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智取威虎山》——與歷史重逢

行者 · 2014-12-2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本片還是離“發動群眾”的歷史高度差了點。

  去看《智取威虎山》,是因看了它的宣傳片。據說徐克心儀這個題材數十年了,從年輕時看《林海雪原》和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時,就挺喜歡那里面的英雄氣和幽默感;宣傳片說美國電影塑造了許多美國的英雄,而徐克這部電影要講述我們的英雄。由此,他的團隊花大力氣,很認真地拍了這部片。

   

  總體上,電影主要還是依據了樣板戲的情節安排的,楊子榮打虎上山見座山雕,土匪演習試探,楊與欒平對質,最后里應外合剿滅土匪,主要的情節都大體符合。電影更把小說原著和樣板戲所吸引人的林海雪原那種奇異地域色彩大加發揮,尤增許多驚險場面,無論是戰斗拼殺,滑雪走馬,還是威虎山的雪崖,土匪窩里的狂歡,都在視覺效果上做足了功夫。看得出徐克導演是真誠的,而這樣一個險怪傳奇的故事也正合他的口味。能把幾十年前的英雄史劇以及更為久遠的革命歷史(《林海雪原》實有所本,楊子榮確有其人)帶到當下的觀眾面前,也頗為不易了。

  如果說電影的不足之處,也正在于這一點,即如何處理歷史題材,打通時間的隔閡上,特別是對于文革樣板戲所演繹過的經典歷史題材。

  作為商業片,與過去的文藝作品相比,這部電影顯然打著現時代的烙印。過去的小說、樣板戲,是在革命勝利不久,正處在為革命所許諾的社會前景而繼續奮斗的歷史時期,是革命的勝利史詩,擔負著確立新政權合法性和團結人心共同前進(用文革時的話是“繼續革命”)的政治作用。在早已告別革命,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以及統攝人心的共同體話語形態早已改變的當今,這部試圖勾連起幾代人記憶(并在構建新的記憶)的電影,是采用了怎樣的敘事把歷史帶入當下的,又作了怎樣的改動,呈現了怎樣的歷史的,值得關注。

  對于革命歷史的呈現,不管任何時期的作品,都必定至少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正義性,二是真實性。

  樣板戲的三突出、高大全是正義性,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手段,背后所依憑的正義性之基礎才是重要的。

  那時的正義性基礎自不必說,因為文藝作品的正義性基礎,也正是現實歷史邏輯所呈示的正義性。共產黨人從十幾個黨代表,從井岡山的幾百人幾百條槍,發展到后來,千萬人歸附,在內外交困,種種勢力、主義都在“爭取群眾”的歷史關節點上勝出,這天翻地覆的人間奇跡,本身即已是一部英雄史詩。這最簡單明晰的邏輯,常常為后來的文人忘記,而建國后的文藝作品則往往被簡單指為是勝利者的言說;這實在是顛倒了歷史現實與話語構建的關系。忘記了為什么那么多人(其實也主要是文人們)主動、熱烈地參與到對革命和建設的贊頌中,而簡單指為歌功頌德和思想控制,也是同樣顛倒了邏輯。比如后來說自己曾經說了許多“違心”話的巴金,至少在朝鮮戰爭爆發積極要求上前線去體驗的時候,是真誠的,也是在當時有代表性的。(如果說那也是違心的,被迫的,那真不知道可憐的而且最注重“自我”的文人什么時候真實過、什么時候真正自我過了。)也因此,那時的許多文藝作品自豪地表現我們的革命史,自愿地去歌頌,去傳續歷史記憶,參與到現實的構建中。

  不管怎樣,我們曾經是人民革命的勝利者(這個“我們”的范圍大概要細分的,我不是共產黨員,但我愿引當年的共產黨人和他們的同道者為“我們”),這無論如何也是直到如今的政權所具有的最深厚的合法性基礎。但這最明顯的也恰恰被有意忘卻。

  忘記了這一點,我們現在的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都不那么自信而自然地展現我們的正義性了——政治上的正義性。所以受到熱捧的一些歷史劇,如《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亮劍》,都已經把政治的正義性更多地置換成了由個人英雄主義、感情、義氣等建立的正義性,可以統稱為情感正義性,而且是個人情感的(僅是個人情感的話就可以調換,就可以消解——憑什么只有你共軍的感情、兄弟義氣是真的;再往下追問,革命戰爭的合法性就成問題)。馮小剛的《集結號》,居然被視為歷史的真實再現,新的“主旋律”之作,而實際上是盡可能地抽空了歷史、抽空了政治性和革命正義性,已經很難看出開頭的國共兩軍對壘跟任何兩支軍隊的爭奪有什么不同(甚至不停地操著人家姥姥的共軍倒更像是國民黨口中的“共匪”了)。影片的主旨也成了為個人確立身份的現代主題。

  不能說這就不是歷史,不是一種也可以成立的歷史敘事;然而其所賴以建基的合法性確實隨時代而變了,因而在新的敘事中,革命歷史也越來越語焉不詳了,以至于為什么當初要革命,要死那么多人,重新成了問題了。(歷史就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玩意兒”,成了瞎折騰了。)

  應當說,徐克這部電影,由于明顯地與革命歷史和革命史劇的互文關系,是很難避開上面的難點的。《智取威虎山》沒有像《集結號》那樣完全消解了戰斗雙方的差異性,這與它本身選取了剿匪而不是打國民黨軍的題材有關。那么很明顯的,剿匪的合法性建立在保護老百姓、為民除害上,這一點與小說和樣板戲一致;影片著力添加的是親情戲和微露的愛情戲,當然也有同志間的關愛、奉獻,或許還有“我軍”的英偉。而具有意識形態高度的政治正義性仍是退居在括弧內的,以至于故事開頭只有“部隊”、“我們的分隊”這樣的指稱;而原本樣板戲中那句響亮、自信的“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影片里只在最后將要勝利時喊出了一次(記得大概是這樣)。戰斗,顯出男人之本色,英雄,一定還要有美人——當然在此沒有那么激情,而只有東方式的含而不露和略帶遺憾憂傷;親情,最好是孤兒寡母,生離死別,這些元素,當然是很多文藝作品都少不了的,確實是帶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懷,但同時也是最為好萊塢大片所慣用、濫用、挪用的,《智取威虎山》用了這些,但感覺不很自然,游離在主線之外;尤其是小白鴿,好像除了表示男人中必定要有個漂亮女人之外,就沒起太多作用。我沒看過《林海雪原》原著,不知它是怎么處理革命-愛情關系的,真實的歷史中也一定有這樣的關系存在,但影片中還是處理得有點奇怪。

  在原樣板戲中專門有一場“發動群眾”,表示雖然是楊子榮只身闖虎穴,英雄之極,但整體的成功也需要當地群眾的支持、參與;另外還多次強調支委會、民主會等工作,以集思廣益。人民性、民主性,實際是那場革命賴以勝利的基礎,也是革命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影片也有保護老百姓,但老百姓總體上還是跟我軍保持距離的,雖然后來村長帶領大家挽留大家吃個年夜飯再去剿匪,但仍然還是群眾看著,然后“我”——英雄們,去剿匪。這還是離“發動群眾”的歷史高度差了點,因為,英雄從哪里來的呢?并不是最初就有了這些英雄,然后就讓老百姓看著、送著,去打天下了。當然,這樣處理符合電影表達的需要,個人英雄,畢竟看著最過癮,最有味。

