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卒跡》,講了一個令許多當代人有點兒不太相信的故事,一位叫李二卒的河南農民、黨員、村企老板和村黨支部書記,在改革開放年代,自己全家富裕了之后,又帶著全村一起致富,這在過去的語境叫“大公無私”,在今天,就應該就叫“共同富裕”。
如果我不是有幸這幾年走過中國農村的一些地方,也會對此情節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知道了江蘇華西村的吳仁寶、山東玉皇村的王金書等這類中國村級大能人大有人在,就一點不會對《卒跡》里演繹的現實里河南西辛莊村的李連成的故事表示懷疑了――他們的故事清楚地告訴我,未來中國人的幸福,在于宏大的制度建設,也在于居中的市場競爭,但最終還是在于微觀的人的道德。
電影中的李二卒忠實復制了現實里西辛莊村領導者李連成的生活和情感,他沒讀過一天書卻富有商業天才,他出身底層“冤種”卻擁有寬宏胸襟,這部電影最有價值之處,是沒有沿用過去簡單的市場化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舊路,而是通過李二卒在個人成長和村級執政過程里的一件件小事和一個個細節,找到了建設中國農村美好未來的另一條同樣重要路徑――即保持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與文化。
李二卒在個人致富之后,帶著其它11位同村農民建起了造紙廠,在造紙廠建成并賺了大錢之后,他又說服其他股東,把全廠的股份分給了全村村民。
我想,若這事發生在城里,或者發生在大多數中國農村,事情的結局肯定是另外一種樣子,即發了大財的李二卒會將全村沒有致富的那些男女老少都變成了自己公司的員工――不是打工仔就是打工妹,但絕對不會是股東,然而即使如此,那些靠他的公司而脫離土地耕作的同村人一樣會對他感恩戴德的,這種路徑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最合理、合法的路徑,與此相比,李二卒和李連成在電影里或現實里采取的令全村成為公司股東的做法,看起來甚至與眼下的主流價值觀都背道而馳。
我想,這部電影最大的現實正面意義正在于此。
現在,總能聽到的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的整體道德已經墮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人們同時又無視這30多年來的城市化,已經將令中國人最可以葆有良好道德的人際關系基礎破壞怠盡,好些大量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聚居于一個陌生的城市,為生計奔波,為個人奮斗,與之相伴的必然是曾經必須維持在熟人關系之上的良好公德必然的崩潰――我不守道德你又能如何?
別看中國現在擁有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城市人口,我相信卻沒有人能對這樣一個小問題給出滿意答案。
電影《卒跡》里的李二卒,改革開放8年就賺到了天文數字一樣的30萬元,他本可以搬離窮鄉僻壤成為一個生活富足的城里人,難得的是他自己選擇留在了農村,把賺到的錢再次投在家鄉,在趙本山的電視劇《鄉村愛情》系列里,也有類似的內容,即農村人在農村創業,建設家鄉,因之,那些貧窮的家鄉人逐漸跟著富裕起來,他們也不必遠走城市,因之農村傳統的宗族人際關系不會受到劇烈破壞,建立在此熟人人際基礎之上的傳統道德更得以保全。
電影里的李二卒所在的西辛莊村全都姓李,而且,盡管經歷了新中國60多年的各個社會時期,西辛莊村仍然是全都姓李。
我想說,這種超穩定的農村宗法制度和熟人人際,對當代的中國,尤其是面臨崩潰的人際道德,有著極為現實的啟發價值。
其實,換另一個角度看,今天中國的民營企業的一部分,已經或正在從私有制、資本制,演變為奴隸制,即使我們不用例舉那些發生在偏遠山區的一樁樁黑煤窯之類的事件,就是在北京CBD或者中關村這樣高級知識分子覆蓋的企業群里,那大老板與最底層雇員之間的關系,能有多少真正的平等和尊重?那表面光鮮的公司關系的背后,又有多少奴隸制一樣有意或無意的意識在泛濫。
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即使在中國最高知的科技或金融企業里,普通員工們與股東根本不沾邊,所以,我真心希望那些擁有高知識背景的老板們,看到一天書都沒讀過的李二卒可以將自己公司的股份分給同村時,應該稍稍臉紅一下,我亦希望,那些奮斗于高知企業卻對老板飽含奴隸意識的小白領們,當你們看到這部電影里的農民居然可以獲得企業股東身份的時候,自尊心也會受到小小的震動,不要再一直麻木下去。
《卒跡》就這樣用如此真實而鮮活的故事和事實證明了“共同富裕”的實現可能性,即中國共產黨的基層領導人,一定要有本事,還要有信仰,且必須有道德。
也許,從現實的情況看,《卒跡》為中國農村提供的發展樣本有超出常規太多的高標準以及難以復制性,但最起碼,它讓我們確信,今天中國農村若沿現在的路徑一直走下去,將非常危險,需要思變和應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