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農產品代工企業宣傳海報中的模特造型,引發了網絡輿論場的軒然大波。
本來的焦點在于廣告模特造型中所謂的“瞇瞇眼”元素,引起大家不滿的并非相貌,而是這種多次翻車的斜眉吊眼的藝術風格。
當事企業很快發布了致歉聲明,并強調這是2019年10月發布的宣傳圖文,目前已經撤除。但這也說明,如果沒有網友敲打,它們兩年多來一直沒有發現有什么問題,或許還覺得有點“國際范”。
不過,企業的道歉并沒有平息爭議,因為“戰場”已經轉移了,不再停留在商業廣告是否“妥當”的范圍。
各路大V、名人紛紛下場,連話題都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小眼睛不配做中國人”,有的大V還曬自拍,說自己是小眼睛,暗示這一系列廣告的批評者是在無理取鬧。
網上出現了對立、爭吵的情況,真的不明白,為什么每次這種事關西方歧視中國人的問題出現時,總是中國人跟中國人在吵?
明明可以團結起來讓這種“國際范”消停,有人卻非要把節奏帶到十萬八千里外,甚至扯上了唐朝仕女圖、樂山大佛……
今天連《人民日報》都發聲評論此事,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彌合網絡裂痕。可見這家公司廣告部門是多能折騰?好好賣你的農產品不香嗎?
模特本人也出來發聲明,訴委屈,結果她被網友扒出一堆故意“斜眉吊眼”,還豎中指挑釁的視頻。啪!一下子,大家對她的同情心消失了。她挑火還能挑多久?
“斜眉吊眼”,并不是人的正常外貌,沒有外力,單靠眼部肌肉根本做不到,必須借力手部力量將頭皮向后或向上拉才能做到。
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的外貌體型有各種各樣,眼睛有大有小,耳朵還有垂珠耳、招風耳,不足為奇。因此把這事往大眼睛小眼睛方向扯的人,不是被帶歪了節奏,就是別有用心。
我們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斜眉吊眼”這種針對中國人(東亞人)的“藝術形象”歷史,就知道為什么那種手勢今天在西方社會也是一種禁忌?
實際上,美國用漫畫來丑化中國人,早在南北戰爭之前就已經開始,歐洲更早一些(鴉片戰爭后)為了塑造出中國人邪惡野蠻的形象,他們在眼睛方面大費心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最容易入手,最容易形成刻板印象的部位。
藝術,可以將某種社會性格再現為真實經驗。然后,建立新的社會認知和反應,實現話語權掌握者想要達到社會關系。
19世紀中期,美國對待華人的社會性格是什么?排斥!
一開始,它并不是采取政治手段排斥華人(1882年才有了《排華法案》),而是通過漫畫這類藝術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丑化華人群體,充當排華浪潮的輿論武器。
南北戰爭前(1852年)在美華人為兩萬多人,主要集中在加州,當時美國報紙對華人并不是很在意。戰后,華人人數翻倍,達到了49277人(1870年統計數據),而且一直在增加,這期間,美國報紙雜志對華人的敵意呈泛濫之勢。
1870年7月16日,美國知名雜志《哈珀周刊》的漫畫,白人勞工在認真地工作(做鞋子),頭上還有個圣潔的光環。而中國人在他身后舉起了刀,一位雙手握刀準備砍人,眼神兇狠;還有一位手握雙刀,“斜眉吊眼”。
漫畫中,誰是單純勤勞的?誰是邪惡野蠻的?一目了然。在一個識字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漫畫藝術對美國建立新的社會認知尤其重要。
還有反映美國內部政治矛盾的漫畫,共和黨(右邊)希望華工留下,民主黨(左邊)要驅逐華工。但華人的形象仍然是“斜眉吊眼”。
其它漫畫也是如此,一個華人七八只手臂,什么工作都能干,形象還是“斜眉吊眼”。通過美國媒體大量傳播,華人群體就慢慢變成了一種固化的社會認知--邪惡的群體,也就是今天說的刻板印象。
1880年3月20日的《哈珀周刊》漫畫《布萊恩的茶》,中國人已不需要出現在現實中。他就像魔鬼,連茶杯里升騰的熱氣也會變成可怕的中國人,面部特征仍是“斜眉吊眼”,而美國人的眼睛完全正常。
哪一個群體能經得起輿論界十幾年針對性的丑化?而這類漫畫只是美國社會輿論場的冰山一角,在美國之外,歐洲也是如此,只是稍微輕一些。
再后來,電影、電視等新的藝術平臺出現,然而情況并沒有好轉,對于華人“斜眉吊眼”邪惡形象已經成了習慣性的表達。
二戰之后,美國也步入了文明社會,徹底脫離“門羅主義”,丑化中國人的做法,也漸漸被視為不文明行為。但這種幾十年刻意營造的中國人形象在西方已是根深蒂固地存在。
李小龍在好萊塢拍戲時就有切身的體會,然而,憤慨歸憤慨,要改變這一切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到了21世紀,華裔(亞裔)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如果遇到那些沒有教養的人對其做出“斜眉吊眼”(用手將眼角往后來)的挑釁行為,嚴重的話可以起訴。
也就是說,西方主流社會都已經認定這是涉及歧視的行為,因為它是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西方人太清楚“斜眉吊眼”是怎么演變而來的。
看看上面美國雜志的漫畫,誰還會認為這是“小眼睛、瞇瞇眼”的相貌問題?可悲的是,一些中國人都忙著迎合這種反文明的“藝術品味”,自己麻木不說,還不許別人反對,動不動給對方扣上“民粹主義”、“不自信”的帽子。
主動迎合這種“國際范”、主動將自己打扮成“斜眉吊眼”模樣,不是什么進步,而是倒退;不是什么時尚,而是自辱。
對于用手去做出“斜眉吊眼”動作,很多人知道是惡意挑釁,但用化妝手段、電腦手段搞“斜眉吊眼”卻能“理解”了?本質上其實并沒有變化。
當年中國積弱不堪,現在中國蒸蒸日上,為什么有的人還要把頭埋在沙子里?
有的現象應當將它掃入歷史垃圾堆,而不是把垃圾當寶貝拿出來惡心別人。
靠自賤去迎合別人的“審美觀”,是永遠無法得到別人尊重的,更談不上自信。
只有堂堂正正地平視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的自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