  然后就有了英雄形象的真實性問題。實際上看楊子榮人物原型的歷史事跡,比后來的諸多文藝作品描寫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多次深入敵穴與各路土匪打交道,在最后一次剿匪中犧牲了,英雄而且壯烈。這當中的英雄氣,自然也是革命正義的基礎之一,它把人的精神尺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層面;與政治上的合法性相比,它更是在感性直觀上深摯地打動人、震撼人、鼓舞人,也給后來的文藝作品留下了豐厚的題材。徐克要在美國人的英雄之外拍中國人自己的英雄,這點絕對是極有意義的。

  在樣板戲中,結合戲劇手法,在刻畫人物形象上是有虛有實的;動作多是虛,對話多是實。最堪稱道的是“打進匪窟”一場楊子榮與座山雕的對話,以及后面與欒平對質的一段,展示了充滿機鋒的辭令魅力,其中“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臉紅什么?精神煥發;怎么又黃了?防冷涂的蠟”等對話已成經典,也大概是讓徐克認為是“幽默”的地方。其他的一些獨白唱段,抒發個人之志向情懷,也都由內而外地有效刻畫了人物形象。

  到了電影里,自然不便有獨白,那幾段經典對話也似乎沒了原先的力度和效果;言語層面次要了,場面和動作就成了吸引人之處。所以有人說挺像一部好萊塢大片。比如打虎一段,在樣板戲中,只是配了幾聲虎叫,然后楊子榮眉眼一豎,跳躍而起,啪一槍就解決了。這不管是不是符合現實,然而那干凈利落的動作和警覺又英武的神態,卻是極富有表現力的。而在整出戲里,這只是很小一段,為楊子榮之后更驚人的智勇作鋪墊,并不過度渲染。這是藝術真實性。那時講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就是典范:總體上切合實際,手法上則是藝術的,浪漫的,不拘小節的。藝術真實性是基于歷史真實性的,而歷史真實性又以其正義性為本,為人所信服,所感動。

  

 

  在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抓住打虎這個茬,極盡渲染,其驚險乃至于驚悚,都像極了好萊塢的手法。場面是刺激的,畫面是逼真的,然而越逼真越顯出其夸張,反倒不真。楊子榮那番飛奔上樹,虎口逃生,簡直是武俠劇了。與樣板戲相比,一實描一虛畫,但在藝術效果上卻正相反;電影里這段簡直都稱不上是藝術,純是技術而已。

  還有戰斗的場面,子彈、手雷的爆炸,開坦克、炸碉堡、山崩雪塌,都打造成了超真實,時刻告訴觀眾這就是在玩技術。

  這樣用技術堆出來的英雄形象,表面上是逼真,然而終是美國式的,雖然徐克要拍出中國人自己的英雄;樣板戲講人物的高大全,成為后世文人譏笑的把柄,可是現在的美國式商業片處處高大全,而且是更經不起推敲的高大全。

  

 

  另外那些增加波折的情節,如兩番送信,巧妙是巧妙了,但造作的痕跡也明顯,感覺突兀。以情節上的豐富、曲折來增加真實感,在影片里也是不很成功的。至于主角神勇的槍法、武藝,則更是厲害、逼真到假的感覺。

  所以,電影雖然極盡技術之高端,情節之驚險,總體上還是沒能很好地表現出“智取”之“智”,而是突出了人物之“能”(很大成分是武力),是不如原戲切題的。

  在整體敘事上,電影從一個當代年輕人的回憶進入歷史,一頭一尾的安排,仍嫌突兀不自然。不過據說在車上看戲而進入回憶中的場景是徐克自己的經歷,所以也為導演這份真情感動了。

  值得注意的是,回憶者是故事中為解放軍所救小孩的孫子,他是通過回憶爺爺的歷史講述而進入過去的。這就帶有《紅高粱》“我爺爺”“我奶奶”式的那種個人家族史的味道。也就是說,歷史在這里由宏大的集體史退縮到了個人史,一定程度上也由政治史而置換為了情感史——在年輕人的表述中,楊子榮是“救我太奶奶”的。樣板戲那里,個人感情上升到了階級感情,而在后人的表述中,階級斗爭被納入英雄救美。是不是說,在歷史遠去的今天,也只能以個人的方式進入歷史,才有真實性、合法性,或者,才不用追究合法、真實與否?但很明顯的是,作為集體記憶的歷史已經陷落了。

  所以有的人對這部竟至于向革命樣板戲致敬的影片——雖然是商業片——頗感到大不敬、大不韙了,要知道革命史和革命史的建構史可是一些人的痛苦史。巴金曾奇怪為什么改革開放許多年了還有人唱樣板戲,說自己一聽到就害怕到“毛骨悚然”。而學者高默波在其《高家村:現代中國的農村生活》一書中則說自己恰恰相反,樣板戲在自己的農村記憶里是最好的記憶之一,因為農村在之前實在沒有多少有水平的文化娛樂,而集合了眾多文化精英為民眾奉獻出的高水平現代京劇,實在為廣大農村帶來了切實的福祉;高默波說自己從中學會了京劇的欣賞和演唱,以至于后來“國內外的朋友,包括京劇專業者,都會對我這個沒有師從的農村京劇愛好者的水平大吃一驚。”可見樣板戲是實實在在地提高了民眾的藝術接受水準的,因為直到現在也并不是家家都能彈得起鋼琴學得起古箏的。在我家鄉,我的上一代、上上代的人,對樣板戲也是這樣的感情,而且都能得意地唱出幾段。

  我們看到,在影片結尾,徐克導演這才自由放縱了自己的本領,開起玩笑來。他明白地借年輕人之口,說他想象中“楊子榮救我太奶奶時應該是這樣的”,隨后加入一段最為美國化的飛機打斗場面,兩個男人,一個女人,加一坨高科技金屬物,從山洞打到懸崖中間,驚險、巧合到無厘頭,再加上正派反派最后的漸漸惺惺相惜、微以遺憾悵惘收場,這倒是極其貼合當代年輕人為美國大片塑造而成的歷史想象。不知是不是導演有意的戲謔、諷刺,甚或是自嘲——整部片不就一好萊塢大片嗎,跟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說。

  歷史是模糊的,即便想進入,也只剩了懷舊。徐克這部影片是他自己的懷舊之作,故事的講述人也是因著懷舊而援引了歷史。今天的人進入歷史、呈現歷史,遇到的難題之一就是,以往的敘事模式和話語顯然已不能照搬到當下,因為那太遠;但一經套用現在流行的方式來表達,那么歷史仍是模糊不清的,因為太現代了,所以仍是太遠。即便把歷史帶到了當下,也仍是在懷舊中遮蔽/改寫了歷史。那么,也只能書寫個人史了。

  《智取威虎山》終是商業片。徐克向過去的文藝經典致敬,向英雄致敬,反過來,后者也為他博取了感情,和票房。

  剿匪勝利后,隊長少劍波站在懸崖上對楊子榮說:“一切都結束了,我希望他(指小孩栓子)這一代將來不會再有戰爭了。”這又是多么現代的話。在樣板戲中,楊子榮也表達過對于未來的展望,那就是“迎來春色換人間”,據說這句意境闊大的詞還是經由毛主席改的,原先是“迎來春天換人間”,改一個字,韻味、境界全出。那時的目的是明確的,志向是高遠的,信念是堅定的。到今天,雖然變成了上面那句臺詞,沒有了歷史感和政治性,但從終極意義上來看,從過去到現在,從迎來春色到不再有戰爭,那為人所追求所奮斗的理想世界,根本上不是相通的嗎?

