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過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趨勢是,「兩岸交往越多,界線越明」】
【北京的期待也證明只是幻想】
【北京重量級涉臺學者黃家樹才會說,「兩岸交流密切并不能自動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更不能自然加強統一意識」】
【根據《聯合報》的民調,就連接受本土化最困難的外省族群,現在也逐漸認同這塊土地。在一九九七年,外省族群中有五成六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兩成二自認為是臺灣人,到了二○○九年,只有兩成四自認為是中國人,四成五自認為是臺灣人】
【根據《遠見雜志》在今年五月分的調查,現在就連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是「獨大于統」,傾向獨立的有三○.三%,傾向統一的只有二五%】。
【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的】
【臺灣獨立于中國畢竟已經六十年了,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如果我們能把臺灣現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一,中國又還有什麼動力來推動統一?】
正文如下:
當李登輝重拾柔性臺獨
中國時報 / 梁文杰 2009/07/02
李登輝提出「和中論」,媒體開始炒作李登輝是否有所轉變,也開始討論民進黨如何回應。但事實上,所謂「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也要分清彼此」,對李登輝和民進黨都不是什麼新主張。
李登輝當年一手主導的「國統綱領」,就是把統一推遲到遙遠的未來,并主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這樣的主張也被吸納進民進黨一九九九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前途決議文」主張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對于與中國的關係,則以和解而不敵對為基調,并呼吁「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李登輝路線和「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戰略構想是:中共不可能容許臺灣宣布獨立,但對臺灣企圖保持現狀或拒不統一卻無計可施。臺灣想改成臺灣共和國,就像阿扁所承認的,「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只要臺灣獨立現狀維持得夠久,那麼一方面中國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或可打破中國非大一統不可的迷思,一方面則臺灣人的獨立意識也將發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
獨派團體經常憂慮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會模煳國家的界線,北京也認為加強經貿往來可以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但實際發展的結果正好相反。國家認同本就是在交往過程中才會體現出來。中國人若沒有經歷過十九世紀與西方人交往的經驗,也不會產生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兩岸交往越頻繁,臺灣人就越體會到自己并不是中國人,對臺灣的認同度就越高。
許多調查顯示到大陸工作的臺商并沒有更親中國的趨勢;許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陸之后才發現自己其實是臺灣人;就連在大陸成長的臺商學校學生,都更常強調自己是臺灣人,或者表示自己與沒水準的當地人是不同的。
所以過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趨勢是,「兩岸交往越多,界線越明」,獨派團體的憂慮并沒有成真,北京的期待也證明只是幻想。所以北京重量級涉臺學者黃家樹才會說,「兩岸交流密切并不能自動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更不能自然加強統一意識」。這也是為什麼李登輝并不擔心臺灣與中國深化交流,并認為只要在WTO架構下,「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因為根據《聯合報》的民調,就連接受本土化最困難的外省族群,現在也逐漸認同這塊土地。在一九九七年,外省族群中有五成六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兩成二自認為是臺灣人,到了二○○九年,只有兩成四自認為是中國人,四成五自認為是臺灣人。而根據《遠見雜志》在今年五月分的調查,現在就連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是「獨大于統」,傾向獨立的有三○.三%,傾向統一的只有二五%。
所以,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的。臺灣獨立于中國畢竟已經六十年了,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會希望保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能把臺灣現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一,中國又還有什麼動力來推動統一?
這一條路線,也就是北京經常說的「曲線臺獨」、「獨臺」或「柔性臺獨」,并認為它比要求正名制憲的「硬性臺獨」更難處理。因為「柔性臺獨」是對既成事實的延續,是用「保臺」的名義在「促獨」,很難反對,「硬性臺獨」則是打破現狀,不留模煳空間。「柔性臺獨」在國際上容易找到朋友,「硬性臺獨」則容易遭到聯手打壓。
李登輝顯然在考慮重拾「柔性臺獨」的道路,而民進黨在喊了八年的要正名、要制憲之后,也應該思考什麼才是不會「呷緊弄破碗」的策略。
(作者為《新社會雙月刊》總編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