長均此”
而毛主席在同年11月10日凌晨致陳毅、鄧小平的電報則是:
“你們應集中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對劉汝明部不要理他?!?/p>
其他大體類似。讀他們的電報和文章越多,那種張飛殺岳飛的感覺就越發強烈。“老朽”又如何能夠戰勝青春!
最后再特別強調一點,他們對于孔孟之道的態度也是一個非常強烈的進步與反動的鮮明對照。蔣總裁在中原大戰獲勝、初步實現“一統天下”之后,立刻學袁世凱作法,把孔子捧到了天上,竭力宣揚和推行孔孟之道,企圖在“五四運動”以來反封建的大潮中逆流而動(直到1958年還被胡適當眾搶白),以為這樣就可以讓部下和老百姓忠君愛國,禮義廉恥;而毛主席無論是在紅色根據地還是抗戰期間及以后,始終強調“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圣人”,而“當代中國的圣人”只能是魯迅先生。共產黨治理的地方從未尊孔讀經,但官民的道德素養和精神風貌卻遠遠勝過了孔孟之道甚囂塵上的國統區!其中的分別,落實到根本上,自然還是在為君主和為人民這個出發點和歸宿上。所以每當看到一些本應繼承先輩先進文化遺產的人反而還要乞靈于非常腐朽的封建文化以維護自己那一點兒既得利益,就覺得無比的愚蠢可笑。而且根據蔣總裁與毛主席的文化斗爭的結果,恐怕誰也清楚抱殘守缺又怎么能是與世俱進的對手!
腐朽文化永遠也無法戰勝時代潮流,哪怕它身披再華麗的時尚包裝。蔣總裁和毛主席的勝敗結果,就是一個非常分明而且具有必然規律性的的歷史樣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