  可見,正義性,無論在何時,都是文藝作品首先要確保要闡釋的一點,只是它的內涵、語境時有變化罷了,正如崇拜英雄也是任何時代都有的一樣。但更要緊的,是應當為著那正義作現實的奮斗的。當年的樣板戲表現革命歷史的正義性,但圍繞著此也確實傷害到一些人,出現過不甚正義的結果;現在的商業大片,更是從市場正義的高度出發,借著感情、人性等更普遍的正義來講故事,增票房,重要的其實還是現實的正義,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歷史,當我們演繹著過去,評說著以往的時候。今天,歷史的糾葛遠去了,我們沒有太重的負擔,反倒是太過于虛飄。不是應當去揀選那些仍然感動著的詩篇嗎?

  而我走出影院,沉浸在還沒有帶入理性批評的感性世界里,英雄主義和歷史縱深的感召力依舊輕易地勾起我的玄想,使我頭腦里氤氳籠罩著徐徐靈暈,和恨不早生的遺憾;走到天橋,我看到滿地上貼著的“包小姐”,我看到流溢的光輝,川流的車,我和同學走著,說著。

  12.28-29

  附1:《智取威虎山》唱段:

  這一帶常有匪出沒往返

  只盼深山出太陽

  管叫山河換新裝

  誓把反動派一掃光

  把剝削根子全拔掉

  共產黨員

  迎來春色換人間

  甘灑熱血寫春秋

   

  附2:江青關于《智取威虎山》的幾次談話

  (文學史上都說是江青搞亂文藝,但很多人大概都沒看過江青本人的發言,自從她成了被審判者之后。)

  【一】

  在《智取威虎山》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去年有人說《智取威虎山》是“話劇加唱”,是“白開水”。當然,這個戲是有缺點的,我心里有本帳。但是,這個戲是革命的,現代戲有革命的,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他們說這些話,不是反對我們的缺點,而是有意無意地來反對革命,至少給我們泄氣。白開水,有什么不好呢?有白開水比沒有好。有了白開水,就可以泡茶,可以釀酒。我們把他們的這些意見頂回去了。

  《智取威虎山》的問題是一平、二散、三亂。要收縮。正面人物反而沒有,楊子榮有幾次亮相呢?這可能是個創作方法問題。整個戲的思想性不夠高。藝術的現實生活基礎不夠,戲中看不出當時全國的形勢。

  為了提高思想性,有必要把當時全國的形勢搞清楚。

  一九四六年,全國的形勢是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不僅僅是東北。東北戰場上,我軍只有十萬人左右,而敵人光土匪就有十幾萬,還不包括國民黨的正規軍和雜牌軍。當時國民黨的新一軍、新六軍等幾個王牌軍都在東北。但是真正強的還是我們,我們為什么能以少勝多呢?因為正義在我們這邊。戰爭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我們有人民的支持,有英明正確的黨的領導。

  根據當時在東北的形勢,我軍如果不把正規軍分一小部分去剿匪,不僅人民受苦,而且根據地也不能鞏固。因為前面是國民黨,后面就是土匪,我軍處于被夾擊的境地。這個時期很困苦,很艱難,東北人民多年遭受日寇和蔣介石的統治,加上日蔣的反動宣傳,人民對我軍不了解,所以發動群眾很困難。這支小分隊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擔負著剿匪反霸的任務。總之,從小分隊的活動,要看到當時全國的形勢,戲中一定要提到美蔣的勾結。當時美蔣利用三人小組,到處活動,搞“假談真打”,欺騙人民。把這些歷史背景搞清楚,可能有助于思想性的提高。

  我覺得,戲還必須集中。幕外的戲全去掉,不能很亂,戲弄得滿滿的,觀眾腦子沒有回旋的余地,不含蓄了。

  根據我兩年來的經驗,京劇藝術,主要靠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靠舞蹈。中國的京劇舞蹈沒有上升成為語匯(舞蹈語匯就是用若干動作表達一個意思,像電影的近景、中景、遠景構造的所謂“蒙太奇”,即結構)。

  《沙家浜》的音樂安排很吃力,他們原來怕用慢板。其實,沒有“慢”就沒有“快”,“慢”與“快”是對立的統一。老是“快”的音樂旋律(借用美術上的術語就是線條)就平了。

  音樂唱腔一定要成套,主要人物的唱腔,要有快有慢,有板有散,但是散板、搖板最好少一些,多了真倒胃口。換用腔調及轉板,不要太突然,整個戲要注意音樂結構的連貫,還要注意各段之間要過渡得好。調門變化不要太多,唱腔成了套,就不平了,有層次了。

  這里(指第五場),要唱西皮倒板上,要慷慨激昂,這里唱的內容,是抒革命之豪情,楊子榮進入敵區,接近了敵人時的殲敵決心,可以虛一點。楊子榮的音樂形象,要靠這一場樹立起來。

  李勇奇不如以前好。他吃不飽,穿不暖,一句話,饑寒交迫,老婆又被土匪打死了,所以他才說得出:“除死無大災”。他對土匪和反動派軍隊恨極了,要寫出他的倔勁。然后,他慢慢觀察這個軍隊,看出人民解放軍有點特別。當他了解解放軍以后的那段唱,要搞好,要唱得使人掉淚。李勇奇是身處絕境,絕處逢生,要把他寫好。

  典型人物,是群眾的集中概括,要從頭到尾顯示他的光輝。群眾是烘托主要人物的。

  《智取威虎山》這個戲,建議以西皮為主,二簧為輔。四平調輕飄飄的,無論如何不要用那個玩意,除非以后設法把它提高一下才行。

  鑼鼓經害死了人,可不能讓鑼鼓經把演員捆死。一個慢長錘要打多久呀!樂器配備上要注意,高音樂器太刺耳,不柔和,要增加低音和中音樂器。

  這個問題我沒考慮好。就是倒板要不要?有倒板氣勢好一些。慢板,快三眼,快板一定要,沒有這三種板式就沒有層次。

  少劍波唱楊子榮的身世,覺悟,勇敢,曾經三次臥底,楊子榮的傳,要由少劍波立,在這里立,很自然,也有戲。

  第九場,我有個新的想法,應該讓人看到楊子榮上山以后的偵察活動。

  你們一定要搞出樣板來,才對得起上海人民,才對得起黨,對得起去世的柯慶施同志。

  (休息時,江青同志談到。)

  關于流派,又要又不要。要,是作為資料,不要,是不要受它的拘束。

 

  【二】

  在《智取威虎山》座談會上講話紀要(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同志們,辛苦了!

