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陷入制度迷區
冬青樹dd
·
2009-09-19
·
來源:烏有之鄉
發現國人愛人云亦云,思維用語也愛趕時髦,遇到社會問題,總愛往制度上靠,動不動就是制度問題。前陣重慶在薄熙來和王立軍督陣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掃黑風暴,有人泛著酸味道,“又是一場運動,脫不離人冶,制度沒跟上”。評論此等言論只有一句話:淺薄。立法建制固然重要,但別忘了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離不開人呀,最終還是落實到“人冶”呀。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沒有公正無私的人,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制度(良法和善法),更不會有法度的尊嚴,不折不扣的實施。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法律二百多部,行政法規五百多部,地方法規八千多件,外加為數眾多的部門規章,法律解釋,實施細則,基本覆蓋社會經濟生活。較之前,立法不可謂不豐,但社會問題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世風民氣不是更沌正,而是江河日下。官場腐敗,人心荼毒,價值迷失。有報道安微亳州一刑偵隊長,幾年私放萬名罪犯,使之免受刑責,因此聚斂了上億資產。是制度問題嗎?對于犯罪構成,刑事追究,我國早已周全的程序和實體規范,依法行事即是,但司法黑暗,司法腐敗屢見不鮮。癥結出在人上。當執法,司法者,視法度為無物和玩物,肆意歪曲事實,肢解法律,公平傾斜,正義無存。
一個法度彰顯,井然有序的社會必定是世風向上,人心思冶,價值皈依。禮崩樂壞,是從社會糜爛,人性墮落開始的。所以古代先人強調德冶,人心教化,法律上表現就是引儒入刑,德主刑輔。
可見古人對世風民氣的透視和重視。也許盛唐并沒有當代精致的法度,動人的理念。但卻是一個精神昂揚,政冶清明,萬邦來朝,繁花盛開的時代。支撐大唐氣度和繁華的是大唐的人心民氣,君臣奮發。
當代中國不是缺少法度,黨紀國法一樣不少,缺的是忠誠地履行法度,維護社會正義的人。是人出了問題,社會出了問題。
公序良俗,天理人心就是最大最高的法。立法、執法者都能以此為根本的價值判斷和行動指南,則大下大冶,人心安定,風俗淳樸。否則也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徇私枉法。
沒有靈魂和尊嚴的制度,形同虛設,蒼白無力,而只有正直光明的人才能為其注入靈魂和尊嚴。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