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批評是一種創造
李云雷
·
2011-05-23
·
來源:烏有之鄉
我以為,好的文學批評不僅是面向作品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學批評當然要面對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但是文學批評與文學作品一樣,也是同一個時代、同一個文化語境的產物,都應該面向世界,都應該有對世界敏銳的觀察與細膩的體驗,只有這樣的批評才會與時代保持血肉般的聯系,才能有疼痛感與當代性,才能切入一個時代最為核心的精神命題,并能發現新的美學因素,引導文學的走向,創造出新的美學標準。在這個意義上,文學批評不是簡單地對文學作品做出分析與判斷,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當然是文學批評重要的內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我們借以評價的審美標準保持一種反思與開放性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發現新的審美要素,才能與時代同步前進,才能創造出新的美學。
1980年代以來,我國的文藝思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很多人仍然沿用舊有的審美標準對當下作品做出評價,他們所思考的問題仍是30年前的問題,他們所得出的結論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他們不知道今天的世界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仍然沉浸在舊日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無法應對文學界所出現的新問題與新現象,因而也就無法切入這個時代重要的精神問題,他們的文章也只能一再地重復自己,最多也不過變化了幾個例子而已。所以他們的文章盡管理直氣壯,寫得很順暢,但是卻缺乏疼痛感與問題意識,缺乏與個人生命體驗的聯系,也就不能不顯得空洞乏力。
另一方面的問題則在于,1980年代以來的文學評論形成了兩個不好的傾向:一個是“惟新是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強調“新”有其合理性,發掘新的審美經驗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內容,但是“新”的并不就是“好”的,我們的文學批評一味追逐新潮,卻對新出現的各種美學經驗缺乏具體的分析,不能以辨證的態度對之或批評或贊揚,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只是將“新”本身作為文學評價的標準,似乎越新就越好,因而只能走向怪、險、僻;另一個則是“惟理論是尚”,這里的理論又主要是西方最新的理論,將西方理論譯介到國內并將之運用到批評領域,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至少可以為我們打開看待世界的一個新窗口,但是不少人的運用卻是“生搬硬套”的,他們不顧中國的現實經驗與文學經驗,以某些理論的條條框框為準繩,對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做出簡單的歸類、判斷,這樣似乎就完成了文學評論的工作,他們的理論是僵化的,對任何問題、任何文學作品似乎都能套用,但同時,他們的“套用”也只能是隔靴搔癢的。在這里,我們應該強調,中國30年來社會發展的經驗,是無法以某種(西方)理論簡單地加以歸納或解釋的,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中國經驗,在此基礎上尋求理論上的概括,而不能削足適履,以某種理論框架生搬硬套;在文學上也是這樣,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中國作家的作品,尊重這些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經驗、情感與心靈形式,尊重作家們藝術上新的探索與發現,然后在批評實踐的基礎上,做出理論上的總結。
在這個意義上,我愿意強調:批評是一種創造。我想,這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批評是面向世界的,批評家應該對世界有新的理解與創造性的發現,應該有獨特的觀察思考與獨特的個人體驗;其次,在面向世界與尊重個人體驗的基礎上,批評家應該擁有自己創造性的文藝思想和審美標準,同時對這一思想保持開放性的態度,不斷拓展自己的審美視野與美學趣味;再次,尊重作家的創作與探索,具有藝術上的敏感,能夠創造性地發現文學作品中新的美學元素,并能做出深入細致的闡釋;最后,在上述基礎上,批評要創造出新的美學標準,這一美學標準不同于既有的對文學的理解,而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拓展“文學”的概念,讓文學能夠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能夠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當然,好的文學批評不僅要在內容上有新的創造,而且要創造出新的形式,新的文風,新的批評方式,或者說批評在創造的同時也要創造出自身的新形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學批評才能讓人耳目一新。然而要創造出新的文風,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文風問題,我們需要思考批評的目的與作用,需要考察批評與世界、批評與作品的關系。如果我們認可批評是一種創造,那么批評的目的便是探索與發現,批評也就是勘探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觸及時代核心精神命題的一種途徑,所以展現在批評面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需要批評去命名、去探索,去分析,在此之上提出新的問題,拓展新的領域,這樣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困惑與思索的過程,批評家需要從個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體驗出發,去觸摸一個開闊的世界,這樣的過程也是迷人的,它不是以舊有的知識簡單地評判一切,而是在進入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形成新的知識,充滿了發現的愉悅與樂趣。在批評與作品的關系上,既然它們都是面向世界的新的探索,便并無高低上下之別,批評并不“指導”創作,也不依附于創作,兩者之間是獨立的,也是平等的,只不過是進入世界的途徑與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如果兩者能形成良性循環,那么批評可以總結及時提煉創作經驗,而創作也能從批評中尋找到新的啟發與方向。但是這對批評家則會有較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藝術的敏感,而且要有立場,有判斷,能夠對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做出辨證而客觀的分析,能夠發現處于萌芽狀態的新的美學要素并加以闡釋,但如果我們認為批評是一種創造,那么這便是批評本身要做的,只有這樣,批評才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美學世界,也才能創造出新的形式,新的文風。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