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在神州大地大張旗鼓推進、落實。那些堅持毛主席農業共富道路的集體化農村,成為了時代標兵,迸發耀眼光芒。
前三十年毛主席時代,是新中國創造力極其旺盛的時期。那時候,工農商學兵千行百業,在毛主席思想指引下,實現可持續大發展。一貧如洗的舊中國,被英勇的新中國人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為今天國家的騰飛與民族的復興,打下堅不可摧的根基。
特別是農村農業發展,徹底摒棄封建落后的私有化小農思想,朝著公有集體化、機械化、現代化大生產方向全速前進。
毛主席把農民再次組織起來,搞合作化。是他,不是別人,首次提出”共同富裕“革命目標,他說:實行合作化,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強調大膽發動農民積極性創造力,讓廣闊的集體化農村,就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追平城鄉差(甚至比城市更優越),無需背井離鄉進城…
同時,毛主席把“人民公社”這項人民群眾的偉大創舉,上升至國家戰略,成為“三面紅旗”重要組成;把機械化耕作、村辦企業、醫療、學校、文化、福利等整合進來,形成新中國獨有的、前景無限的農業發展生態。中國農村的物質及精神文明,因此得以快速提升,農民展現出史無前例的精氣神和幸福感——這在斯諾著寫的展現毛主席時代史實真相的《漫長的革命》,有生動記載(戳下圖放大可清晰查閱↓)
然而,1976.9.9以后改開以來,人民公社作為凝聚農民群體的利益共同體,被逐步叫停、解散;許多村辦企業及相關福利,也隨之倒閉和消散。作為新中國上世紀末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中的農業現代化,其進程也因此受到阻滯。
當時,有很大一部份農民,不甘心不服氣,就是要堅持毛主席思想。單干浪潮中,他們冒著極大風險,把開天辟地頭一回強調集體生產、集體共富理念的農村發展模式,堅持下來,哪怕要接受改開大風大浪社會實踐的嚴厲檢驗↓
歷史進程讓堅持者和反對者,尤其是那些專事抹黑毛主席時代的公知們,驚訝之極——大寨村、官橋村、華西村、南嶺村、航民村、南街村等堅持毛主席農村發展路線的人民公社集體化村莊,竟然一個接一個富裕了起來。
這些村莊的成功,打穿公知為了反毛而炮制的抹黑人民公社的信息繭房,不斷稀釋公知反毛言論蠱惑。急了眼的公知不甘心,進而動用線上輿論、炮制謠言段子,持續攻擊南街村等村莊,說它們“財務不行、快要破產、即將崩潰”云云,如此這般折騰了幾十年,最后發現這些村莊都沒破產也無崩潰,反而越來越好,還吸引專家和群眾,紛紛前來考察和打卡。
無獨有偶,曾經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小崗村,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浪潮里,調整發展思路,轉而擁抱集體經濟,很快就迎來了集體分紅,離共富目標愈發接近,嚴重打臉反毛公知
新中國農村農業發展幾經周折,最后還是繞回到集體化合作化發展思路。人們發現,如果當時把人民公社堅持住,現在就不會有那么多人相信公知搞的歷史虛無。大家顯然是覺得人民公社已經成歷史,難以復現。
其實,并非如此。天道昭昭,真理會發光。真正把毛主席時代人民公社發展最完整的“思路、架構、理念、體制”傳承并踐行下來的這一群農民,為我們提供了社會主義農村發展最完美至強悍的革命樣本,若毛主席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人民公社,有今天這樣的輝煌,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農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鄉村振興正當時,需要重新組織起來,共同奮斗共同富裕。那些把毛主席農業農村共富發展路線走通走順了的人們是大英雄,為中國鄉村振興帶來了希望和啟迪,值得點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