  總的說,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期間,能獲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一階段的工作,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不是話劇加唱了。

  同志們的意見,我都研究過了。有很多好的意見,有一些意見和我是一致的,有一些意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些意見是我不懂的,特別是弦樂、打擊樂,我需要學習。

  同志們好的意見,不能一一列舉。現在,把我自己的意見和同志們的意見搞在一起,當然,也講不完整。我的腦子有問題,有時顧此失彼。建議由春橋同志組織一個小組,把各方面的意見認真地進行研究。

  現在座談,好比大家一起開會,我發言。

  總的來說,主題比過去突出;正面、英雄人物比過去突出;結構比過去簡練;唱詞絕大部分是好的,個別的詞句要修改,有的要重寫。我要作自我批評了,不論《智取威虎山》、《海港》的詞都是很好的,我這個人不大喜歡新詩,可是看了這次的詞,感到有嚼頭。李麗芳說得好,什么人說什么話,這很不容易。

  音樂比過去好,但問題較多。少劍波的文學形象和音樂形象,都站得起來。楊子榮的腔,調性死板,板頭不活潑,有些地方輕飄了;從頭到尾都是西皮,一句二簧也沒有。這可能是受了我的影響。可是我原來的建議是以西皮為主,以二簧為輔。現在的音樂給了他一個主調,不像楊子榮,像封建文人在賞雪。楊子榮的唱腔,要剛柔相濟,有的剛要多一些,斬釘截鐵,現在聽起來飄飄然。楊子榮“打虎上山”,打擊樂器很好,一到弦樂,就掉下來了,聲樂更是輕飄飄,軟綿綿的。看來,在這方面要攻堅了。

  導演有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時間短,生活不夠,對一些場次的安排還是沒有戲。

  座山雕加了一場戲,只是減掉了他一些威風,不知為什么,演員不神氣了,粘粘糊糊的。八大金剛都是廢物,總有一兩個厲害的吧!

  看來,這個戲的問題,主要是平。矛盾不突出,不尖銳。關鍵是第二場、第七場。要把李勇奇和座山雕的矛盾突出,李勇奇和座山雕的矛盾,就是我軍和敵人的矛盾。

  座山雕要狠,欒平要厲害、狡猾,否則最后一場使人沒有緊張之感。現在欒平一出場就好笑。

  此外,音樂平,沒有異峰突起,全劇高潮在什么地方呢?每個唱段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呢?搞不清楚。

  我軍的精神表現不夠。小分隊是正規軍中挑出來的,都能單獨作戰,要機智、勇敢、沉著,能發動群眾起來搞土改。很多人都像楊子榮似的。楊子榮這一典型人物,是代表小分隊的。現在把滑雪一場戲去掉了,表現戰士形象就沒地方了。有人提議在第一場打打主意,加點優美、矯健的動作,是否可以呢?現在第一場解放軍進行曲還可以,打擊樂一響就不行了。

  第十場的唱都不夠,使人有點站不住的感覺。不現實。軍隊負責同志說,神化了楊子榮。其實,按現在的舞臺調度,和過去差不多,楊子榮只有死路一條。第十場,讓小分隊和民兵去開打,既可表現小分隊勇敢善戰,又可以使楊子榮不死。

  我軍武器究竟用什么?不能亂來。這一次一定要解決。因為用什么武器,標志我軍發展史。據我初步調查,小分隊用三八式,有刺刀,手榴彈,至少要有一挺輕機槍。三八式是抗戰后期,解放戰爭初期較好的武器。也可以有兩枝卡賓槍。

  給養,不能就地解決,后方有時跟不上,應當鋪墊一下。

  服裝,我提了幾次,老不改。八大金剛的服裝,沒有時代感,究竟穿什么?

  群眾的服裝,要像電影那樣,我軍未到之前,衣服外面露棉花,穿單褲。小火車通了以后,可以像樣一點,使人有新舊對比之感。

  燈光、效果、布景都此過去好。但是,布景沒有險要和寒冷的感覺。演員在寒冷方面也沒有表演出冷的感覺。

  軍隊負責同志給了我們很多鼓勵和很多好的意見,要吸收進來,個別的意見,另外解釋。

  一定要寫一個黨的支委會。

  總的說,架子基本上搭得差不多了。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修改加工。

  下面,我逐場地提些意見,大家討論。

  對上海有個建議:搞個武生組,要過硬。找幾個人組織起來,到部隊中去生活,專門研究武打。拚刺刀問題不解決,武打過不了關。梭標、大刀和拚刺刀差不多。現在要把拚刺刀上升為藝術,拚刺刀解決了,運用起來就自如了。發現你們的基本功還不夠,生活也不夠,需要去學習。進行鍛煉、提高。

  《智取威虎山》中“滑雪”一場,割掉它對我來說是忍淚斬馬謖。“滑雪”一場有兩個好處,一、可以表現小分隊;二、軍民關系,由李勇奇帶路。問題是時間不夠。有了它就得二十分鐘,起碼也得占去十五分鐘。再加上我們的生活不夠,武打還沒有過關,沒有生活美。所以斗爭了很久,覺得去掉這一場干凈些,好一些.這個問題今天還可以討論討論,要不要?

  現在就一場一場的來談淡。反正是座談,談不完,以后還可以再談。

  我現在先單獨講一下管樂問題。

  一種想法:“打虎上山”一場,先用二簧、后西皮。缺點是和四場有些重復。不過,也沒有多大問題。這要仔細研究。八場再加些二簧,照這樣,二簧、西皮之間的份量,可能就差不多了。

  另一種想法和你們一樣,就不多說了。不過八場全用二簧是不好的。

  現在唱腔的板頭太散、太死板,楊子榮的唱應該活潑一些,變化多一些。現在是慢原板、原板,快原板沒啦,……聽起來老是那個調調兒。那怕少唱一點,但要使它突出、集中。

  前天我才找到了你們音樂上的高潮,就是少劍波在九場中的一句高腔。

  設計唱腔時,不要將就演員,將就了就刻劃不出劇中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也可以另外搞一套將就演員的。

  楊子榮的唱腔是不是可以化一些小生腔,可以考慮。也要有些武生腔,但不能太多。武生腔雖然少,但是它有那么股子勁兒,要英俊,現在太死板。

  《紅燈記》中老奶奶唱的一句是武生腔,是李吉瑞的。忘記是那一句啦,他們化的就此較好,使人不覺得。

  第一場

  (問:)前天你們第一場的小分隊上了多少人哪?

  (答:十三個人。)

  看來人不能太多,我覺得現在夠了;多了,會顯得擁擠不堪,不容易擺好畫面。舞劇院《紅色娘子軍》我曾給他們照過一次像,由于人太多,畫面擺不好。擺成了,也很難看。這一點要注意。

  第一場我覺得是干凈的,但有弱點的,是簡潔的,好的。

  有的同志提出:是不是多加點舞蹈?照我看,要加舞也無非是翻、打、撲、跌,多加舞,我怕脫離了生活。能舞得起來嗎?這個意見,主要說明了整個戲的氣氛不夠,從頭到尾都是下雪嘛!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的加些舞,要活潑一些生活一些。在音樂等方面使得氣氛突出一些。隊形變化上想想辦法。今天要不把這些問題定下來,就會惶惶無主。

  有些生活細節上的遺漏。行軍時都要背個干糧袋。一般情況下是不吃的,必要時才吃。要不要呢?可以考慮,現在是披著斗篷。

  給養問題要鋪墊一下。小分隊三十六個人,要用一個司務長。現在使人產生一個疑問:你們吃什么呢?這里有了鋪墊,這樣才能夠在第七場時給群眾分糧食,否則糧食從哪兒來?從天上掉下來?生活上的小東西要注意。司務長的鋪墊,就好像糧食可能是由馬駝著或車子運來的。可由小分隊向后面打招呼“原地休息”來鋪墊。

  唱詞上,總的說一下,有些詞是不是說得太絕了。

  像這些詞:“黑龍溝……渺無人煙”,一個人也沒有了,向什么人去偵察呢? “白骨累累……”,國際歌第一句是“起來!……”如果都是“白骨累累……”,又怎么能起得來呢?有些人寫艱苦就寫到那邊去了。過了頭。沒吃沒穿只不過是一時的,老是吃樹皮、草根那會行啊?《萬水千山》就是這樣,老是吃樹皮、草根,豈不把頭吃的都直了!

