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交通擁堵已經成為頑疾。很久以前就能聽到市民越來越多的抱怨:堵車誤了上班、誤了火車、誤了約會……2008北京奧運會,讓北京市民知道,原來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然而,奧運過后北京的交通又恢復了本來面目,這讓老百姓怎么想?
看來這不是技術問題,不是管理問題,而是涉及每一個市民的政治問題。
路是人走出來的,當然要為人服務。目前交通擁堵之所以如此嚴重,根本原因是有關政府部門長期以來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至于一些產業政策和城市規劃缺少“人情味兒”。
每日早九晚五,北京上下班的市民不得不直面這種景象:五彩繽紛、款式各異的汽車把機動車道堵得嚴嚴實實。各種非公交車毫不猶豫地擠進公交車道和自行車道。于是,騎車的只好在人行道上馳騁,徒步的行人則無奈地“東多西藏”……
一位當代拉丁美洲政治家曾撰文寫道,“數千年來,城市街道一直專屬行人,即使偶爾與馬匹和馬車分享也難改變。直到19世紀末葉的繪畫作品,一直為我們展示出滿街路人的城市風情。任何年滿八歲的孩子走在街上都會安全無虞。但汽車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街道開始變得兇殘可怕……”
這位政治家還指出,“公共道路應該是窮人和富人平等相見的地方”。
相對而言,汽車擁有者是社會中的強勢群體,而騎車和徒步的行人是弱勢群體。在道路設施這類公共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少數汽車多占一點,多數行人就會少占一點。我們經常看到,強勢群體憑借其強勢地位肆意剝奪弱勢群體權益,如今連人們行路的權利也不放過。必須提醒人們,人民政府有責任保障社會資源的公正分配。
多年來,政府和媒體都在倡導一種文化——一種鼓勵私家買車的文化,主要是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推動民族汽車產業發展。當年美國和日本都是由汽車工業帶動經濟起飛的,所以號稱“車輪上的經濟”。但我國能否重復這樣的道路,國內學界還存在爭議。拋開這種爭議不談,我們至少應該慎重審視一下政府和媒體所倡導的“私車文化”是否能真正增加人民的福利。
現在的北京市民可以分成兩類:有車的和沒車的。越來越多還沒車的只等經濟條件達標就準備買車。分析人們買車的動機會發現:不買車就不能工作不能生活的人實在是少數。私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在一些車主看來,擁有私車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標志,就與沒車的人區別開了;在一些車主看來,他們所向往的西方生活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因此西方人普遍有私家車,他就應該有私家車。
于是,有車人群對無車人群造成一種巨大壓力。沒車的人不得不惦記著有朝一日必須買車,就像必須買房、必須旅游等等。倡導消費、倡導奢侈的文化氛圍讓無車人群惶惶不可終日,甚至讓絕對的弱勢群體深感絕望。
買了車的人也未必就可以安心。養車的費用不是個小數,大大增加了有車家庭的生活成本。有人開玩笑說,“養車比養老婆還難”。也許此話有點夸張,但要知道,除了每天的汽油成本以外,幾乎每個車主都要為車位勞神,為年檢費心,一旦磕了、碰了、劃了,更意味著勞民傷財。有車的日子并不好過。
可見,無論有車沒車,老百姓都在“私車文化”中承受著本不該有的生活壓力,侵蝕著社會進步本該帶來的幸福感。擁有私車其實是財富和地位的粗俗象征,或西方生活方式的膚淺模仿,從未在實質上促進百姓的福利。
這時,也許有人會說,買私車多少可以讓上下班和旅行方便一點吧?
理論上看似乎如此,但現在北京私車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交通網絡的擴張能力。當馬路變成了“動態停車場”,上下班也好,旅行也罷,哪里會有“方便”可言?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以人為本的立場出發,完善一套人性化的立體公交網絡,就可以徹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同時極大方便人們各種目的的出行。
日本東京就是舉世聞名的“公交城市”。據報道,在這座國際性大都市里,人們根本不會為使用或尋找某種交通工具而左右為難,也無需為堵車塞車而心急如焚。“以人為本”的交通管理贏得了所有在這里生活的人的好評。
面積只有2100多平方公里的東京,人口卻高達1200萬。在這片土地上,除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外,還密布著包括12條地鐵線路在內的大約50多條各種電力機車線路。人們上下班極少自己開車,主要靠搭乘地鐵、公交車、輕軌車等。
高度發達、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使這個年產1000萬臺汽車的島國并沒有出現人車爭道的局面,倒是車暢其流、人暢其流。當一些發展中國家還在為是先發展車還是先修路而爭論不休時,日本人不聲不響地把公共交通發展成為科技含量高、綜合功能強、覆蓋范圍廣、空間利用好的蜘蛛網般的體系。
公共交通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是一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試想,如果人們一天24小時可以隨時隨地乘上公交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且成本又比自己買車養車低得多,理性的人們自然會放棄“非買車不可”的想法。到那時,道路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擠,停車場、路邊的車位不會像今天這樣緊張,空氣污染會更輕,百姓生活壓力更小,社會差別、矛盾更少,人們的笑顏更多。
(北京貓 QQ:2123369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