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設
前言:本文是在烏有之鄉學習后的一點個人體會,寫得很簡陋,也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但主要觀點本人認為是站得住腳的。現發表出來供大家討論。
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由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由私有制的社會發展到公有制的社會,由有階級的社會發展到無階級的社會,中間的歷史過渡階段。
無產階級在代表本階級利益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政黨的正確組織和領導下,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階段,通過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繼續革命,逐步清除剝削階級的殘余,建立共產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實現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其中,經濟領域的革命和建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通過建立公有制性質的生產關系,消滅剝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體現了過渡階段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生產力由個體的小生產方式(發展落后的國家)過渡到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范圍逐漸擴大,私有范圍逐漸縮小,直至完全的公有制。三,經濟體制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過渡到有計劃的產品經濟體制。四,分配方式由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要避免差距過大)過渡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五,勞動制度由個體和雇傭勞動制度過渡到聯合勞動制度,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共同分享。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整個社會主義大廈就建立其上。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相對生產資料私有制而言的,公有制也稱為全民所有制或社會所有制。在私有制的生產關系下,少數人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殘酷剝削其他廣大無產者的勞動成果。通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廢除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就可以消滅這種剝削。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一切自然資源,如土地、水源、森林、礦藏、海洋資源等,都應該收歸全民共有。其它私有生產資料,逐步進行改造。然后在政府部門的組織下,勞動人民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有計劃的開發利用。
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也是私有制的一種形式,因此,需要進一步將集體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今天看來,由于受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以及社會主義實踐時間較短和生產力的局限(信息技術還未廣泛應用),傳統社會主義國家還沒有建立好一套公有制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具體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生產,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通過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實現資本增值。為了獲取最大利潤,資本家一方面大量生產(現代生產力已經能夠做到),另一方面盡量壓低工人工資,使得廣大工人購買力不足,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引發經濟危機。而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合理需要,不是為利潤而生產,不會占有剩余價值,不會產生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能取消貨幣,勞動產品的交換還需要使用貨幣,還需要以商品的形式來進行交換,所以還需要實行一段時期的商品經濟制度。貨幣的使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對整個經濟活動進行定量的計量、研究、控制。必須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與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形式上雖然一樣,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兩者的目的完全不同,不能簡單地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制度拿來使用,必須對其加以改造,才能為社會主義所用。
根據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總結實踐的經驗,對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具體內容作如下初步設想:
財政制度。社會主義財政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財政概念,可以稱之為貨幣創造。現代貨幣已經發展到信用貨幣階段,脫離了金本位的制約,依靠國家的信用和強制力來發行使用。全國生產了多少勞動產品,就可以發行多少貨幣。有了產能儲備后,發行多少貨幣,就可以生產出多少產品。國家以財政支出的方式發行貨幣,為公有制企事業單位提供進行社會生產及服務所需要的資金,以財政收入的方式回收貨幣,將公有制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結余(利潤)收繳回來。兩者的關系是:財政支出=財政收入+個人消費結余 。財政支出的多少根據經濟發展的規模、物價水平、個人消費水平及實踐的經驗來確定。財政支出分為生產和消費兩大部分,當生產不足時,增加生產部分支出,當消費不足時,增加消費部分支出。全國財政系統可分為四級:中央級、省級、市縣級、鄉鎮級,財政支出逐級下撥,財政收入逐級上繳。
