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第9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瞬息全宇宙》這部電影成了大贏家,一口氣獲得了好多項獎項,無論是在中文還是英文網絡之中,都引起了不少討論。不得不說,確實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筆者之前也寫過這個電影的影評(見《夾縫中的華裔》),關于現在這個情況,是該再寫點東西了。
老實說,筆者當時的觀感是,如果不考慮里邊濃的過頭的東方主義要素(畢竟部分影評人就好這一口),這電影還不錯,楊紫瓊的演技也很棒,把各種情感都表達了出來。
可筆者當時實在是想不到,這片子能拿奧斯卡,還能拿這么多獎,但是之前看了看提名名單,連《壯志凌云2》和《阿凡達2》這樣的片子都能入圍最佳影片提名,筆者就知道,《瞬息全宇宙》肯定要得不止一個獎了。畢竟這實在是有點太拉胯了,《壯志凌云2》和《阿凡達2》都是十分成功的商業電影,但是從學院派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視聽語言,恐怕打個及格分都十分勉強,可見去年的好萊塢尷尬到了什么程度。
至于影后之爭,凱特布蘭切特已經拿過奧斯卡影后,而安娜德阿瑪斯演的《金發夢露》不僅質量得了金酸梅,而且主題也不怎么正確。
相比之下,《瞬息全宇宙》雖然東方主義的味道實在是太重,但是故事結構,視聽語言還有演員的演技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得獎也毫不奇怪。畢竟不管是什么時候,電影評獎除了要看自己的水平之外,還要看對手的表現,只不過今年的競爭對手,著實弱的有點太明顯了,讓《瞬息全宇宙》拿到的獎項數量超過了許多影史傳奇,于是觀感就顯得很是微妙。
不過說到底,筆者又不是歐美的學院派影評人,沒有那種扭曲的東方主義裹小腳審美,該批判的東西還是要批判的,關于這個片子的東方主義和政治正確問題,總歸是應該討論一下的。
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是,這部片子是靠政治正確得獎的,老實說筆者一開始是不完全認同這個觀點的。畢竟雖然電影里邊有女主女兒出柜的場景,但是這實際上只是母女矛盾的一個爆發點,電影并沒有著墨太多在這里,比起現在美國電影界的大版本,談不上很政治正確的。
但是后來思考一下,筆者才發現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華裔理論上也是一個政治正確要素,而整個電影的主題也是圍繞著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現在的政治正確包含了很多命題,但是主要的還是幾個,性別,族裔,還有環保什么的。族裔問題包含了少數族裔,自然華人在美國當然是少數族裔,但是為什么筆者會下意識覺得美國華人不是政治正確要素呢?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華人基本上沒有享受到政治正確的好處。
比如說那些為了平衡各個族裔大學錄取之間的法案,反而讓美國華裔錄取的難度更大了;比如說美國媒體經常說清算殖民罪行,但是關于《排華法案》啊,當年美國修鐵路的華工這些,提到的數量實在是很少;比如其他少數族裔在美國影視作品之中的形象很是多樣化,而在里邊出現的華裔,則往往以刻板印象,缺乏魅力與吸引力的形象出現。同時,因為現在的中美關系,華人還經常成為仇恨犯罪的對象。這些事實讓筆者暫時忘記,按照政治正確里邊,華人也是政治正確的一部分。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瞬息全宇宙》的政治正確加分,比筆者一開始認為的高了不少。這也應該是得獎的關鍵要素。畢竟,未來奧斯卡的評獎標準里邊,都要包括性少數與少數族裔了,筆者真誠的建議,國內這些喜歡迎合西方影評人東方主義審美的導演,趕緊與時俱進,加上更多的政治正確要素。
實際上,現在似乎已經有人在做了,比如說某個十分著名的逃稅女星,在柏林電影節上的片子《綠夜》,就是個女同性戀題材。同時,筆者也不禁感慨,如果《霸王別姬》出現在現在,想必一定可以刷一個大滿貫吧。
政治正確理念的族裔里邊,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反刻板印象。但是遺憾的是,這一點是否做到了呢?最起碼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歐美電影里邊,基本上沒有看到,漫威某部電影里邊的華人形象,依然保持了各方面的刻板印象,而即使是在《瞬息全宇宙》之中,楊紫瓊在各個平行宇宙之間穿梭,里邊出現了各個身份的她,但是里邊主要是按摩師、武術家這種傳統華人刻板印象。
既然平行世界有無數的可能性,為什么不來個當美國總統的世界線呢?少數族裔女性總統,多政治正確,再說了這是電影,又不是現實嘛,沒什么冒犯的。
很遺憾的是,大多數政治正確的努力,無非是從舊刻板印象到新刻板印象,就像是《黑豹》系列電影里邊一樣,即使是有著地球最先進科技的黑人,也依然是半部落制,使用長矛當做武器。而華裔的情況更加糟糕,因為中美之間的關系,和赴美華人之間一代又一代的歷史遺留問題,華裔在美國是受夾板氣的,并且,海外華人的定位也始終不怎么清晰,在美國越發不靠譜的對中政策面前,只能小心翼翼表示自己人畜無害,低頭做小。
這是國際大形勢導致的情況,并不是文藝界所能決定的。相比之下,雖然筆者很佩服印度人到了歐美之后依然可以發揮自身影響力的那種自信,但是也知道,如果華人這么做,可能得到的結果實在是不怎么愉快。這些美國華人究竟何去何從,筆者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或許只有歷史才能給出解答。
在《瞬息全宇宙》里邊的一個討論主題,是關于東方式家庭和西方式家庭的問題,筆者看到不少社交媒體上面的朋友,忍不住“有感而發”,感慨西方式家庭多么美好,東方式家庭關系多么不好。這種自我感動著實是令人無奈,實際上即使是電影本身帶著明顯的東方主義情調,但是最終的和解結局,也沒有表達西方式家庭有多么的完美。
