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反人性和規制人性的歷史
-----與 白巖松 先生談人性和與人為本
田忠國
白巖松 先生在央視上說:“改革3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回到一種更務實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于是改革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人為本,不也要以人性內心里頭對富裕的追求和對更美好生活追求的這樣一種理想天然的一種尊重嗎?”這是 白巖松 先生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真實情況的解讀。
白 先生是大家,中國的名嘴,屬于中國的主流精英。 從白 先生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真實解讀中,我們看到,中國的改革是反人類的。我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人性是什么?
古人對人性多有解釋,但主要有三個觀點,一是性善論,二是性惡論,三是不善不惡論。對于這個問題,我不想說什么,因為,人性的根本即有善、也有惡,只是隨外境而變已。但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專家一致認為,人性的根本之點就是動物性本能。
因為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對人類的動物性本能進行改造,改造的途徑就是創造了精神文化,但是,精神文化并不能包打天下,使人性得到馴服,成為社會發展的良性動力,于是就產生了制度文化,但是,當制度文化無法保證人性成為社會發展的良性動力時,就產生了法律文化。美國的陪審員制度,用社會道德審判罪與非罪的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可知,人類的全部發展歷史,就是一個反人性的歷史,就是不斷馴服人性的歷史,而不是相反。相反就是反人類的。
二、務實是由精神文化主導下科學發展
務實是什么?務實就是科學的規制人性,使人性更好的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規制人性就要建構良好的精神文化、社會道德、社會價值秩序,并在精神文化、社會道德和社會價值秩序規制下,構建制度秩序和法律秩序。
三、為自己不是取消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
為自己不是取消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而是相反。所以,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論它是什么制度的社會,只能在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的規制下為自己,反之,就是對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的破壞,這個國家就必然走向混亂,并在混亂中滅亡。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四、“以人為本”不是以人性為本
“以人為本”不是以人性為本,而是在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下,盡可能的滿足人類合理的欲望。由此可知,“以人為本”是以社會道德秩序和社會價值秩序的科學發展。
結束語
從以上四點上,我們可以斷言,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并非是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因為,鄧小平深察人類世界的發展史,絕對不會把中國改革到反人類的道路上去。因此,這里只有一個解釋,是中國的主流精英打著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旗號,為滿足私欲篡改了鄧小平倡導的改革路線,把中國的改革開放誤導到反人類的邪路上去。由此可知,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而是擔心成了現實。
因此,中央要下大力氣落實科學發展觀,徹底改變主流精英反人類的改革路線,不如此中國就會墜入萬劫不復的、災難的深淵。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