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
田忠國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熱愛自己的表達權,但是,熱愛表達、追求表達的自由,如果是普通公民幾個人在一塊閑聊,天南地北的神侃一通,由于范圍很小,既便有不負責任的言辭也影響不大,權作開心一笑并無大礙,但是,作為社會精英的公眾人物在寫文章或面對公眾談自己的觀點時,就不能光有自由表達沒有責任了。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有幾大流行的自由表達的現象,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流行現象一:喪失主體意識,以西方帶有偏見的觀點審視中國。
流行現象二:以捍衛普世價值為名,自覺或不自覺的擔當起反中國人民,捍衛西方某些國家利益的責任。
流行現象三:神話西方的普世價值,暗取精英專制為民主的精髓。
流行現象四:一說民主就是多黨輪替,全然不顧民主的核心就是個人民民主權利大于權力,并對民主程序進行規制,使之形成民主機制的問題。
流行現象五:在理性、公平、客觀的名義下掩蓋作者的情感傾向,從而達到掩蓋價值觀念傾向的目的。
從世界發展的趨勢看,思想多元化是不可扼阻的社會現象,但是,思想多元化并不妨礙價值目標共識,因為,任何國家,不論有多少個社會層級,也不論有多少個社會組織,都是一個由利益相關組成的社會整體。維系這個社會整體的,一是政治經濟平等權形成的利益合理空間。二是價值目標共識。形成價值目標共識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經濟利益平等權形成的利益合理空間,這是形成價值目標共識的基礎條件,失去了這個基礎條件,想形成價值目標共識是根本不可能的。使社會形成價值目標共識的主要途徑,一是制度秩序。二是價值觀念秩序。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秩序必須建立在價值觀念秩序之上,也就是說,價值觀念是制度的基礎,而制度則是價值觀念程序化的建構。從一些國家成功的實踐上看,為了維護社會的價值目標共識,在制度設計上,人們往往在制度上賦予民眾對制度的價值觀念傾向審議權,作為對制度的取舍標準。我猜想,那些國家的制度設計者,在認真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后,認識到精英如果無制,就會欲望泛瀾,在制度設計上傾向于精英群體利益,最終導致價值目標的撕裂,從而導致社會的災難性事件的出現。為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或許后來的制度設計認為,只有民眾的價值觀念形成的社會秩序,或者叫社會價值秩序,才是社會動態穩定發展的根本性因素,這才引進了民眾價值觀念對制度的審議吧?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個言論自由不自由的問題,而是個自由的霸權和自由的底線問題,因為有了特殊群眾的自由霸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盡可以拋諸腦后,自由的底線全然不見,而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論,卻成了管制的對象。由此可知,我們在制度設計上存在很大問題,而這個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社會責任的喪失。
也由此可知,現在到了拯救言論自由的社會責任的時候了,當然,拯救社會責任的途徑,我一直以為是人民大眾,也就是說,讓人民大眾的價值觀念審議制度和言論制度化。只有這樣或者唯有這樣,才能扼阻精英霸權時代的欲望之火,也才能喚醒精英沉眠已久的社會責任,在價值目標共識的驅動下,創新我國的未來。
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