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的笑聲錘擊我們的心臟
康新貴
2006年11月26日,《南方都市報》整版書寫了這樣一則故事。記者在見證廣州珠江新城(CBO)中央商務區崛起的過程中,同時見證了這塊工地上生存的一些乞討者,有成年人、有孩子。這些乞討者住在草地上臨時搭起的簡陋的窩棚里。每天下午4點左右,他們進行一天中唯一的一次用餐,是早餐、中餐、晚餐的集合,吃他們乞討來的剩飯,偶有雞腿什么的,孩子們吃得歡天喜地,有滋有味。用餐后的孩子們開始在草地上追逐嬉鬧,全無憂慮,大人們則準備晚上的乞討行動。
這個故事發生在今年的5、6月甚至更早些。而現在,隨著施工的全面展開,這些乞討者已被趕走,不知漂向何處。留下的唯有記者的拍照,一個4、5歲的孩子背著撿來的破書包,趴在一個撿來的破浴缸中,大大的眼睛向外張望著。
一個人道的、民主的、人民的國家,應當努力為他的國民提供一個最低的生活保障,滿足人的最基本的吃、住等基本生理需要。這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然而一些所謂的“精英”(不知道是什么精英),卻大聲嚷嚷社會福利會使窮人懶惰而不去工作。面對這些乞討者和孩子,一個有良知的人還會堅持反對建設福利社會?
我國目前的社會福利,不是高與低、多與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和覆蓋面的問題。這些同一片藍天下的中國人,其生存狀況顯然不如美國、巴西貧民窟里的窮人,那些人至少有一個貧民窟可以居住。珠江新城里的這些乞討者呢,已像風一樣的不知去向。
半個多世紀前,為了改變窮人的生存狀況,一批又一批的人流血,紅軍過湘江,10萬人剩3萬人。鮮血終于染紅了這片工地。然而……然而。
誠然,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化時代,中國社會目前已分化為四個階層:國家管理人、資本家、中產階級、勞動者。階層之間不可能實現完全的物質平等。然而最低的生活保障,是一個文明、理性的社會所必須做到的。孩子大大的眼睛在看著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發出什么聲音,做出什么決定,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生死存亡。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福利社會,據說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是那個小小的瑞典。泱泱大國,該如何面對?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笑吧,不要讓孩子的笑聲錘擊我們的心臟。
《南方都市報》的那個攝影記者叫什么名字我沒有記住。我是在小餐館里看到這個故事和照片。這個害人精,拍的什么照片!我真想掀翻桌子,然而周圍的人太多,我也沒有這個勇氣,掀翻桌子會被人認為精神異常,甚至被扭送派出所,那就說不清了。還是回去睡覺吧,睡不著,寫此短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