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毛澤東的身高問題
劉國震
人民共和國60年大慶在即,有人可能是想給我們的開國領袖訂做一身新衣服,以表達對共和國締造者的感恩之情吧,突然對毛主席的身高格外關心起來。還寫了一篇文章,名曰《毛澤東的身高:1.83米?1.72米?》,不僅在一家廣有影響的晚報上刊發,還在各大網站熱炒,弄得坊間議論紛紛。
毛澤東的身高幾何?一般的說法是1.80米上下。這個說法出自曾任毛澤東主席秘書的葉子龍的回憶。馬承鈞的《毛澤東的身高:1.83米?1.72米?》一文則全面顛覆了這一說法,認為這是特殊年代“造神運動”的顯現,并一口咬定毛澤東的身高是1.72米。馬承鈞顯然不曾目睹健在時的毛澤東真容,他所依據的,只是一組道聽途說的數字,再加上自己對某些歷史照片的“目測”與臆斷。大概馬承鈞先生自己也感到這樣難有說服力,于是就援引了已故著名民主人士章乃器的一段話,來佐證自己“研究成果”的科學性。馬文曰:“近讀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憶錄,文中說,其父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相識,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職多年,多次在公眾場合與毛澤東見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寫回憶錄,章立凡曾問父親‘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2,主席最多比我高一兩公分,也就是1米73左右吧。’章乃器年輕時受過飛行訓練,目測的推斷應該出入不大,況且與毛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其說法可信度很高。”(《羊城晚報》2009年9月16日)
馬承鈞引用的資料,出自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文章《欲與名人試比高》(載《隨筆》2009年第4期),筆者搜索出來拜讀,卻發現原文是這樣說的:“我的父親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談判’期間相識。1949年至1957年間,父親與毛澤東在政府中共事8年,不時在公務場合見面,也曾到毛家中做客,后來因‘反右’中止了交往。 ‘文革’時,我有次無意中問父親:‘毛主席有多高?’‘1.75米,比我高兩公分,我是1.73米。’他的回答很肯定,我的印象也很深刻——毛澤東不像宣傳中那么高大。父親早年受過飛行員訓練,其目測數據應有一定可信度。”
把馬承鈞的引文與章立凡的原文對照一下,真有大開眼界之感——原來文章竟可以這樣做!你看,章乃器明確地說毛澤東的身高是1.75米(當然,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也須考證), 一經馬承鈞援引,就成了“1米73左右”,就連章乃器自己的身高,也從1.73米變成了“1米72”。章乃器說的“比我高兩公分”,則被篡改成了“最多比我高一兩公分”。壓低章乃器的目的在于“水降船底”地矮化毛澤東,這是傻子也可以看出來的。為了把毛澤東的身高降低幾厘米,竟如此苦心孤詣、挖空心思,甚至不惜公然踐踏做文章和引用資料的基本規范,究竟是為了什么?如果說把毛澤東的身高“拔高”幾厘米就是“造神”,那么,蓄意矮化幾厘米,又該算什么?
