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就是復辟私有制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與之相對立的詞是“大同”。《禮記》《禮運篇》對二詞反映的社會狀況和涵義都有詳盡描述。《辭海》對“小康”的解釋是“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 《新華詞典》的解釋是“指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經濟狀況”。后二者的解釋都指“小康”為中等的或小資產階級的經濟狀況。
“小康”的階級含義和私有含義,范文瀾同志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引證《禮記》的解釋,說得特別清楚。范文說:“照《禮記》《禮運篇》所說,禹以前是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財產公有的大同社會;禹以后是財產私有的階級社會。禹不曾廢除禪讓制度,是大同時代的最后的大酋長。小康時代應從啟開始。《禮運篇》說:‘今大道既隱(原始公社制度解體),天下為家(變公有為私有),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財產私有),大人世及以為禮(子孫繼位,認為當然),城郭溝池以為固(保護財產),禮義以為紀(制定禮教和法律),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階級制度),以立田里(劃分疆界,土地私有),以賢勇知(養武人謀士作爪牙),以功為己(謀個人利益),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爭奪及革命不可避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統治階級的圣人)。……是謂小康。’”
什么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尊重)能(酋長公選),講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養老),壯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長(撫育),鰥(老男無妻)寡(老女無夫)孤(幼兒無父)獨(老人無子)廢疾(殘廢)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職業)女有歸(婚姻不失時)。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產品共同所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各盡所能)。是故謀閉而不興(不欺詐爭利),盜竊亂賊而不作(不掠奪),故外戶而不閉(沒有私有財產,不用關大門),是謂大同。”這是范文瀾同志在前書同一編中引證同一著作對啟以前(進入小康以前)的大同社會,即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
這說明“小康”是反映以階級劃分為前提的私有制經濟概念,指的是小資產階級家庭經濟狀況。在階級社會中,實現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狀況,是一種幻想。因為小生產者在階級社會中是一個兩極分化的階級,少數變成剝削者,大多數會淪落成無產階級,永遠成不了社會的主體。“小康”不是,也不應當成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概念和經濟目標。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必須以消滅私有制為前提。從馬克思到毛澤東從來沒有把小資產階級狀況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目標。把“小康”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目標的是毛主席曾經批評為“不讀書,不看報”的非馬列主義者首倡的,我們不應當因襲,而應當糾正。
社會主義社會是對小康的否定,是對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發展了的、提高意義上的肯定(否定之否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就是高級的大同社會。一個“小康”,一個“大同”,反映了兩種完全對立的社會經濟狀況,不同階級的人們也用來表達過完全不同的社會理想。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有階級、有剝削的“小康”為目標,而不提大同目標(堅持公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意味著什么?聯系我們恢復私有制,恢復資本和剝削,瓦解公有制,否定按勞分配,恢復按資分配的經濟實際,不是與《禮記》中的“小康”很相吻合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