再說了,別管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表達西方式家庭危機的還少嗎?個體的家庭矛盾是個體的,普遍出現的家庭問題則是社會變遷的結果,現在全球的社會都在面臨巨大的變遷,普遍的家庭矛盾,只不過是社會矛盾的無數形式之一,并不存在誰優于誰的情況。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文藝界,是應該反對東方主義審美的,于情于理,這都是有必要的。但是遺憾的是,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一個是因為歐美的文化影響力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很強,另一個是,老一輩文藝界人士的不少成就,很大程度是基于迎合西方的東方主義審美所獲得的,而這些人士與他們的徒子徒孫依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路徑依賴的問題,是非常難以解決的。但是天底下注定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必須去解決的。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考慮到政治正確加持,今年的奧斯卡競爭情況也是出乎意料的差,可能是最近二十多年最差。有人把這個問題怪到政治正確上面,不可否認,政治正確確實很影響一些觀感,比如說最近迪士尼的《小美人魚》選角,被瘋狂批判,筆者不打算進行外貌攻擊,但是筆者也確實認為這個選角完全不適合小美人魚,如果迪士尼想搞政治正確,應該給黑人設計一個全新的角色。
不過,政治正確說到底,是結果而非原因,很大程度上,政治正確的流行,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經濟受到動搖之后,轉移矛盾的一個方式,本質上是美國山巔之城的位置,實際上沒有那么穩固之后的結果。上層建筑的改變,是因為經濟基礎出現了調整。
另一個很有趣的說法也可以用來佐證,熟悉電影的人都知道,奧斯卡與歐洲三大獎的審美是有所差別的,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奧斯卡相對在乎一些商業和學院派的平衡,而歐洲三大獎,就相當文藝了,至于更商業一些的,那就是電影電視金球獎。不過筆者聽過另一個說法,說美國奧斯卡是代表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審美,而歐洲三大獎則是代表了歐洲知識分子的審美。
對于后半句論斷,筆者是很認同的,因為在60年代的社會運動之中,歐洲的電影人與影評人參與的深度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法國“新浪潮”與“五月風暴”的關系十分深刻。而前半句筆者現在也開始有所認識了,奧斯卡的影響力是各大電影節第一名,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來說,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獨棟二層大房子與牛排,還有兩輛車一條狗,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但是現在,美國的中產階級出現了明顯的衰落,而沒有衰落的中產階級共識也開始破裂,這種現實的改變,一定會對奧斯卡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不是學院派電影人可以改變的情況。
美國電影工業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第一,并且還要持續這個世界第一很長時間,同時,通過網飛這樣的流媒體模式,他們可以高效的吸取其他國家的電影資源。但是這改變不了美國自己的一些問題,優秀的電影必然是誕生在一定思想基礎上面的,而美國現在的社會撕裂是一方面,不愿意面對內在矛盾,只愿意把問題轉嫁到其他國家又是一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拍出來有優秀內核的電影,是會越來越難的。
而與此同時,因為美國越來越莫名其妙的政策,中美脫鉤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這個脫鉤當然包括在了文化領域。哪怕相對于半導體領域,文化領域都是我國更大的弱項,好在因為美國文化業界這兩年的影響,這方面脫鉤的成本也相對降低了,比如說《黑豹2》和《蟻人3》之后,除了極少數的漫威死忠粉,都明顯對漫威不是那么期待了。而同時,國內也誕生了《流浪地球2》這樣無論是內核還是特效都可以和國際頂級科幻電影比肩的作品,而部分電子游戲的出海,也得到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總的來說,我們的文化產業相比于美國依然很弱,只有一個流浪地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電影電視行業全面的現代化與工業化。至于藝術電影,筆者希望那些對于《流浪地球2》不滿意的老一輩導演,可以學習塔可夫斯基來一部《飛向太空》嘛,畢竟除了科幻大片,科幻文藝片也是需要的嘛,只不過筆者很懷疑他們是否有這種能力。
同時,關于電影節的問題,國內也確實需要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電影節了。雖然無論是奧斯卡還是歐洲三大獎,都存在著很多運作的成分,但是國內的各個電影界,分餅分的有點太明顯了,這是會影響電影節。有一個有說服力的電影節,不光是一個發獎的地方,同時可以引導導演們的路線,進而起到宣傳的效果。不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解決公正性的問題之外,更需要解決的是,這個電影節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奧斯卡代表美國中產階級,歐洲三大代表歐洲知識分子,那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取向呢?這個問題可不太好回答啊。
或許有人覺得,筆者的說法過于意識形態化,但是現實就是,電影藝術,或者說一切藝術,都與意識形態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如果學習一下電影史,就會明白這個聯系比大多數人想象之中緊密很多。更何況,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納瓦爾尼》,可是個足夠明顯的意識形態信號。遺憾的是,依然有人無視這個現實。
出于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看到更好的電影,這是非常基本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這一點并不是所有時候都那么容易做到。現實世界的各種沖突,注定會一一在電影膠片上浮現出他們的投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