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有所增多,這本是好事情,但令人遺憾的是,只有極個別的較好(比如《能文能武李延年》),大多數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乏善可陳,有的甚至思想意識極壞(比如《金剛川》之類)。
一部好的影視劇,首先決定于編劇和導演:編劇提供思想意識正確、情節合理生動感人的好故事,導演則把這個好故事通過攝影鏡頭忠實熱情地講述出來。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戰爭,能夠以影視劇的形式講出無數的好故事來,而要做到這一點,編劇和導演首先必須衷心認可這場正義的戰爭,必須發自內心地敬佩和熱愛志愿軍指戰員、厭惡“美國”侵略軍及其仆從軍,然后需要深入了解人民軍隊的歷史和作風以及志愿軍的戰斗生活,最后才是發揮藝術水平的問題。比如抗美援朝經典電影《英雄兒女》,其編劇毛烽和導演武兆堤都是在抗日戰爭中就入黨、參軍的,抗美援朝期間又都在前線從事過文藝宣傳工作,革命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閱歷,是他們創作出這部優秀影片的最主要基礎。
現在拍攝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在故事情節、時代氛圍、人物言行等的表現方面讓人感覺非常“澀”,這除了編導們不具備毛烽和武兆堤那樣的革命經歷和思想感情之外,可以感到其劇本的創作也非常粗疏肆意。劇本是影視劇的首要基礎。要寫出好的劇本,形成一個好的故事,編導必須下苦功夫收集、研究資料,深入體會、感悟志愿軍前輩們的戰斗經歷。
更好的辦法,是以抗美援朝題材小說為藍本進行改編。新中國“改開”以前,出版了許多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小說,很多作者是經歷過戰爭歲月的人民軍隊戰士,使這些小說在政治意識、思想感情、戰斗生活表現和文學故事性方面頗具水平,適于改編拍攝成影視劇。
現特就筆者閱讀所知,推薦一些可以拍攝成影視劇的好作品。
中篇小說《北漢江兩岸》,楓亞著,新文藝出版社西歷1955年2月出版。作者楓亞于西元1945年十六歲時在老家啟東縣參加新四軍,任文工隊員、連隊文化教員,西元1946年擔任團《戰士生活》油印小報通訊員,西元1948年奉調師部《挺進報》當記者,抗美援朝期間曾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軍六十師戰地記者參加了戰斗,是真正的戰士作家,其作品中充盈著革命軍隊的精神和戰士的氣息。
《北漢江兩岸》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為背景,描寫志愿軍某部七班戰士陳中全、王進山、馬友富組成的戰斗小組的戰斗經歷:他們隨部隊攻占敵陣地,東渡北漢江,強行軍向南穿插一百多里堵住南朝鮮偽軍逃路,戰役末期連隊回撤時陳中全和王進山背著腿部負傷的馬友富行軍而掉了隊,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機智地避開敵人的坦克縱隊,吃野菜,宿石窟,冒寒雨,堅定地向西行進,最終與巧遇的一支朝鮮人民軍小隊一起擊潰敵軍巡邏隊,渡過北漢江,勝利地返回了連隊。
小說完美地運用我國特有的白描文學手法,以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地敘述故事進展,描畫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小說語言平實、細致、流暢,將我軍戰士在戰斗前、戰斗間隙的暫時放松,戰斗中的緊張激烈,追擊逃敵時的急驟迫切,完成任務后的暢快風趣,生動地描寫出來,也將我軍指戰員之間團結、互助、互愛的氛圍以及對朝鮮老百姓的關心動人地展現出來,盡顯我軍正義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之風流。
小說以簡潔流暢的語言,在故事情節的發展講述中勾勒出三位主人公的形象、性格、人品:小組長陳中全寬厚穩重,處事周全,關愛戰友,富有戰斗經驗;老戰士王進山身高體壯,作戰勇敢,有時脾氣急躁,作風有點兒散漫;新戰士馬友富年輕孩子氣,為人直爽,正義感很強,缺少戰斗經驗。這三位戰士經過一次次戰斗生活的磨礪,“他們的心貼在一起成了一個整體“,他們“同著一個命運,同著一個理想”,“他們之間,除了純凈的同志的愛,沒有別的雜質”。戰斗、成長和團結,是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三位主人公的收獲,也使讀者獲得高尚美好的情感滿足。
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以三位主人公組成的戰斗小組展開,而這正好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人民解放軍步兵的“三三制”戰術在戰斗中的實際情況。“三三制”戰術是由三人組成戰斗小組,三個戰斗小組組成步兵班,以三角隊形來進攻和協防,小組各成員分工明確,一人負責進攻,另外兩人負責掩護和火力支援。這種戰術攻防兼備,分工明確,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戰斗力,減少傷亡。在小說中,陳中全為組長,王進山和馬友富為組員,組成一個戰斗小組。他們三人行軍時走在一起,宿營時挨在一起。進攻敵陣地時,陳中全走在前面,王進山和馬友富一左一右跟在后面。在越過三八線后的追擊戰中,陳中全追炸一輛坦克,坦克上一個敵軍準備向他射擊,被跟在他后面的馬友富一槍撂倒,兩人合力俘虜了這輛坦克,而這時王進山卻獨自追打一輛坦克并最終炸毀了它,戰斗結束后陳中全“一方面表揚了王進山的勇敢,一方面也指出了王進山一個人離開組和班去戰斗是不對的”,顯然“三三制”戰術不能隨意破壞。渡江時走過沙灘,陳中全“回頭看兩個組員,走得穩穩當當,心里才放寬心”,可見小組三角隊形保持完好;入水后,王進山在馬友富因個子矮小有點兒“邁不開腿”時及時“提著他的衣服”,又“怕離開上級的指揮,只得挨在陳中全一旁走”,可見這時三角隊形無法保持,但三人小組仍然在一起互幫互助。在南進穿插圍殲了南朝鮮偽軍后,搜索潰兵時,他們小組發現“一個野葡萄棚下面露著一塊黃呢毯子”,就由“王進山一人提槍過去,陳中全、馬友富各自監視一個方向”,以完美的“三三制”戰斗隊形俘虜了七八個偽軍。掉隊后,三人沉著冷靜,團結一心,克服困難,沖過敵人的戰線勝利歸隊,充分體現了三人戰斗小組的戰斗力。這些具體的“三三制”戰斗場景,是只有對部隊戰斗生活很熟悉的人才能寫出來的,這在革命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中應該是獨一無二的。與此相比,許多近年拍攝的抗美援朝影視劇中那種一窩蜂式的進攻場面,完全背離了革命戰爭歷史的真實。
情節獨特,以小見大,情感豐富高尚,在戰斗中成長——《北漢江兩岸》值得拍成影視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