  演員的唱沒有勁。像“心狠、手辣……”這樣的句子,一唱出來就應該抓住人。

  舞臺調度,楊子榮一上來就來了個武生的亮相,這樣不大好。應該跟著鑼鼓點子上來,把亮相在報告、敬禮的地方,燈就打在他臉上。

  有個漏洞,少劍波不是說要到黑龍溝宿營嗎?可是在這里沒有告訴楊子榮。

  楊子榮在唱之前要不要加白,創作的同志可以考慮。

  有人還建議,當少劍波看地圖時,可以為楊子榮鋪墊一下。講老楊一定能完成偵察任務。這樣一來時間又會拖長了。

  最后的亮相構圖是漂亮的,看上去舒服。

  第二場

  前天看戲,“座山雕”又神氣了一點。應該厲害一些。六十歲不大合適。是不是五十歲?四十歲太年輕了,因為他是三朝元老。

  不要搞臉譜。電影《林海雪原》是有臉譜。不要搞成凡是反面人物都是有生理缺陷的,這怎么能行呢?要靠演技。當然也可以適當的化裝。有一個電影演員,好像是演《鐵道游擊隊》中的日本人,我看所有演日本人的數他最厲害。臉上有那么一道子,突出了他的陰險。

  這一場主要是群眾、李勇奇的問題。如何突出他們。

  座山雕和塌鼻子的對白要適當壓縮。關于一撮毛下山的時間問題,這里可以不提,在這里講了“下山半個多月了”……,威虎廳上又講,這是不妥的。

  問題在李勇奇身上,矛盾要是不突出,整場戲就提不起來。如何使李勇奇一出場就看出他是一條硬漢子。

  這場我要使得觀眾能哭。現在這樣的處理是不行的,不妥的。在李妻被土匪打死的時候,老太太要用低的聲音喊出“孩子他娘……”,這要過硬,聲音低,又要送到最后一排觀眾的耳朵里去。不能大喊大叫。現在《紅燈記》就有這個毛病,外面有特務在盯稍,屋子里大喊大叫,這樣豈不什么都暴露了嗎?李母可用喊聲暗示李勇奇。妻子死了。使得觀眾的眼淚流下來。現在李勇奇連妻子一眼也不看,就站在一邊唱,演員在表現上是有問題的,妻子死活也不知道,也不去看一看。

  這場戲無論如何要突出李勇奇。

  座山雕擄掠的東西也太少了,看不出來,只見兩個箱子。

  座山雕穿什么?要研究。斗篷是可以穿的。整個土匪們的服裝都應該很好的設計,我說了好多次了,總是不改,這一次要徹底解決。

  現在這場戲是兩段了,前一段是座山雕一幫人的,后一段是李勇奇他們的。座山雕和塌鼻子的那段對話可以壓縮些。

  李勇奇的音樂形象也不好,那段西皮流水要再研究。

  第三場

  有的同志說:一撮毛和李秀娥的那段戲可以壓縮。意見很好。我看可以全部刪掉。一拉開幕,在樹后就發出一聲女人的慘叫,一撮毛拿著一把刀出來,這就行了。這段對話刪去,能夠省出許多時間來,而且又不是必要的鋪墊。

  一撮毛可以大搖大擺地走下場,上山去請賞。

  楊子榮的問題在哪兒呢?音樂是不是太輕飄了?你們研究過沒有?

  這場戲不一定拖得很長,但要很好地刻劃楊子榮。

  要放得開。當一扮成土匪上山就放開了,就不怕歪曲人物形象了,是吧?

  板關方面,我考慮用“二六”,還是快原板?考慮一下,原板好像用的太多了。

  如果用“二六”,就可能改變掉我所聽到的那個主調,旋律也就可能改變了,可能會不同一些。

  說白也沒有勁。是不是一穿上軍裝就怕了,就不敢動了?

  “提欒平對口供……”這句唱一定要對著小董、小李,不然就變成了獨白。或唱后再交代一下,說一句“請二零三提欒平審訊……”。

  派老孫一個人去追兇手不妥,要補一個人,或者交代一聲,“二零三馬上就要來……”。

  第四場

  第四場問題大一點,但也不能亂砍亂動。

  必須要有一個支委會,放在前面還是放在后面,需要考慮一下。

  有人提議,把民主會改為支委會,我覺得不好。少劍波是當然的支部書記。因為這個戲里沒有另寫一個搞政治工作的。

  支委會三個人太少了,五個人好些,但是放在前面開,處理起來很麻煩,臺上桌椅板凳很難擺。

  前、后各有好處。但是支委會絕不能在舞臺上出現。

  放在后面更合理一些,顯得更慎重一些。民主會開了,少劍波也做了決定,然后再開個支委會,顯得更加慎重。這樣一來,壯別就可以不要了。

  楊子榮上場先要向少劍波交待一下:一撮毛初步承認是跟座山雕跑跑腿的,還要講軍用手套是他冒充軍區偵察員用的。等等……。表示楊子榮已經對一撮毛做過一些審訊工作。

  楊子榮審欒平時,缺少軍人的威嚴,嫩得很,放不開。對那樣的匪徒要威嚴一些,嚴厲一些。口白也一點勁沒有。原來以為你的嗓門就是那么小,可是上山以后,嗓門又大了,說明不是嗓子問題。

  欒平這個演員,前天看了好像再磨一磨也還可以。一定要表演得狡猾,不然后面的楊子榮托不出來。能磨出來嗎?

  少劍波現在是光桿司令,最好有一個B角。有些人材可能被埋沒了,想法掏出來。

  少劍波審一撮毛時,威嚴也差一點。但是,也不要那么張牙舞爪,要有內在的威嚴。

  現在戲還不熟,還沒有磨出來。

  少劍波唱到“……以智取為高……”要有表演過程。現在沒有表現出來。

  “四個條件”到底應該由誰來說?我看還是楊子榮說,現為了舞臺活潑一些,少劍波分一些。

  四個條件是不是改為唱?說不夠有力。唱不一定上板,這樣就好處理一些。

  電影整個是不好的,但是這一場戲處理的較好,兩人都突出了。

  現在好像一切事情都是由少劍波安排好了,楊子榮像一個乖孩子。

  能不能在楊子榮改扮土匪后,讓他想到扮能人胡彪。

  前面,少劍波的音樂形象已經夠了。

  研究上山臥底的那一段,是不是用對唱?或者讓楊子榮單獨唱。

  一到這里楊子榮就沒戲了,斷下來了。

  “共產黨員……”一句的音樂形象不好,不能那么唱。

  這一段戲,只給了楊子榮一段“二六”。

  你們看“轉眼之間……”這一段是不是改為楊子榮唱?少劍波可以插白:“怎么樣?……說下去。”

  先前批評了你們無組織,這一回又不主動了。

  楊子榮是一個能出主意的人。

  唱到“你要把奶頭山的材料全記牢……”可以給少劍波唱。這是交代楊子榮的。

  支委會放在后面更有利些。少劍波可以用唱收尾.整個一場楊子榮的唱是少一些,也應該這樣。

  這場是著重刻劃少劍波的,楊子榮應該少一些,但現在太少了,你們考慮一下,是否可以改,能改就改,不能改不勉強。

  第五場

  開頭的打擊樂很好。前兩次看,以及聽錄音,覺得弦樂很差。毛病在哪兒呢?是不是中音樂器太弱了?太弱了,可是不好聽。也可能是樂隊還不大熟。前天看時,聽著還好。是不是加強了樂隊。

