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七)“打嗝”姨婆和她的那些故事
“話說以前一個員外家里有個小姐......”這常常是“打嗝”姨婆故事的開場白。夏日傍晚時分,三樓陽臺上輕風蕩漾,“打嗝”姨婆手里清茶一杯,坐在竹椅上。隨著她娓娓道來,那些三言二拍,紅樓大觀園里的凄婉,纏綿以及聊齋里的神鬼狐仙就把圍坐在她周圍的七,八個小孩緊緊吸引住。甚或三舅公,三舅婆也不知不覺放下手里的活計專心聽她神侃。經常姨婆的故事都講完了,我們還沉浸在故事的情節里面沒有回過神來。許是也被自己的故事感動了,姨婆講完后自己輕嘆了一口氣,然后端起茶杯吮了一口茶,隨即一聲長長的飽嗝,姨婆用手輕輕按摩自己的胸口,閉目慵懶地靠在椅背上。等到我們回過神來,七嘴八舌地要求姨婆再講一個,就再講一個時。姨婆仍舊閉目靠在椅背上,嘴里輕聲推脫著:今天講累了,明天再講吧。但架不住我們死纏爛打,再三央求。姨婆嘴里雖然仍舊推脫著,但是我們看到她的眼角漸漸瞇了起來,待到完全睜開眼睛時,她的眼里已是滿滿的笑意還有一絲的憐憫與無耐。“那就再講一個吧”姨婆笑著說。
“打嗝”姨婆當時已從下放的閩東山區茶場病退回來,醫生告訴剛做完食道癌手術的她,也就三,五年了,能吃就吃,能玩就玩吧,姨婆自然懂得醫生的意思。 姨婆后來是以很輕松的口氣對鄰居們說起這件事的,只是我無法想象當初她聽到醫生對她說這句話時是什么樣的心情。手術給她留下的后遺癥之一是稍微吃點東西就飽嗝連連。但她在我們小孩當中卻極有人緣,原因無他,除了姨婆為人極隨和外,還因為她會講故事。因為愛聽姨婆講的故事,所以我們忍受了她不時冒出的飽嗝,并習以為常。也因此姨婆有了雅號“打嗝姨婆”或“講故事姨婆”。
“打嗝”姨婆是三舅婆的發小。從閩東回來后,因為住房問題尚未解決,所以就由三舅婆介紹租住在我們院內。好在當時的公費醫療制度還不曾被破壞,姨婆雖然得了不治之癥并剛做了個大手術,但并沒有因此四處舉債,加上一份穩定的退休金,至少在經濟上姨婆沒有后顧之憂,所以才有心情給我們講故事。姨婆倒是聽了醫生的勸囑:能吃就吃。隔三差五地燉了雞啊,魚啊,肉啊等等,只是這些不是留給她自己的,而是拿去孝敬她老母親的,于她自己只是粗茶淡飯而已。時鐘滴噠,隨著日歷一頁一頁撕去,我不知表面平靜,談笑自如的姨婆,心底下是怎樣的驚濤駭浪抑或心如死灰。閑暇時間姨婆就用看書來排遣自己。姨婆對我們小孩卻極友善,特別是女孩。姨婆自己有兩個兒子,本想再要一個女孩卻未能如愿。當時我媽因為忙不過來,所以把我妹妹從她的鄉下學校送到奶奶家,那時妹正是咿啞學語的時候,胖嘟嘟的圓臉剎是可愛。姨婆看到后就喜歡上她,有時妹因淘氣打擾了正在看書的她,姨婆并不生氣,放下手里的書,微笑地注視著在一旁鬧縢的妹,明亮,溫暖的眼神后面帶著點若有所思。也許小孩稚氣的臉龐使姨婆忘了自己的病痛吧。我忘了是誰先纏上姨婆講故事的,反正到了后來,這個姨婆給大家講故事倒成了天經地義似的,還好這個姨婆肚子里有的是故事,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一年;兩年,三年;五年......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某段時間提倡讀“紅樓”,有人送了一套香港版的《紅樓夢》給三舅公,三舅公因為高度近視加散光,所以他抱著放大鏡斷斷續續讀了一時間后就放棄了。他的那套五卷版《紅樓夢》不久后就成了“打嗝”姨婆一段時間內手不釋卷的讀物。有時看到傷心處,觸發自己的心事竟至于眼圈微紅,輕聲啜泣。我媽也是“紅樓”迷,每當暑假回到家里,就常和“打嗝”姨婆坐而論道,什么“黛玉”,“寶玉”,“寶釵”。“鳳姐”,“晴雯”,“襲人”。什么“草木盟,金石緣”等等樂此不疲。姨婆把書里的故事仔細咀嚼,再在肚子里打了幾個回轉后,就化為夏夜里一段段的精彩,引得大人,小孩鴉雀無聲圍著她坐了一圈。我那時還只是對那些紅樓里的人名聽的耳熟,因為懵懂所以對故事本身倒并不太感興趣。而當姨婆說到“荒山古墓......,寺院深庭......,一個書生深夜趕考......”等等聊齋里的神鬼故事,就把我聽得耳朵都豎起來,且目不斜視,唯恐暗夜里,角落的假山后面或旁邊搖曳的蘭花叢里鉆出個狐仙什么的,心里越是怕但卻越是想聽,一邊在心里想象著那些神;鬼到底是一付怎樣的形象。當一樓大廳里的有線廣播匣子傳來“全國各地新聞聯播”的音樂聲,也就到了奶奶喊我們回家睡覺的時候了,夏夜里的露天故事會也漸漸散去。而三舅公,三舅婆及“打嗝”姨婆則仍在露臺上聊著天。我躺在床上,他們時斷時續的談話聲如同從遙遠的天邊傳來,伴著奶奶揮動蒲扇有節奏的“吱呀”聲逐漸進入夢鄉......,這樣的日子遠去了,現在再想起來如同遙不可及的夢境。記得當時曾和伙伴們坐在夏夜的露臺上數天上的星星,尋找在群星間逡巡而過的那個小小的亮點,一邊爭論著這是中國的哪一顆衛星。當時我們都渴望長大,憧憬著外面的世界。但等到我們真的長大了,走出去了,才發現那是心底無法割舍,魂牽夢繞任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原鄉......
“打嗝”姨婆到了九十年代才走的,好人一生平安。那段所謂“崩潰”年代里的點滴生活片段在記憶中卻彌久愈新,那時姨婆故事里的紅樓還不是彼“紅樓”。那時故事里的鳳姐還不是此“鳳姐”。那時“小姐”這個稱呼還只是存在于電影及書里,還不會使人產生另類的聯想。那時學雷鋒還不會有彭宇的遭遇......只是這樣的日子遠去了。相對于現在的紛擾,那時寧靜,平和的日子猶如夢里遙遠的香巴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