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搖籃》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顧作霖(1908—1934),作為一個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曾經對毛澤東的思想不理解,甚至不屑一顧。當時只有23歲的顧作霖與項英、王稼祥、任弼時等都是早期在蘇區的中央局成員,為了執行臨時中央王明 “左”的路線,他們對毛澤東的話條件反射,聞其言必否之。自始至終都是極力想排除毛澤東在蘇區的領導地位。但是隨著中央蘇區被“左”傾路線糟蹋得岌岌可危時,顧作霖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覺醒了,在戰火奮飛的前線喊出了:“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來換回毛澤東的路線!”的肺腑之言。
紅軍離不開毛澤東!這是紅軍指戰員們用生命為代價得出的結論,朱德、王稼祥、周恩來都先后在戰火中認識到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但為了執行“左傾”中央路線,必須要排除毛澤東的影響。在第四次反圍剿前夕,為了剝奪毛澤東對軍隊的領導權力,蘇區中央局的顧作霖與項英、任弼時從瑞金趕到寧都前線,來糾正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讓毛澤東繼續出任紅軍總政委的要求。顧作霖在此之前曾多次提議對毛澤東進行組織處理。這次寧都會上僵持不下時,也就是這個顧作霖催促用舉手表決的形式來決定毛澤東在軍隊中的去留問題。毛澤東憤然起立地說:“表決就不用了”,并說:“理無常是,今日是之,后或非之。今日非之,后或是之。假如歷史給我們這個機會,有些事還是留待將來,讓歷史做結論吧!”說完這個哲理,毛澤東離開了會場。寧都會議是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即將到來的緊迫局面中,剝奪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權和指揮權,不僅給紅軍前線指揮造成了困難局面,而且成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中央蘇區喪失的重要因素。
在第五次反“圍剿”前夕,中共中央從上海轉移到了中央蘇區,博古、李德等也來到了中央蘇區。但通過中央蘇區的不斷失守,紅軍將士們的留血犧牲,武裝割據的局面將不復存在。顧作霖、洛甫、任弼時、項英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毛澤東的思想有了正確的認識。1934年1月,26歲的顧作霖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兼紅軍第一方面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在即將奔赴前線的時候,顧作霖找到了毛澤東,向他陳述了自己的思想狀況和認識的過程,自我批評了過去的行為,并向毛主席道歉。毛主席說:“你不需要向我道歉,看人、待人不能憑個人的好惡,應該設身處地,多理解他人。你們這些人的革命熱情,對于理想的追求,對于黨的事業的獻身精神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你這么年輕難道不是舍生忘死,真情實意地干革命。忘掉我們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事吧”。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博大胸懷的人,也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革命氣魄的領袖才嬴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歷史把毛澤東推上革命的舞臺,是毛澤東的優秀品質完成了革命的成功!
當顧作霖親自在前線戰場上看到,紅軍因為采取和毛澤東的路線背道而馳的做法,而節節失利,紅色根據地面臨失守的境地時,說了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話:
“同志們,是該面對現實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閉著眼睛瞎指揮了,該清醒清醒了!”“如果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的話,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來換回毛澤東的路線!我們真的需要他!”
廣昌戰役空前殘烈。為了堅決“保衛中央蘇區的每一寸土地”,顧作霖不顧勞疾,親自一個山頭一個山頭踏看,鼓舞士氣。然而即便付出如此辛勞的努力,廣昌戰斗還是每況愈下并最終失守。1934年5月下旬,顧作霖又一次帶病到廣昌前線視察,就在戰役激烈進行當中,顧作霖突然心臟劇痛,積疾重患他再也沒站起來了。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區共青團的創始人,是犧牲在當年紅色搖籃中的級別最高的中共領導人,年僅26歲。
我們真的需要他!那時的共產黨員可能是7萬人左右,出了一個顧作霖。當有7000萬黨員的時候,我們的隊伍里應該有7000個顧作霖這樣的堅強的布爾什維克。如果沒有,那么這支隊伍就不能代表先進的隊伍了!就不能取得她所要完成的使命了!這應該是個合理的比喻,如果一個黨喪失了革命熱情,如果一個黨沒有象顧作霖這樣的堅定布爾什維克,那還是一個革命的黨嗎?!這是一種歷史的退化!
我們真的需要他!!前些日子,在強國論壇上看到了這樣的一篇文章《我愿意用生命去捍衛憲法中“毛澤東”這三個字》,作者可能不是一個黨員,更不要去談什么黨的職務了,但他的精神就是覺醒后的顧作霖的精神,他的精神就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精神。可喜的是,當今我們也有顧作霖了!如果我們的黨員都去想個人的利益,都為了個人先富起來,如果我們黨的干部都去考慮個人的前途,考慮個人升遷,考慮個人的得失,那么這個黨就是夸掉了的黨,這是可悲的!這筆賬,應該算在修正主義路線上。反過來,如果7000萬人中,有7000個是顧作霖這種忠誠于黨的事業的人,何嘗怕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何嘗怕什么“和平演變”呢?何嘗不能保證黨的路線永遠的正確性!何嘗不是黨的福祉!何嘗不是人民的福祉呢?!我愿用我的生命來換回毛澤東的路線!人民需要他,我們也真的需要他!
2010.02.0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