金融制度。銀行實行完全的公有制。所有銀行全部合并,不再區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以及專業銀行。全國銀行系統可以分為三級:中央級、省級、市縣級。銀行為每一個單位、個人設立一個賬戶,負責所有賬戶的管理,負責各類資金的調撥和轉帳,負責相關經濟數據的統計。大力發展電子支付,減少現金的流通。因為貨幣本身不創造價值,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所以取消存款利息。由于生活物價穩定,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個人存款不會貶值。公有制單位生產所需資金由財政撥給,不需要銀行貸款,不用支付貸款利息。私有制企業可以申請銀行貸款,但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社會主義國家不需要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更不需要期貨等投機市場。對于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種意外風險,由社會集體來承擔,所以保險業也不需要了。
稅收制度。公有制企事業單位不需要繳稅,只需要上繳利潤。有利則繳,無利則不繳,虧損則由財政補貼。私有制企業則需要繳納一定的稅收,作為社會公共品的使用費和職工福利費用。個人工資收入不用繳稅,提倡個人遺產捐獻給國家。私有制經過完全改造后,社會主義稅收制度就可以取消了。
物價制度。物價制度是計劃經濟的重要一環,只有把物價確定下來,才能夠確定財政支出數額和工資水平。政府部門首先制定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格,隨著公有制的擴大,全民掌握的生產資料越多,由政府制定的產品價格也就越多。
勞動工資制度。大中專學生畢業后,或其他有勞動能力的人,由政府勞動部門,根據每個人的專長,以及各行業的用工需求,統一安排工作。勞動部門根據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全國職工的最低工作年齡、退休年齡、年工作時間等等勞動用工制度。勞動部門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生活資料價格,確定全社會整體的工資水平。個人分配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但差距不能過大,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收入不能高,否則形成新的不平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資料的豐富,工資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主義提倡的是健康、自然、環保的物質生活方式,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豐富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根據企業規模、服務范圍的大小,由各級財政投資建立各類全民所有制企業。企業每年與同級財政部門進行一次資金對帳,當帳戶資金余額為正數(盈利)時,全部上繳財政,當帳戶資金余額為負數(虧損)時,由財政資金補齊。國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外部宏觀管理,企業遵照執行。企業內部實行民主管理制度,由全體職工民主選舉、監督、評議企業各級行政負責人,參與管理企業各種事務,發揮黨員、勞模的模范帶頭作用,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社會主義企業生產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不再為利潤而生產,因而能真正做好安全生產、質量管理、環境保護、節能降耗、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工作。企業生產計劃根據企業的產能及社會的需求進行訂單式生產。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可以參照企業單位來制定。
社會保障制度。由財政資金對人民的教育、醫療、住房事業進行投資建設,逐步實現免費教育、醫療、住房。取消個人養老金制度,勞動者退休后,由財政出資,社保部門根據社會生活水平發給養老金。對于未成年人,由社保部門按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費,逐步實現社會撫幼。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以后,為人民的生產生活解除了后顧之憂,為人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必將促進社會的巨大進步。
科研制度。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生產力之上的,國家必須大力開展科技研究工作。由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安排重大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集中人力物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研究。在這種體制下,可以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足,保證技術的順利推廣應用,因此,必將促進生產力的飛躍。
外貿制度。由國家設立各類公有制外貿企業統一進行對外貿易,禁止私營外貿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上,同別國互通有無,保持進出口貿易的平衡。
外匯制度。歷史實踐表明,現代貨幣發展到信用貨幣階段,脫離了金本位制度以后,任何國家的貨幣都不能充當國際支付貨幣。因為一旦成為國際支付貨幣,發鈔國就會利用其發鈔權對其它國家的物質財富進行無償的掠奪。要重建國際貨幣體系,設立一種虛擬的世界貨幣,使用世界貨幣進行國際貿易結算。任何國家的貨幣只能在本國流通,通過一定的匯率與世界貨幣掛鉤,匯率高低根據該國外貿結余的多少來確定。外貿結余越多,該國貨幣匯率就越高。當一國的外貿出口大于進口時,外貿結余增加,該國貨幣匯率升高,貨幣升值,則出口貨物價格升高,進口貨物價格降低,出口受到抑制,進口受到促進,進出口自動調整平衡。反之亦然。
小結: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生產、交換、消費過程的背后,是貨幣的流動。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經濟。公有制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既能夠發揮商品經濟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又能夠消滅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消滅勞動的異化,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必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的巨大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