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犧牲之深,才有記憶之深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
主席說(大意):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啊,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
主席的話,只是一個大概念,如果把它具體一下,我們就會知道這樣的犧牲有多么的驚心動魄!
前幾天,我看到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的一個訪談,關于他的新書《苦難輝煌》。他談到見過一個統計,中共建國時黨員約300萬,但在建立新中國的革命中犧牲的黨員約307萬,換句話說,幾乎每一個幸存的黨員的背后都有一個犧牲的黨員。
開國大將徐海東,主席說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整個家族被國民黨反動派殺了66口人,不要說直系親屬,就連沾親帶故的也殺個精光,最后殺得那一帶沒人敢姓徐。
在王樹增的《長征》中寫到,紅25軍政委吳煥先,在長征中犧牲,他的家庭也無一人幸存。長征前他的妻子聽說紅軍沒吃的,帶著討到的一些米和雞蛋送到部隊,看到丈夫將那些微薄的糧食分給傷員后就走了,最后餓死在路邊的草叢中(打這段字時我不禁淚如雨下),那些糧食,本可以救她自己的性命,但她卻無怨無悔地把她的一切給了丈夫、給了紅軍、給了中國革命。
有一篇文章寫到老年的李先念,這個當年的紅軍后來的國家主席,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母親。如同很多的先烈家庭一樣,李先念的家庭也無人幸存,他最后見到母親是在長征前的反圍剿戰場上,母親牽掛他,一個人摸上戰場,找到了李先念,大吃一驚的李先念大聲責怪她說前線太危險,母親抹著眼淚說看見他就走,結果這一去就陰陽兩隔,母子再無見面的機會,臨終前的李先念心里怎么也放不下對母親發脾氣,只是這樣的懺悔母親已經永遠聽不見了。
還有主席自己,一家人為中國革命貢獻了6個親人。也許是這樣的記憶太深刻,令主席永遠無法忘懷烈士的犧牲和他們的追求,為了忠于自己和烈士們的理想,為了他們的血不白流,主席冒著粉身碎骨的危險發動了WG,希望留給我們一個平等、正義、民主、自由的新中國。
主席離開我們后,中國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始終沒有變成前蘇聯那樣。我以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先烈的犧牲太大了,刻在民族記憶上的印痕太深了,不管有心人如何努力,那個深深的印痕總在用鮮血發出強大的質問:
我們的犧牲究竟是為了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