  “打虎上山”一場的詞寫得不錯,但是有的詞寫的過了火。

  “穿林海,跨雪原”,這是楊子榮的,“銀浪漫漫”就不是了,楊子榮只能說“大雪彌漫”之類的,這個你們去考慮。從文學形象到音樂形象,都不是楊子榮的,像是在賞雪。

  “……白骨累累絕人煙……”寫的過火了,要改。要是“白骨累累”,那就不只是座山雕暴行的結果了,人要死多久才能白骨累累啊?座山雕的殘暴一定要寫,但是要寫的適當。

  “迎來春天換人間……”句子不壞,音樂形象有問題,聽起來重復太多,老是那個調調兒。我說的就是這個句子以前用二簧。

  前天看時,打虎有些亂動了。我也想,這里要有點舞。其實,我們那天已經想出來了,不大動,只是效果改一改:遠遠的地方有虎嘯,虎并沒有發現楊子榮。這樣的話,原來的可以保留不動,楊子榮可以從容地脫掉大衣。脫大衣要注意方法,不能隨便一放。楊子榮可以找一個姿勢,表現隱蔽自己。發現虎時,不能現出驚慌。

  大麻子太草包了,他一出來我就要笑,穿的衣服不知道是那個朝代的。他要兇些,在座山雕手下還是有兩手的。

  楊子榮表面上看是大搖大擺地下去,實際上是讓人家押下去的。這里,是不是讓他唱四句下場?表示他第一次和敵人交鋒的勝利,作為內心獨白,至少要唱兩句,再從容地下場。

  (休息時的談話)

  楊子榮可以化一些小生腔,小生的行當是不行了,但是它的腔還是可以吸收的。小生的唱法不能用,像女人。

  小分隊的服裝一定要有兩套,常洗、常燙,褪了色要染。

  “丑”的行當也不行了,這是歪曲勞動人民形象的。

  第六場

  標題是不是考慮一下。“第一個回合”不大合適。

  前天看,座山雕的戲出來了一些。以前沒出來,是不是怕壓過正面人物?看來還是得把戲做出來,該厲害的地方還是要厲害。

  座山雕見胡彪的一段戲,應該表現出對他的不信任。當講到“一撮毛下山半個多月了……”表演上應該有過程。

  看看四個小土匪在什么時候下?是不是當座山雕講到“這也是為了山寨的安全……”時下。因為以后的事情如聯絡圖等,是不能叫小土匪知道的,知道了有可能走露消息。

  當楊子榮唱到“人各有志……”時,表演有問題,沒有給他留有余地。器樂上給他一個轉的過程,或者加一句白:“他不該……”,然后再唱下去。不然搞不清楚。

  這場戲比過去好,過去都是對白。

  戲的結尾用楊子榮唱來收,是比較困難,用唱收更有力。(會后江青同志告訴我,最好還是唱收,形成一個高潮,才能休息下來。一一春橋)可以唱出與座山雕第一回合的勝利心情。用唱收在舞臺調度方面有些問題,你們研究吧!

  第七場

  發動群眾這一場問題較多。

  我覺得同志們不知道自己什么是好的。去年的本子雖然還不夠,但是在這個問題上處理是恰當的。土匪搶東西不是什么都搶光了,群眾會自動的藏些東西的。“家家沒吃沒穿,戶戶屋頂漏天”可能嗎?這么冷的天氣豈不都凍死了?“家家添新墳”也說的過了,實際上是誰抵抗就打死誰。

  李勇奇對敵人,對自己人不能老是一付面孔。對敵人憎恨。對母親、孩子、鄉親應該很友愛的。提著空籃子回來了,原來是不想進門,但還得進去。把籃子藏在身后,不肯給母親看到,怕她傷心。現在是直接把籃子送給母親看,這樣不好。原來張大山送上兩塊薯根,這是合理的,自己挖到了薯根不吃,而送給別人,表現了階級的友愛,這是好的,要保留。《雷鋒》電影處理得絕了,照那樣,雷鋒怎么能活下去呢?不能片面化。

  我所接觸的劇本當中,就是現在這個本子寫出了戰爭的性質,正義、非正義,美蔣勾結,假談真打。戰爭的正義性不寫出來是很危險的呀!一寫到敵人來了,就只寫燒啊,殺啊,什么亂七八糟的全寫,也不知道說些什么,……看來是要幫助作者的。大多數作者是思想沒改造好,只有少數的人是反對社會主義的。照那樣的寫法,再往下去就要掉在什么東西里面去……我也不敢說,也不能亂扣帽子。

  我設想要表現李勇奇曾經上過當,敵人冒充解放軍,破壞我軍聲譽。當小分隊聲明是人民解放軍時,他要多看看,有個思想過程,仍然是不信任的。

  關于敵人冒充我軍的問題,可以商量一下在哪里鋪墊。張大山上場時,其實補一句就行了,“這真正是我們自己的隊伍啊!”等等,我不替你們編劇,你們自己考慮吧!

  獵槍被搶走了,不能再打獵,這些細節不能沒有了。要不要喂孩子的奶?也可考慮。

  “活著也是活受罪,不如死了好。”這句話情緒不對頭,不符合李勇奇的性格。

  “家家沒吃沒穿”可以改成“缺吃缺穿”。“戶戶屋頂露天”不妥,否則要凍死的。

  白茹上場可以背一袋糧上。

  小分隊是在部隊中挑選出來的,三十六人全是共產黨員,他們不像《暴風驟雨》中的土改工作隊。

  第一場鋪墊一下司務長,看來很必要。

  白茹要急著去救孩子,可以用葡萄糖合炒面,給孩子吃。

  群眾上來要注意有感情。

  這一場少劍波表演很尷尬。少劍波對待戰友也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在執行任務時雷厲風行,是個指揮員。在平時,在交談中很親切。對待老大娘就要非常親切。自己也就會被群眾的熱情所激動。

  老大娘看來還能演戲,音樂有問題,詞要改一改,這里應該讓人落淚。

  第十場

  麻煩的就是這個第十場。

  整場戲都不熟,要磨。原來的架子很好,問題在于開打的地方。

  把欒平押下去槍斃,前天改成說白了,我覺得還是唱好,就是唱得太多了,嚕蘇了一點,可以壓縮。改成唱是一大進步。唱可以表示是他的內心獨白,表現他悄悄的處決欒平,唱時要把字吐清楚。

  楊子榮唱那幾句西皮散板時的表演不對頭,應該表現他內心的急,因為小分隊還沒有來。

  這一場的開打是個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

  當楊子榮說到“不要動,出去都得死”時,不能暴露身份,到座山雕要逃,楊子榮暴露身份時,我們的人就可以沖上來,用機槍封鎖住洞口,楊子榮追座山雕下。這樣就可以把楊子榮“救活”。現在他是置于死地。

