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尚余悲,他人亦已歌”
作者: 暫時無派
“親戚尚余悲,他人亦已歌”
正當海內外同胞為捍衛國家主權完整和民族尊嚴同分裂西藏的勢力以及破壞奧運會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的時候,我們“出人意料”地聽到,中國政府已經同達賴的私人代表開始了“接觸”。據說,這僅僅是“接觸”,不是談判,但是,接觸不就是為了談判嗎?如果要表明政府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一紙新華社公告不是完全就夠了嗎?我們與這個分裂勢力的代表人物、與這個一心要在西藏恢復政教合一的農奴制的總頭子、與這個沒有得到任何國家政府承認的西藏“流亡政府”的“首腦”談的哪門子的“判”?
世人皆知,自從達賴集團策動叛亂失敗逃往國外以后,達賴以及舊的西藏政府就不再是任何意義上的西藏人民的代表,他們能“代表”的,不過是海外部分藏族人。西藏百萬翻身農奴和分布在其它省份的藏族同胞的真正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長期以來。達賴集團不僅從來沒有代表藏族同胞的真正利益,而且不斷地大搞分裂西藏、離間藏族群眾和祖國大家庭的活動,不久前發生在拉薩市的暴亂,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一個例子。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復辟更是不得人心的,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暴行,理所當然地遭到一切愛國同胞的堅決反對。雖然,我們一貫正確的“主流”媒體對次事件的態度讓人覺得曖昧,海內外的廣大愛國同胞們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達賴集團的行徑,在廣大中國人民和全世界所有主持正義的國家面前得不到支持,他們沒有群眾。
達賴集團的所做所為,早已超出了一個宗教團體的行徑,他們的行為甚至早已超出民族矛盾的范圍。包括廣大西藏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同他們的斗爭,是分裂與反分裂的斗爭,是恐怖與反恐怖的斗爭。對于達賴集團,只有一條:正告他們停止分裂、停止恐怖活動,否則堅決打擊。
令人不解的是,在這場反分裂斗爭已經取得初步勝利的時候,我們的政府,卻突然宣布要同達賴集團“接觸”!接觸,顯然就是要談。談什么?對方以什么樣的身份來談,政府又是以什么樣的身份來談?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式的談,還是與獨立勢力“城下結盟”式的談?是和他們談他們能“代表”的海外藏人的回歸問題,還是讓他們作幾百萬生活在國內的藏族同胞的代表,來談什么“高度自治”的問題?是談宗教問題,還是談國家的主權?不久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翻身農奴把歌唱,翻身農奴主把火放》,在這里,我想問一句我們的政府:你們是打算代表翻身農奴和過去奴役他們的農奴主談,還是代表重新“翻身”的農奴主和他們的舊主子談?或者,兩者都不是,而是以不包括藏族人民在內的中國政府的身份,來和所有藏族人的“代表”來談?
這樣說,不等于說對分裂集團的打擊不能包括和平手段,但談什么,“底線”是什么,不應該是幾個“高層”人士的個人決定,不應該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似是而非的“接觸”,而要聽聽全體中國人民的聲音,起碼要讓全體中國人民十分有底。過去,中國共產黨也同對手談判過,毛主席就去過重慶與國民黨政府談過。談什么?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共產黨員和每一個擁護共產黨的群眾,都知道毛主席要和蔣介石爭什么去,因此,他們全心全意地支持那個談判。他們知道,他們的利益有可能談來,也可能談不來,談不來,就打來!在全國解放前夕,行將垮臺的國民黨政府,再次放出“和談”煙霧,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因為自己即將取得革命的勝利而放棄和平手段。但是,同樣地,他們再次將談判的底線告訴了人們:談得成,要過江,談不成,也要過江,“總之,人民解放軍是要渡過長江的”。于是,人民清楚:談還是打,都是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
今天這個接觸,我們知道要接觸什么嗎?我們不知道,就如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那個談判過程和結果我們都不知道一樣。我們只聽說,有人要下一盤“大棋”,至于是高棋還是“臭棋”,是打算完勝還是只想混個“殘局”,是打算先讓三子還是一招“將”死,我們統統不知道。也許,我等小民,生來就是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也許,下棋的人壓根就沒打算贏這盤棋,而是想玩一場國內足球連賽的“假球”似的假棋,怕說出去了,讓我等一類的“匹夫”攪了局?不管是哪個也許,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愛國群眾一片愕然,國內“精英”一片“理性”,西方“政要”一片贊揚!
陶淵明有詩:“親戚尚余悲,他人亦已歌”。是的,家里死了人,親戚可能會同你一起悲傷幾天,別人又能怎么樣呢?中國的主權完整,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沒有人會指望“他人”會同我們一起操心。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竟然是“親戚尚余悲,主人亦已歌”,是民眾尚斗爭,政府已“和諧”。真真的是親者,仇者快!
也許,我們雖然不知道為什么要談,談什么,洋人們卻知道,因為,接觸本來就是應了洋人的要求,或者屈服了洋人們的壓力。我就不明白,除了買辦集團,什么人對洋人們的要求如此馬首是瞻、對人民的聲音如此置若罔聞?
原載: - 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