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心
根據匯豐銀行和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10年之內,內地年收入達到7500美元至2.5萬美元的中產階層將會進一步激增至逾1億人。這個強大消費群體的錢包,正受到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和商家的垂涎。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08/content_7217922.htm)
這個調查,有些語焉不詳。首先提幾個疑問是:1,年收入7500美元至2。5萬美元,是個人收入,還是家庭收入?2,這中產階層的標準,是指中國現時經濟下的中產,還是指世界總體經濟下的中產;3,到了10年,這一億人達到的是2017年的中產,還是2007 年的中產。
關于什么是中產階層,歷來是個模糊話題,其界定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不過,大體上,在現今中國人的觀念中有兩種理解。
一個是,既不是窮人,也不夠富人,中等生活。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樸素理解。按這個標準,這個中產就應該是個多數。大體的說法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各10%,中間80%就是中等收入。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張宛麗在其《現階段中國社會新中間階層的構成特征》報告中指出,根據全國抽樣問卷調查,有46.8%的被調查者認同自己為“中產”,就是這樣的心態。
另一理解是,經濟學家的統計調查標準。2005年國家統計局花費600萬、歷時4個月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最新調查結論是:“6萬元-50萬元,這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不過國家統計局后來否認了這個說法。)如果說,上限過高,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趙振華說的“此前被廣泛提起的一個說法是年收入6萬元到20萬元之間的群體”,這倒是更時行的,6萬—20萬,即7500—2。5萬美元。從這里,我們看到兩點:一是這個年收入是指家庭,二是這個標準是和國際大體銜接的。比如,韓國標準是2萬~3.6萬美元。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現在的中產階層在城市中的比例不超過18。3%,占少數的。
于是,我們明白了,上面所說的“十年內中國內地中產階層將達一億人”,是說:到2017年,中國內地可有一億人的家庭收入達到2007年世界中等家庭的水平。
這個調查在談及中產時除了一個“一億”的具體數字以外,只是具體談“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內地共有34.5萬名擁有100萬美元金融資產的富裕人士,在亞太地區僅次于日本”、“內地富裕人士平均每人擁有資產500萬美元,遠高于亞太地區富裕人士資產的平均水平(330萬美元),他們持有的財富總額達1.73萬億美元。其中,有4935人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富豪,在內地富人中比例高達1.44%,甚至高于全球1%的平均水平,占亞太地區超級富豪總數的28.2%。更有分析人士指,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推動,在未來3至5年內,內地超富裕人士的比例將超越香港”,由此可見,是把那些擁有3000萬美元的中國超級富豪和擁有100萬美元的中國富人,同中產階層放到一起談的,納入了一個統計消費結構,中國的中產要靠富豪來增加權重的。
“十年內中產達到一億”,這很讓人振奮嗎?對這個數字,好像是沒什么可興奮的。
到了2017年,中國的人口將達15億,按這調查說的那時有一億人進入中產,也只占中國人口的6。7%,如果再加上3%~5%的富豪們,也就是說90%左右的中國人仍然在中等以下的。我們知道,社會經濟界結構,最好應該是棗核型的,兩頭小,中間大,這樣最合理、最穩定。如果中產不是多數,如果最大多數還是低收入甚至貧困,這實在沒有什么可振奮的。
所以,筆者認為這個調查所說的一億人,既人口6。7%進入中產,似乎數值小了,不大可信。不知道調查的樣本空間是怎樣選取的。調查說,“中國內地近30年的告訴經濟增長、安定的社會環境,催生出3500萬人的中產階層和高收入人群”,這3500萬按每年12%的增長速率,十年是達到一億人的。不過,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國內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應該有更樂觀的數字。
恰巧看到吉林省《新文化報》(12月10日4版)報道長春市兩會,說有學者預測,5年內中產的長春人可望翻一番,又20萬 達到40萬。報道還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十七大報告起草人之一,最近和清華大學師生交流時說:所謂中等收入者,在我國是指家庭年收入6萬元到20萬元,根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中有78%的家庭進入這一行列,農村可達30%,通算城鄉,中等收入家庭可占家庭總數55%,其中2%的家庭年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這樣,就會在2020年實現中等收入占多數的目標。
在2017年達到一億即6。7%,和2020年達到55%這兩個預測之間,我更相信后者。
由于6萬~20萬元概念的中產階層,在現在的中國總人口中比例還很小,所以重要的工作是加大力度培育中產階層。在當今的世界經濟中,有學者指出了這樣的現象,叫“下流社會”,意思是,在現今中產階層中,有一小部分上升為富人階層,也有更多的中產人士的收入卻向下流動,降為中低收入、低收入人群。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現今中國也不例外。試想,在同樣10%的增長中,擁有資產1000萬的富人和擁有資產10萬的中產,其增長絕對值相差何其大!所以,富豪們的財富增長是以中產和低收入人群的相對貧困為代價的。十七大強調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要體現公平,遏制貧富兩極分化。所以,遏制“下流”壓力,體現政策、體制和實際工作的力度,這是培育中產階層的重要問題。
最后要說,即使2017年中產達到一億,即使2020年中產達到55%,我們仍然要冷靜,因為那個中產6萬人民幣的門檻還很低,再考慮到十年間的物價增長,再考慮到十年中世界各國經濟的同步增長,差距依然不小。所以,這個中產還是低水準的中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