  只有這一場是突出小分隊的。要打的漂亮。

  現在的唱、打都站不住。

  當李勇奇看到座山雕而不想揍他,這不合理。他想去打,可以把他攔住,這樣也有戲了。

  民兵、群眾和土匪的服裝要加以區別,重新設計。土匪可以穿偽軍的服裝。金剛中也可以有兩個穿國民黨校官軍服,也可以穿馬靴。座山雕衣服也要漂亮些。

  這個戲的架子是搭得差不多了,將來就是要排出戲來。

  我建議由三至五人組成一個小組,其中有音樂、導演、編劇,多方面聽意見,自己也要觀察。

  這場戲唱要穩得住。開打要過癮。要把楊子榮想法“救活”。

  這次勞動是有成績的。今后修改還有一個問題,要善于傾聽意見,也要善于分析意見,是不太容易做到這一點的。前幾天的打虎一場就說明這一點。我覺得打虎一場還可以再加一個動作——旋子。

  這個戲的整個結構是比《紅燈記》好。這個戲是應該搞得好的,有信心的。(江青同志會后告訴我:這次座談,戲的優點沒有多談,像音樂中黨中央指引著前進方向,小分隊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成長,處理的此較好,在修改時不要把好的改掉了。——春橋)

  【三】

  對《智取威虎山》的意見(一九六六年二月六日)

  楊子榮的音樂形象已經樹立起來了,音樂不錯,特別是第八場。

  劇本人物是突出了,但是不吸引人了,第二場、第七場群眾和土匪的矛盾不突出了。第二場座山雕這個政治土匪,殘暴不夠,沒有具體的行為,使人恨不起來。人民群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沒有表現出來。第七場此過去長一些了,感人的程度減弱了。李母千萬不能搶李勇奇的戲,一定要塑造一個基本群眾李勇奇,他的戲出不來,軍民關系也出不來。

  第二場、第七場土匪和人民群眾矛盾不突出的話,也突出不了人民解放軍拯救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

  第五場,用昆曲肯定是不行的,這個是無法挽救的。這場戲不是《林沖夜奔》。楊子榮是抱著必勝的信心上山的,而林沖是被逼無奈,逼上梁山的。

  以前有些詞過關,現在有些詞沒形象不動人了。

  第七場,苦大仇深,要由李勇奇來訴說,因為他是工人階級的代表,一覺悟就什么都講出來了。

  有人說是否要交代小分隊其它同志在分頭做群眾工作。我們是寫戲。寫戲,舞臺就要有重點,要集中。交代一下是可以的。

  要寫什么沒有計劃是不行的,沒有想法是不好的。第七場就應該寫李勇奇。現在看這個戲拿出去也可以,不過還是要搞得更好一些。為了這些戲受了不少氣,我是有這個決心的,不搞好這出戲不回北京。

  第九場是要突出寒意,現在太碎了,布景要為戲服務,不能鬧獨立性。這場景色彩要明朗,景不要零零碎碎,是解放后的山林。

  第七場李母不能搶戲,李母和李勇奇哪一個能代表群眾,是老太太還是工人,當然是李勇奇。有些演員一唱西皮給人感覺飄,什么原因?演員應該唱情,可是后來一些京劇流派發展入歧途,成了唱聲唱字,這樣就不好了。演員應該唱人物的思想感情。

  這次看,劇本上的問題此較大,大在沒有前面的血淚仇就沒有后面的階級覺悟,也就突不出小分隊拯救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你們改時要注意,好的不要改掉,不要傷元氣,這次就傷了元氣,看來改的目的不明確。音樂不錯,還需要磨一磨。

  軍隊行動的目的是什么,看不出來,應該拯救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

  “滑雪”一場還要修改加工,整個舞蹈脫離生活,不大合適,舞不一定要多,要有創新,老是一樣子就不好了,大的動作要多一些,像雕塑一樣,小動作要少,否則人物要飄,舞蹈要符合生活,從生活出發;二要創新。現在看,你們原來好的去掉了。這次劇本修改最大的缺點是丟掉了內容。我現在要將軍們出來抓戲,不抓是不行了,現在不抓,否則將來怎么辦!這件事我叫了兩年,現在才算落實了。演員一定要有生活,特別是演解放軍。

  這次的修改是個創作思想問題,不從全面考慮,修改時一定要想到合理不合理的問題。欒平塑造不正確了,應該表現狡猾。以前的演員靠眼睛演戲表現狡猾,以后改戲就不要亂動了,現在好辦,把原來好的東西找回來的問題,表演上也是如此,應該從生活出發,不能從行當出發。

  【四】

  對《智取威虎山》的意見(一九六六年四月四日)

  第三場要修改,去掉神秘化。楊子榮是戰場的一員,是偵察員,現在劇本架子立下來了,看起來要抓劇本;在排練上一鍋煮是不科學的。

  小分隊要改名字,小分隊是蘇聯的稱號,當時東北常用的是剿匪隊或追剿隊。

  少劍波名詞要統一,干脆用二零三,唯獨在“壯別”時稱一聲“劍波同志”親切一些。

  第二場是比較麻煩的,李勇奇的表現不大合理,可能是個調度問題,結束也不強烈。李母的腿上功夫太差,應該把她調到臺前來,離兒子近些,表現兒子要母親,母親要兒子的心情,現在太粗不細。

  第四場少劍波唱很多。是虛的表現人物精神面貌的,抒革命之情,裁掉是不行的,有虛有實才好。

  現在來看,每一場戲就給人有懸念,組織得嚴密了,唱詞要搞得非常精練,要是詩。這個問題先不急,慢慢修飾。鑼鼓要打出新的,舞蹈有一兩個絕招就行了。

  成績最大的是第六場,音樂、唱腔、演員表演、舞臺調度等都好,有戲了,沒意見。

  第九場還顯得有些亂,少劍波要有兩手準備。這場戲群眾要給人以翻身感,民兵也組織起來了,獵戶化裝要健壯些,不要太臃腫。

  第九場后面要有雪意,要起風給滑雪作準備。滑雪舞蹈層次還不鮮明,舞蹈動作要少而精,翻得出色一些。不精不要,吃力不討好。要討巧一些,現在長了。總的來講舞蹈動作要簡潔過硬。場面要使人有動的感覺。老戲中的舞蹈程序化了,我們要程序不要化,要創造出新的程序。

  最好,劇本把“臃”字去掉。

  【五】

  對《智取威虎山》音樂形象的意見

  《智取威虎山》千方百計要塑造成功楊子榮、少劍波、李勇奇這三個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

  首先是京劇隊伍的革命化。京劇隊伍過去適用表現帝王將相,現在搞現代戲,不加以改造是不行的。

  楊子榮前半部分,特別是第五場一定要把人物樹起來。板式以用二簧再拉西皮。楊子榮的音樂性格要剛柔相濟,剛要多些,要挺拔。

  二簧的調性此較穩健,深沉,但拉得不好就憂郁,所以要突破舊的,這一段要求是高昂的調性,所以后轉西皮。

  第三場,小常寶的訴苦喚起了楊子榮的階級仇恨,采用西皮比較明朗,容易有剛,但缺點是容易飄,不易給人深沉的感覺,就把反西皮和二簧的音調溶進去,前半場深沉,后半場明朗。

  第八場,楊子榮上山后要有偵察行動。寫出他深入虎穴后如何對待敵人摸情況,同時也寫了他如何想念著遠方的戰友,就渾身有力量,溶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音調。前部分是楊子榮唱腔中唯一用慢板的,老戲中這給人沉郁的感覺比較難處理。我們不是原封不動,去掉了沉郁感,在節奏上給以壓縮,不給人沉郁感覺,表現了楊子榮對同志們的懷念。最后用緊板,并創造性的運用《東方紅》樂曲。楊子榮的精神面貌就此較完整地刻劃出來了。

  第三場和群眾的關系;第四場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第五場只身入虎穴,抱著必勝的信念,剛柔相濟;第八場表現了他和黨和小分隊的關系;第十場表現了他殲敵前的勝利信心。在這幾段唱腔中從幾個大的方面表現了英雄。

  第六場表現了楊子榮是在敵人心目中的“好漢”,在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最后“甘灑熱血寫春秋”從各方面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特寫鏡頭。

  唱腔要成套,從狹義講,具體某一段要成套,而整個一出戲也要有一整套的音樂,來塑造英雄形象。

  少劍波和楊子榮在音樂形象上如何區別?從行當講是兩個老生,又都是正面人物,容易雷同,怎樣從音樂上加以區別?

