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紅歌會網上,讀到了《毛澤東時代不以經濟建設為最主要任務,但是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2024-10-15 14:49:15來源: 毛著和毛時代史Maoism研究 作者:鐵穆臻)一文。文章序言說:“毛澤東時代27年之中,除了1956年八大到1957年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主要任務以外,其他所有時期都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主要任務。但是,這并不等于毛主席不重視經濟建設,更不等于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發(fā)展緩慢。”
我認為“毛澤東時代不以經濟建設為最主要任務”這一判斷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一,毛澤東時代全黨全國人民實際上是做了兩件事情:實現整個國家的工業(yè)化和促進我國農業(yè)生產的現代化。
整個毛澤東時代,我國一個最根本的變化,就是由一個以原始種植方式為基礎的農業(yè)大國轉變?yōu)橐粋€工業(yè)化的國家。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是農業(yè)生產方式由個體所有制的生產方式到集體所有制生產方式的轉變,形成了一種集體生產力,從而使我國農業(yè)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農業(yè)生產力的大幅提高,糧食畝產的大幅提高和糧食產量的增加,為我國工業(yè)化的實現提供了穩(wěn)固的基礎。正是在我國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基礎之上,使我國工業(yè)和國民經濟體系全面發(fā)展,實現了一個農業(yè)大國轉變?yōu)楣I(yè)化國家的根本轉變。這就是毛澤東時代全黨、全國人民做的主要事情。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社會所有制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轉變,經歷了生產力從個體生產方式到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經歷了封建的、資產階級的意識主導到勞動所有意識主導的根本轉變,而所有這些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轉變,都是圍繞我國的農業(yè)現代化和工業(yè)化轉變而展開的。對處于社會主義革命過程的中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理所當然,同時也只有這樣能夠更好地形成適合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為社會主義建設開辟道路。綱舉目張,是為了網能更好地展開,它的目的和核心訴求始終是更好地得到更多的魚。因此,以階級斗爭為綱與經濟建設為主要任務,并不矛盾。整個毛澤東時代,我國不僅用二十七年時間完成了工業(yè)化進程,而且我國人口凈增加了四、五個億,我國的物質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成就是舉世矚目的。
二,毛澤東時代我國處于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實現工業(yè)化,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中心任務。
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理解為勞動階級社會或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qū)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4),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兄疲匀灰蚕麥缌速Y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在《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fā)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yōu)?ldquo;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從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角度看,《宣言》是一個共產黨組織領導勞動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而作為一個行動綱領,它本質是說明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及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社會主義革命,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
三,從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的特殊性。
由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落后的國家發(fā)生的。這些國家在暴力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于經濟落后,并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因而有一個過渡階段,即積累資金,快速實現工業(yè)化的過渡階段。很顯然,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社會主義革命進程的特殊性。那就是在蘇聯、中國等國家的社會主義過程多出了一個過渡階段。
由蘇聯人建立的,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事實上只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在勞動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之后,為了快速實現工業(yè)化而建立的過渡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產權制度仿照資本主義的制度模式,而生產資料所有制卻實現了公有制,因而是一種半資本主義和半社會主義的生產模式。當這些國家在實現了工業(yè)化之后,還必須把這個過渡階段推進到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即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也就是勞權公有制模式。也就是說,以蘇聯、中國等十月革命產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過程,實際上是由進行奪取國家政權為內容的暴力革命階段,實現工業(yè)化,準備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基礎的工業(yè)化階段和用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基本制度一一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階段。
四,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新的生產力產生和發(fā)展是生產方式這個整體的兩個方面,抓階級斗爭、促進生產關系的轉變與促進生產發(fā)展是經濟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
就我國的情況看,從建國之后到改革之前,我國的農業(yè)通過合作化運動,實現了農業(yè)生產的個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到公社化的集體生產的轉變,形成了勞權公有制的生產模式,基本完成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任務;但是在我國工商企業(yè),還都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這些都是過渡經濟模式。因此,直到改革之前,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事實上從整體來說,還只是進展到了過渡階段,并沒有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過程,還沒有實現從產權公有制到勞權公有制生產方式的完全轉變。
一個是我國的生產方式還沒有轉變?yōu)橥耆纳鐣髁x生產方式,雖然在農村建立了勞權公有制的生產模式,但我國工商企業(yè)還沒有轉變勞權公有制的生產模式。一個是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也不僅僅是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為止,事實上在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后,還需要形成與勞權公有制模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
社會主義革命過程的實質是完成從封建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這個轉變既是一個新興社會生產力產生、發(fā)展的過程,又是一個生產關系的變革過程。僅僅把社會主義革命理解為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片面的。事實上,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是同時發(fā)生的。因此,這時的生產發(fā)展與階級斗爭兩個方面,表現為生產方式整體轉變的必要構成部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可有可無的。
以我國農業(yè)的社會主義革命過程為例,從互助合作到公社體制的形成,使我國農業(yè)的原始生產力轉變成為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現代生產力,形成了一種新的集體生產力,這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也由土地及生產資料為主的生產力轉變?yōu)樯a勞動為主的社會生產力。因此,從農民的個體生產方式到農民的集體生產方式,不僅是社會所有制及其權利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同時我國農業(yè)生產力的性質(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要適應生產力的這種變化,就要及時進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當然也要重視階級斗爭在內的各個方面工作的適應。
從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看,階級斗爭不過是建立和適應新興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手段和步驟,它本身就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措施和組成部分,并不因為它在某個階段處于突出地位而妨礙經濟建設的中心位置。“抓革命,促生產”,革命的目的是要落實到生產的促進上面的。也就是說,經濟建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或中心位置的。
對毛澤東時代的認識,需要有生產方式的整體觀念和明確的社會主義革命概念,并從舊生產方式向新的生產方式轉變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去思想和理解。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