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米格
3000名專家參與,歷經8個寒暑搞《通用規范漢字表》,能拿得出手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僅僅是“44個漢字整形”,日前,又有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學家聚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集體對此舉的科學性表示質疑并呼吁叫停(8月31日《哈爾濱日報》)。一時間專家學者們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折騰得不亦樂乎,但筆者作為旁觀者,卻只感到了滑稽,還有些許悲涼。
真沒有想到,這么快,中國的知識分子又再次“孔乙己化”了。當然,說他們“孔乙己化”,并不是說他們像孔乙己那樣是“窮措大”,因為他們不是先富即為中產,酒錢早已不是問題;也不是說他們像孔乙己那樣迂腐,因為教授潛規則女生,以嫖娼的方式“扶貧”等,現在連新聞都算不上了。筆者在這里說他們“孔乙己化”,是說他們像孔乙己那樣,專門喜歡研究“茴字有四樣寫法”這種沒用的學問,區別僅在于,孔乙己不論替人抄書也好,“竊書”也好,反正是靠自己弄錢養活自己,而這些專家學者,則又是工資,又是國務院津貼,耗費民脂民膏無算,但研究的學問與“經世致用”這四個字,卻連邊也沾不上。
試問,這44個漢字究竟為什么非要整形呢?難道不整形就妨礙了中國收回南海權益?不整形就妨礙了“保八”目標的實現?不整形就不能降低文盲率?不整形就不能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統統都挨不上,整形僅僅是為了“好看”,而所謂“不好看”,也僅僅這些專家自己的感覺而已,從大多數網友的反應看,大家也都覺得沒有什么不好看。老實說,好看不好看,純粹是個人偏好,這些專家學者們居然要把自己的審美趣味強加在全體華人身上,未免太霸道了一點吧?
雖然漢字整形毫無道理和意義,但由此產生的成本卻相當驚人。有人指出,一旦這44個漢字真的被整形,“各類文化產品諸如辭書之類的東西就得從頭修改一遍”,此外,“全社會的信息系統都要發生變化”,各類信息操作系統,“即使是‘打補丁’升級所花費用也是天文數字”,花費之巨,肯定會令人咋舌。現在危機還沒有過去,大家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最近豬肉價格也一路飚升,眼看連肉也要吃不起,所有這些,專家學者們都不關心,只關心漢字怎么寫才好看這類莫名其妙的古怪問題,還要無端耗費無數納稅人的血汗錢,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知識分子的孔乙己化,說到底,是中國文人自命“精神貴族”的悠久傳統在當代社會的死灰復燃而已,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尤其隋唐之際科舉制度出現之后,文人們總是情不自禁想弄出一點看似高妙而實際上卻毫無用處的“學問”,來顯示自己的不同凡響。近代以來,救亡、革命的緊迫使命,使得這種陋習多少被抑制了一些,近十幾年來,專家學者的地位漸趨優越——雖然不如官員顯赫,老板富有,但也沒有他們的壓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員一級,便待遇優厚,終身無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這些年來,一會兒要改春節,一會要用熊貓代替龍來做中華民族的象征,一會兒又要用繁體字代替簡體字……總之沒有消停的時候,這些偽議題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分散人民解決緊迫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注意力,客觀上幫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忙,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專家學者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生存狀態。
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產生腐敗。現在看來,知識分子掌握的話語權也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如果不受制約的話,也會被濫用,也會產生腐敗,圍繞漢字整形的喧囂,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先生當年對孔乙己式中國文人的批判,仍然沒有過時。前兩天,又有人試圖把魯迅作品趕出教科書,但質之中國專家學者的精神狀態,我還要大聲地說:先生不能走!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31/061718544615.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