  從選腔方面,兩人的性格不同,少劍波是青年指揮員,深謀遠慮,動作上幅度不是很大的;楊子榮是偵察員,性格更粗獷些,機智勇敢,剛更多一些。少劍波選用老生腔,楊子榮用武生腔,并吸收小生腔和花臉腔。

  在節奏板式上,少劍波采用快板比較少;楊子榮一般在速度上,板式運用上,快板比較多,干脆。

  在音調上,少劍波行腔柔和些,而楊子榮行腔上硬一些,創新也多些,幅度也大些。

  在音樂性質上,楊子榮和少劍波上場的音樂不同。楊子榮采用《解放軍進行曲》,把全劇的主調給了第一主人公;少劍波則基本上用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曲調,從配曲上加以區別。

  整個創作分四個大階段:

  第一階段,思想不解放,不敢創新,步子邁得很小,一開始提出聲韻以中州韻為基礎,普通話為輔。如少劍波一段“朔風吹”老腔老調多,中州韻一多就顯得陳舊。

  第二階段,要突破老腔調,就一反以往北京音為基礎,以湖廣音為輔,就出現了一批唱腔如“打虎上山”一段。

  第三階段,我們發現路子對了,就大膽革新,第八場完全突破,創造性用了“東方紅”的樂曲。

  第四階段,我們更大膽,把反派角色的音樂都加強了,另外把整個全劇音樂貫串起來。

  正面音樂形象和反面音樂形象。正面是以解放軍進行曲為主,貫串全劇。音樂形象上的群像是解放軍進行曲,又是楊子榮的主題,又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解放軍音樂群像的另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少劍波的主題。正面是用進軍號,明朗,清晰,有生命力,音調是逐漸向上的,高昂,欣欣向榮。

  反面音樂形象的主題是陰森的,向下的,低沉的,沒落的。反面音樂形象主要給座山雕,形成鮮明的對比,座山雕每一場出場,都用大鑼,表現敵人的走向死亡。在“百雞宴”喝酒時的音調不穩定,如墜入懸崖,表現了敵人行將滅亡。

  這兩方面的音樂形象都是貫穿全劇的。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同臺演出時,要突出正面人物,可能會淹沒反面人物,這也沒關系。一定要突出正面人物。如第六場的最后。

  音樂顯出一定的時代背景,還要有地方色彩。背景是四六年在東北,選用了“解放軍進行曲”這個主題,也溶化了東北民歌,如九場的幕間曲。

  音樂除抓住重點場次著力刻畫外,也不能忽略小的節骨眼,抓住小的節骨眼能給人物形象以補充。如“甘灑熱血”段,小段唱腔并有利于普及。

  刻劃人物深度如何決定唱腔旋律本身,人物精神世界靠旋律的進行很重要。

  音樂旋律和傳統唱腔矛盾比較大,舊的是表現封建階級優柔寡斷的感情,矛盾大,但創新的幅度也是大的。

  現代戲的伴奏,不是如同舊戲起托腔襯腔作用的,他是塑造英雄形象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第八場“東方紅”的出現,不是終止作用,而是起了點題的作用。功能這不是一個過門所能包括的。

  第八場:“裝閑逛”處伴奏加強戲劇性功能。

  第五場:“迎來春天換人間”完全用笛子,比高胡更明朗,鳥語花香。

  第三場:“深山見太陽”解放軍進行曲點題。

  配樂部分,配合人物感情,戲劇動作,起了戲劇上的表情作用,如第二場媳婦死后的音樂悲切表現了人民的苦難。

  有時不配樂也是一種音樂效果,“此時無聲勝有聲”。

  (對傳統的打擊樂器)不要束縛演員,“要打出新的程序來”。打擊樂可以造氣氛,烘托節奏感,表達感情差一些。

  第五場一開始的打擊樂是創新的,描寫楊子榮在雪地上的急促步伐,急促心情。起戲劇效果作用。

  唱詞的處理,一方面從聲韻方面處理是技術性的,一方面從功能作用方面,從表現什么情感去處理一個詞,形式服從內容。

  連續平聲,連續仄聲的看那個是主詞,從內容出發,重要的句子,重要的字擺平,不重要的不管它,一般講有一個是倒字。如“手套上血跡尚未干”。

  【六】

  對《智取威虎山》音樂創作的意見

  現在京劇板頭要活,要善于表達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舊京劇音樂是凝固的,四平八穩的,表現帝王將相的。

  怎樣塑造表現英雄人物的音樂形象。

  主要唱腔要成套,這樣才有層次,旋律要有線條,(高低快慢)有連續性,適合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主要唱腔一般是在人物處在矛盾最尖銳的時刻表現人物的。

  (江青同志很重視《智》劇第八場的主腔,這是“戰斗在敵人心臟”,這段搞好,音樂基本過關。)

  在唱腔上盡量不用散板,要上板。散板把戲搞得沒有節奏。

  樂隊不要被鑼鼓經困住,不要亂用打擊樂,戲時間長,也搞松了。打擊樂用弦樂代替,或弦樂和打碎的鑼鼓經合在一起。

  樂隊要增加低音中音樂器,沒有中音樂器,低音就沒有厚度。“外為中用”,加了中音提琴,音樂色彩可以豐富。

  音樂上可參考余叔巖、高慶奎、楊寶森、劉鴻聲的,他們幾個唱得慷慨激昂。第五場“打虎上山”可參考楊寶森的《擊鼓罵曹》,可用些小生腔和武生腔。一切圍繞著塑造英雄形象,唱腔要求有性格。

  配曲運用革命歌曲《解放軍進行曲》富于時代氣息。

  主要唱腔很重要,能把人物感情無遺的表現出來,唱腔散,就一散而光。

  (春橋同志指示,音樂要有整體設計。)

  唱腔要注意到異峰突起,要使人拍案叫絕。

  一套唱腔要有高潮,整個戲要有高潮(音樂高潮)。

  二簧轉西皮這條路將來是要走的,只要新的觀眾擁護。

  在什么地方用腔,用腔不一定用在最后一個字上,這不是從生活出發,應強調的字,就要用腔。如《擊鼓罵曹》的“手中缺少殺人刀”。

  (春橋同志講:有人說《智》劇是兩個老生戲不好辦,這個意見不對。因為楊子榮和少劍波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老生行當了。要從人物出發,不要從行當出發。)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4.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5.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6.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7.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子午|是誰在鼓吹用連花清瘟防治流感?
  10. 中美共治?中美國?G2?要認清中美正在加速脫鉤與對抗的現實,勇敢地直面碰撞!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7.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在线不卡v免 | 午夜视频国产在线 |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 | 日韩国产二区不卡在线 | 久久三级中文欧大战字幕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