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撥亂反正”
“撥亂反正”這詞是文革后出現的,意思是說文革前的那種社會關系是“順”的、“正”的,文革給弄亂了,文革過后要把被文革攪亂了的關系再重新理順回來,就出現了所謂的“撥亂反正”。
文革前是一級級黨組織、一級級政府條理清晰、按部就班地管理著黨、國家和人民。文革一起,以前的“管理”機構被說成是資產階級司令部,以前的管理者被說成是“走資派”(當然是毛主席說的),以前的“被管理”者突然“造反”(當然是在毛主席的號召下造反的,不是無法無天的真反),把以前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者甩在了一邊,直接隨時聽命于廣播報紙上的“中央聲音”了。這樣反來復去的僵持了10年,直到造反者的總后臺毛澤東主席逝世,才突然結束了較量,又恢復了文革前的管理和被管理格局——領導者還是領導者,被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關系才又“順”了。
這意思自然是說文革前的社會關系才是天經地義的,誰該是管理者、誰該是被管理者,錯了就是“亂”,對了才是“正”。于是文革前的東西被全盤肯定,文革期間的人和事被全盤否定。唯一例外的是毛澤東的名聲和地位,不但不能恢復到文革前的狀況,連他的“歷史功績”也開始逐步淡化和否定,甚至就要成了灰溜溜的罪人了。這是否就是“正”?因為輿論權唯一,輿論唯一,那是沒有第二種聲音了的。
一晃文革過后又三十多年了,“結論”又開始悄悄起變化,替毛澤東說好話的人又多起來。原先說文革十年沒干一點好事,現在透露出:好多重大成就如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科學尖端項目、重大考古發現等都是文革期間的呢。看起來文革后的宣傳好多都不是實事求是,都是含著水分、帶著情緒的結論。對何者為“亂”、何者為“正”,似乎又不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大概這“撥亂反正”工作僅僅是又過去了一輪,那一輪撥反的結果可能又出現了新的“亂”,有朝一日可能會對這新的亂再“撥”一下,從而達到新的“正”呢?
其實,文革10年,除了文革前的“人上人”和他們的子女們以及他們的裙帶們,以及當時的“社會精英們”的偏見外,一般百姓并不真的感覺如在地獄。幾乎調動全國人參與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不可能就真的全是受壞人蒙蔽和煽動。一個近90年黨齡的大的執政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處理重大問題上為什么就不能更理智些,就不能少攪進些個人恩怨?為什么總是非黑即白、就不能兼容一下呢?毛公說“文革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從后三十年的官場腐敗的肆無忌憚,覺得毛公發起文革,不是全無道理。當然,被錯整者會很冤屈,但后來那一大批該挨整者卻倒理直氣壯,并肆無忌憚起來,這樣的官老爺也倒挺可笑且可恨的。沒有了約束,官場腐敗之風就這樣形成了。
月下 2009.10.1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