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談張五常》節選
記者: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討論。看來您是確信美國十分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問題,而且早在十幾年前已經安排張五常、薩克斯等學者介入中國改革的經濟理論設計。而美國對于中國問題這種關懷,并非為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而是為了貫徹和實施美國國家自身的戰略目標和利益。因此,利用張五常、薩克斯這一類學者作為實施這一目標的意識形態工具。
何新:你概括得很好。
據我長期觀察和思考,我認為,確實存在一個來自美國背景,而通過受其操縱影響的中國學者以及部分官員來鼓吹和施行,以系統化地摧垮中國國有經濟為目標的陰謀計劃(軟戰爭)。這個計劃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輸入,其具體步驟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并有所調整。大體分階段如下:
(1)以取消價格補貼及限制為契機,建議實施“休克”療法,即激進的“一步到位”,“長痛不如短痛”地向市場體制快速轉軌方案。(1987—1989)
建議實施財稅體制改革,把間接稅變為直接稅,使政府財源由國企、企業(上繳利潤)轉到向民間企業直接征納。民間稅源監控困難(易導致資本流失,有利私有化)。同時稅源直接化導致國家與納稅人的直接關系,易引生抗稅活動。誘發社會矛盾。
(2)鼓吹以“入關”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重大步驟,鼓吹“全球化”,鼓吹“民族工業”概念已過時,代之以所謂國際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破壞中國國有企業存在的理論根基,消解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性。(1993—1995)
(3)以投資體制的改變給國企斷血。在原體制下,民間儲蓄進入銀行,企業收入上繳財政。國家以銀行資金和財政收入從事投資。易于宏觀控制。在新體制下,民資直接進入股市,國家財政靠公債及赤字和稅收。國家對國民經濟控制力遂大大減弱。
(4)鼓吹推進“產權革命”,從金融政策上阻斷國企的供血渠道。以所謂“破除壟斷”、“公平競爭”剝奪國企對市場的主導能力,進而以“股份制改革方案”——不叫私有化的私有化政策,瓦解及解散國企。由于國企陷入金融及市場困境,造成許多企業癱瘓、破產,成千萬人陷入大規模失業。(1996—1998)
(5)對糧食流通體制實施行政控制,放棄農產品的價格支持政策,在財政上長期忽視農村和農業問題,導致近年農業經濟的嚴重困厄,使農民再度陷入生存困境。
(6)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接受美國及IMF關于維持人民幣高匯率的建議,導致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滑。
(7)鼓吹加速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提早實施人民幣自由兌換,準備對國際炒家(金融大鱷)全面開放中國證券市場。
(8)針對中國來之不易的1600億外匯儲備,現在又有人提出欲使之投放到無保護的國際金融市場參與炒作游戲以套利的妙計。一旦外匯資源耗竭或被困鎖,未來中國政府勢必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以至由于外債、還債而不得不俯仰依賴西方金融勢力,從而陷入類似于當今“俄羅斯”式的債務及財政危機。使中國最終喪失在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地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