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大叔在成都的“學徒歲月”(4)
我至今仍然時時想到的人
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國以前,成都市絕大多數居民都使用菜油燈照明,能夠用上電燈照明的人家極少;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成都市仍然有裝個“飛輪”用人力做“動力”的車床。我工作過的“建群鐵工廠”,就有個雙目失明的工人,他雖然是一個小廠老板的“親戚”,但在1952年以前,一直是搖車床大鐵輪的“動力”!——在進入“建群鐵工廠” 之前,他曾經害怕被“合并”后的工廠“辭退”,工會干部及時告訴他:“建群鐵工廠”只會讓他生活得比以前好!并使他徹底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他在1952,隨著“飛輪車床”一起進入“建群鐵工廠”后,這部車床卸下了飛輪,裝上皮帶從天桿上獲得動力;他也因此結束了異常勞累的勞動方式,被安排做較輕松的工作崗位。——他深深地熱愛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積極要求參加工會,在工會吸收他為“工會會員”時,他哭了,堅決要多交“會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也是屬于由衷熱愛工會的群體,因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會干部,總是在資本家面前為我們工人爭取應該有的權利,總是處處為我們工人說話!在我的心目中,那時的工會干部就是自己的親人,就是自己的親兄長;我在那時能夠感受到,在工會干部心目中,我這樣的小學徒也就是他們的最喜歡的親弟弟。
在加入成都市工會以后,我很快就擴大了自己業余時間的交往范圍,并開始同那時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干部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在老板接受學徒每天工作不能超過“9小時”的規定后,我同自己認識的工會和青年團的“熟人”往來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多了,有時還跟著他們去聽成都市一些黨、政、工、團領導作“報告”。后來,我認識了成都團市委的賀惠君,她是四川成都人,1947年入黨的“團干部”,比我大十四歲,不準我叫她“賀部長”,一再要我叫她“大姐”。后來,她在被打成“右派”之前,曾經要我記?。骸安粶蕦θ魏稳苏f”我認識她,更不能說她曾經對我說過什么話……
我至今仍然忘不了她,仍然忘不了她曾經多次鼓勵我多讀書,愛學習,努力工作,成為新中國的有文化的好工人。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是我念念不忘的好“大姐”,即使她成了“右派”,我仍然時時想念她……
“文革”后,我聽說賀惠君平反了,又當了四川省旅游局的局長和書記;我曾經異常高興地在心中對她進行祝賀……
——我曾經答應過她的“要求”,不再與她見面。但是,我始終沒有忘記這個多次激勵我熱愛學習,喜歡讀書的好大姐!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成都市工業狀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市的工廠不多,工人也不多。據成都市的領導干部說,成都市總工會籌委會曾經在1950年6月做過一次統計,那時侯整個成都市能夠算為“職工”的人,只有十萬,其中產業工人只有11,114人。那時侯,成都市的失業、半失業工人,超過4萬人,占那時職工總數三分之一以上。在成都市區的產業工人并不多,最大的輕工業工廠是申新紗廠、裕華紗廠,其次是造紙廠、絲廠、印染廠、太和煙廠、培根火柴廠等等比較大的工廠,大多處于小規模生產狀況,由于機器不多,生產多用人力;機械業大廠只有人民政府接管的一個軍工廠和一個飛機修理廠,那時人數也不多,處于半生產狀況;私營的機械廠都很小,通常只有幾個人、十多人,二十多個人就算“大廠”了;啟明電燈公司比較大,加上在成都的發電廠,也只有幾十個人。據當時的領導干部講:在那時,能夠享受“勞保條例”的產業職工,總數還不到五千人。
在1950年,成都市的店員工會最大,也是工會會員人數最多的工會;其次是教育工會、搬運工會、建筑業工會和手工業工會,人數也比產業工會多……。在那時,成都市區內的機械工廠極少,工人總數僅有幾百人;在召開“產業工人大會”時,有時在“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有時在成都市陜西街一個小教堂;成都市的產業工人中,多數是紗廠和煙廠……等輕工業的員工;當時最大的機械廠,也只有幾十個技工。所以,成都市陜西街一個小教堂,就成了當時的工會常常用來召開行業工會“大會”的會堂。
在1950年,如果要形容成都市在那時的工業為一“窮”二“白”,絲毫也不過分!——“窮”,就是很少!
當時的成都,機械設備的確非常的少,“很少”能不能稱為“窮”?——的確可以稱為“窮”!——成都市的電子工業、航天工業、汽車拖拉機工業、紡織工業、制藥工業、機電制造工業……,的確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來的。
據我所知,直到1952年底,成都市最大的四個機械工廠是:成都機械廠、前進機器廠、建群鐵工廠、紅旗鐵工廠,人數都只有一百人左右?!暗胤絿鵂I建群鐵工廠”是1952年由11家私營小廠合并起來的,是當時成都市的“四大機械工廠”之一,所有員工僅有82人,我是其中一員?!菚r的成都市的確很“窮”,加工機械很少;后來,“地方國營建群鐵工廠”在1956年后“一分為四”,在“大躍進時期”,都成為成都市比較有名的(千人左右)的工廠……
從成都市的工業發展過程,可以推想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舊中國的工業狀況——“窮”是事實,工廠既小又少,就是“窮”!——那時侯的中國,并沒有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甚至沒有現代化的機電工業,更沒有現代電子工業體系、現代輕工業體系、現代重工業體系、現代石油工業體系、現代石油化學工業體系……,這難道不能稱為“白”?——“沒有”,的確可以稱為“白”!
——所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工業狀況,無疑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
在今天,新中國的第一代工人還在,我們這一代中國人還在,我們這樣的中國人就能夠用那時歷史存在的事實證明:新中國的確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通過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在貧窮落后的經濟條件下建設了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工業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