既要“拉大旗作虎皮”,借助名人的話為自己仗膽助威,又一點不肯尊重名人的原意,如此作文章,在我數十年的閱讀經歷中所僅見。
我這個人“頑冥不化”,多年來總是誤以為引用別人的資料必須忠實于原文,若加引號,則一個字都不許篡改;若轉述大意,則主要觀點不容歪曲。現在看來,如此循規蹈矩,真是迂腐的可以,一點都不“解放思想”,一點都不“與時俱進”,也難怪寫出的文章一點都不吸引眼球,難有“轟動效應”。
這次我算學了一手,不妨“時髦”一把。依照馬承鈞先生的行文方式,如法炮制,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論點:毛澤東的身高在1.77米以上。請看——
“近讀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憶錄,文中說,其父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相識,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職多年,多次在公眾場合與毛澤東見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寫回憶錄,章立凡曾問父親‘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4,主席最少要比我高兩三公分,應該在1米77以上吧。’章乃器年輕時受過飛行訓練,目測的推斷應該出入不大,況且與毛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其說法可信度很高。”
毛澤東的身高幾何?一般的說法是1.80米上下。這個說法出自曾任毛澤東主席秘書的葉子龍的回憶。馬承鈞的《毛澤東的身高:1.83米?1.72米?》一文則全面顛覆了這一說法,認為這是特殊年代“造神運動”的顯現,并一口咬定毛澤東的身高是1.72米。馬承鈞顯然不曾目睹健在時的毛澤東真容,他所依據的,只是一組道聽途說的數字,再加上自己對某些歷史照片的“目測”與臆斷。大概馬承鈞先生自己也感到這樣難有說服力,于是就援引了已故著名民主人士章乃器的一段話,來佐證自己“研究成果”的科學性。馬文曰:“近讀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憶錄,文中說,其父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相識,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職多年,多次在公眾場合與毛澤東見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寫回憶錄,章立凡曾問父親‘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2,主席最多比我高一兩公分,也就是1米73左右吧。’章乃器年輕時受過飛行訓練,目測的推斷應該出入不大,況且與毛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其說法可信度很高。”(《羊城晚報》2009年9月16日)
馬承鈞引用的資料,出自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文章《欲與名人試比高》(載《隨筆》2009年第4期),筆者搜索出來拜讀,卻發現原文是這樣說的:“我的父親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談判’期間相識。1949年至1957年間,父親與毛澤東在政府中共事8年,不時在公務場合見面,也曾到毛家中做客,后來因‘反右’中止了交往。 ‘文革’時,我有次無意中問父親:‘毛主席有多高?’‘1.75米,比我高兩公分,我是1.73米。’他的回答很肯定,我的印象也很深刻——毛澤東不像宣傳中那么高大。父親早年受過飛行員訓練,其目測數據應有一定可信度。”
把馬承鈞的引文與章立凡的原文對照一下,真有大開眼界之感——原來文章竟可以這樣做!你看,章乃器明確地說毛澤東的身高是1.75米(當然,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也須考證), 一經馬承鈞援引,就成了“1米73左右”,就連章乃器自己的身高,也從1.73米變成了“1米72”。章乃器說的“比我高兩公分”,則被篡改成了“最多比我高一兩公分”。壓低章乃器的目的在于“水降船底”地矮化毛澤東,這是傻子也可以看出來的。為了把毛澤東的身高降低幾厘米,竟如此苦心孤詣、挖空心思,甚至不惜公然踐踏做文章和引用資料的基本規范,究竟是為了什么?如果說把毛澤東的身高“拔高”幾厘米就是“造神”,那么,蓄意矮化幾厘米,又該算什么?
既要“拉大旗作虎皮”,借助名人的話為自己仗膽助威,又一點不肯尊重名人的原意,如此作文章,在我數十年的閱讀經歷中所僅見。
我這個人“頑冥不化”,多年來總是誤以為引用別人的資料必須忠實于原文,若加引號,則一個字都不許篡改;若轉述大意,則主要觀點不容歪曲。現在看來,如此循規蹈矩,真是迂腐的可以,一點都不“解放思想”,一點都不“與時俱進”,也難怪寫出的文章一點都不吸引眼球,難有“轟動效應”。
這次我算學了一手,不妨“時髦”一把。依照馬承鈞先生的行文方式,如法炮制,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論點:毛澤東的身高在1.77米以上。請看——
“近讀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之子章立凡的一篇回憶錄,文中說,其父章乃器比毛澤東小4歲,兩人1945年在重慶相識,解放后章乃器在中央政府任職多年,多次在公眾場合與毛澤東見面,也曾到毛的寓所做客。‘文革’中章乃器在家寫回憶錄,章立凡曾問父親‘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1米74,主席最少要比我高兩三公分,應該在1米77以上吧。’章乃器年輕時受過飛行訓練,目測的推斷應該出入不大,況且與毛有多次近距離接觸,其說法可信度很高。”
如此這般,毛澤東主席的身高,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大約也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謎。
利用“身高”非毛,是一大發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