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文學
田忠國
近日,看到網上有人又談文學,給我一種久違了的感覺。在一些談文學的文章中,出現頻率較多的,一是文學死了,二是中國文學是垃圾。前一個關鍵詞是中國的獨創,后一個則是西方的泊來品,但不論前一個也好,后一個也罷,透露出的全是對中國文學的失望。事實上,中國文學確實不容人樂觀。
政治原因
建國后,我們一直把文學當作意識形態里的斗爭工具,從沒有把文學當做獨立與自由的藝術空間,在這種政治氛圍的擠壓下,作者變成了權力的奴仆,從而失去了追求獨立、自由、公平與正義的藝術品格。文革前,文學對權力的媚態令人讀不卒讀,而后是反思文學,雖然有對權貴的批判,但是,對新的權貴卻顯出了一種新的媚態,文學的軟骨癥不可救藥的跪倒在權力的腳下。
政策原因
建國后,仿蘇體制下誕生了一種新的職業,這種職業就叫作家。這種職業群體在文革前拿工資不拿稿酬,文革后形勢大變,既拿稿酬又拿工資。體制之外,也存在不少作家,自謀生路,凡是賺錢人體與欲望的東東,只要遠離政治,只要不看、不寫、不說社會的真實,都可以到處玩感官的狂歡,這個群體流行的名言是,賺多錢才是好作家。體制內的作家呢,眼看著體制外的作家大把、大把賺銀子,本來就因瞎話文學導致的讀者群大面積流失,經受著寫了沒人讀,沒人讀也得寫的痛苦,對體制外的寫手先是不屑一顧,當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的時候,便向權力者乞求堵截,政府官員不屑一顧,結果呢,一個個心灰意懶,封筆了事。
個人原因
在政治與體制的圍困下,作家的獨立精神喪失,人格崎型,面對真實的問題不敢思索、不敢探究,更不敢說不敢寫。他們所寫的,全是政治上跳動的艷美的花朵,與人民大眾隔心隔肺,逐漸喪失了文學的感召力、凝聚力和鼓動力。
文學的花朵枯萎成沒有生命、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東東,而作品深處,卻埋藏著作者對權力與富貴的深度追逐。
社會原因
當作家的讀者群喪失為自我欣賞的自憐自艾時,社會卻進入了價值大面積喪失的茫然與感官享受的追逐當中,道德與價值體系成了被人嘲弄的對象,而金錢與性替代了一切社會價值準則,于是乎,新的寫作群體適時而生,并行走在追逐金錢與性的快感中,沉迷成一種糜爛的風景。
堅守的困惑
不論在什么時間,總是有個別的堅守者,固守著心靈中文學本該擁有的獨立、自由、血性、良知的風景,但審查者總是把他們打入零冊,失去自由馳騁空間的同時,也失去了獨立不羈者本該擁有的話語權。審查者自以為是為社會發展,殊不知,這種“好心”的結果卻直接導致了社會良知的喪失與埋葬。正如本文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時使我痛苦不堪,原因是:我的壞心,旨在破壞糜爛風景的壞心,能否與讀者見面?這是個未知數。
突破重圍的向往
我只所以寫下突破重圍的向往而不寫突破重圍,其原因就在于,有點創新思維的東東尚需要胡錦濤主席親自過問,我與胡總不識,出來的可能就不令人樂觀了。不過,與其期望胡總的過問,不如期望“言論自由法”的出臺,或許,這就是我最后的向往。
2007-7-1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