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勞動教育
讀到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原話如下:
普遍禁止童工和大工業的存在是不相容的,所以這是空洞的虔誠的愿望。
實行這一措施——如果有可能的話——是反動的,因為在按照各種年齡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哥達綱領批判·馬恩全集第十九卷第35頁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馬克思不但不反對童工,而且把禁止童工看作“是反動的”,并說“在按照各種年齡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措施的預防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那么,馬克思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認為這是因為馬克思認識到了勞動在改造人的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實,不光馬克思,歷史上許多巨人都認識到了勞動的巨大作用。
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
——馬克思
完善的新人應該是在勞動之中和為了勞動而培養起來的。
——歐文
我知道什么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高爾基
熱愛勞動吧。沒有一種力量能象勞動,既集體、友愛、自由的勞動的力量那樣使人成為偉大和聰明的人。
——高爾基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陶鑄
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李大釗
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圣的。
——高爾基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盧梭
勞動可以使我們擺脫三大災禍:寂寞、惡習、貧困。
——歌德
勞動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
——達·芬奇
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
——杜威
(材料來自百度知道)
從以上偉人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勞動的作用(1)凈化社會,(2)完善發展人,(3)創造歡樂和美好,(4)使人偉大、聰明,(5)勞動是知識的源泉,(6)使人獲得快樂,脫離痛苦,(7)有勞動才有正常的人的生活,(8)勞動使人擺脫寂寞、惡習、貧困,(9)使人內心充實、安寧。(10)使人獲得尊嚴,受人贊賞,(11)……其實不必偉人,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只要不是反動的——都能認識到勞動的巨大作用,勞動創造了人,而且正在完善著人。
知道了勞動的巨大作用,我們就理解馬克思為什么把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看作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了。
其實教育和生產勞動的早期結合,我認為是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后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那“一失”,如果從建國之初,我們的教育就注重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也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不過后來毛主席認識到了教育的問題,他說
"現在課程多,學生負擔太重,使大中小學生天天處于緊張狀態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
課程可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社會活動."
“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
毛主席是對的,后來的“上山下鄉”運動可以看做是毛主席基于這種認識的一種苦心,不過有些知識青年由于很長時間沒有勞動過,看不起生產勞動,把勞動看做對他們的懲罰,以致于后來還哭哭啼啼地展示“傷痕”。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勞動教育來的太晚了,他們錯誤的價值觀已經形成,糾正起來當然就困難。
為了培養人人都是勞動者的意識,為了培養勞動最光榮的意識,為了培養尊重勞動者的意識,為了培養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為了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了勤儉樸實的作風,必須重視的就是——早期的勞動教育。那么,既然勞動有如此大的作用,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把生產和教育在早期就結合起來呢?
首先,必須如馬克思所說的,“按照各種年齡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另外限定開始勞動教育的最低年齡,比如,可以從7歲開始,從事簡單的勞動,并且逐步增加勞動時間,7歲時候每周二小時,八歲每周三小時,以后逐步增加,增加到文化教育和勞動教育各占一半(或者勞動教育和社會活動加在一起占一半)的時候為止。同時必須注意勞動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和安全教育,保證勞動過程的安全和愉快。
其次,勞動教育要兼顧農業勞動和工業勞動,以加強工農的聯盟,逐步消除城鄉的差別。比如在小學初中可以以農業勞動為主,高中大學以工業勞動為主。城市學生離農村比較遠的,可以在學校里的空地農場等進行農業勞動。
還有,要盡量和工人農民一起勞動。勞動教育不可流于形式,要真正地和工人農民在一起,培養他們和工人農民的感情。讓他們真正知道工人農民的偉大,理解工人農民的智慧,了解工農的力量,真正從心底里尊重工人農民,真正地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不要做脫離人民的所謂“知識分子”。
總之,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培養勞動者,而不是為了獲得脫離勞動的“純知識”,更不是為了獲得“知識分子”的頭銜而輕視勞動者,教育是為勞動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其他目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