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審判“孔子”,何時方休?
韓德強
2010年2月2日
最近,電影《孔子》熱播,網絡上各種批孔反孔言論隨之也如潮涌現。究竟孔子犯了什么彌天大錯?為什么毛澤東時代批孔,鄧小平時代還繼續批孔?為什么挺美的自由派批孔,反美的毛派也批孔?為什么花白胡子如黎鳴者批孔,剛剛學會中國話的年輕人也批孔?
《孔子》首映,我專程去看。我就是想看一看,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批孔反孔浪潮后,《孔子》能拍成什么樣。走出影院時,我想,孔子回來了!不再缺席了!
果然,孔子回來,激起千層浪。
回應左派,尊孔就是為千年黑暗辯護嗎?
回想自己青春年少之際,受魯迅先生的影響,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咬牙切齒,覺得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黑暗的歷史,吃人的歷史;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歷史。高中時期,甚至覺得中國悠久的歷史是沉重的包袱,使中國步履蹣跚,恨不能將中國歷史書籍統統毀棄。這是一次心理上的焚書坑儒。
后來知道,這正是“五·四時期”激進青年的普遍心理特征。正是這種心理特征,促使他們走上革命道路。也是這種心理特征,使我意識到改革開放是在恢復剝削壓迫的千年黑暗制度,意識到提倡造反有理的文化大革命無非是延續了“五·四”精神。于是,我成了新左派。在這個意義上,新左派和孔子應當誓不兩立。
但是,我很快意識到,發動中國革命靠的是“五·四”精神,而中國革命能夠成功,卻靠的是與孔子異曲同工的思想。最近中央臺熱播電視劇《紅色搖籃》,恰好與《孔子》遙相呼應。如果沒有受傳統教育更深的毛澤東,靠一批更具自由平等的“五·四”精神的留蘇派,中國革命早就失敗了。陳毅在紅四軍七大上主張大民主,結果是人心渙散,屢戰屢敗。后來民主決策攻打贛州,同樣慘敗。最終,30萬人犧牲27萬,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人們才認識到,毛澤東比大家考慮得更長遠、更周到、也更具靈活性,接受了毛澤東的領導。毛澤東是怎樣領導的呢?客觀上是圣君賢相,愛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鍛造了一支仁義之師!中國文化向來相信,“周以七十里地而有天下”。毛澤東實現了以小小的井崗山而有天下。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是孔夫子生前不遺余力倡導的啊。左派們只知道毛主席喊人民萬歲,不知道毛主席還說過,只有不好的領導,沒有不好的群眾。前者是西方思想,后者是中國文化。前者可以動員群眾參加革命,后者可以組織群眾進行復雜有效的斗爭。兩者缺一不可。
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好處是反特權、反等級,可以激發起革命熱情,壞處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無法形成組織力量。在延安時期,魯迅先生的學生王實味,帶著西方的理念來到延安,以為延安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天堂,對延安內部的分工和等級非常敏感,客觀上起到了動搖軍心、挑拔離間、破壞團結的作用。這種作用是作為反革命的蔣介石起不到的。如果革命隊伍再多一些這種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再多幾個王實味,革命隊伍早就亂作一團了。嚴格追究起來,黨內多次路線斗爭,每每造成許多忠誠戰士的犧牲,其根源恰恰在于這種自由主義精神。在戰爭中,很容易形成各種紛歧,而自由主義則會加固、加深各種紛歧,好聽一點說是多樣化、多元化,實際結果是導致分裂,導致路線斗爭。
所以,中國革命的成功客觀上受益于孔子的思想,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益而只感念西方的自由民主革命精神,這是中國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根源,是中國逆向種族主義泛濫的根源,是中國崇洋媚外的根源。
回應自由派,中國的問題是缺少孔子,還是缺少自由民主?
今日中國,問題多多。只要稍稍關心一些社會問題,都不難注意到兩極分化,官商勾結,環境污染,資源耗竭,黑社會猖獗。自由派認為,這一切都是中國缺乏民主自由,都是中國沒搞西方的多黨制,都是中國的權力缺乏制衡。顯然,自由派這種言論有很大的市場,容易為普通人所接受。經過一個多世紀對孔子的缺席審判后,中國人多數已經西化,已經不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已經不再相信有什么圣人、君子,也不再相信道德、良心。對這樣已經西化的中國人來說,接受惡與惡相互制衡的理論,是最自然而然的。
但是,只需要一個問題就可以暴露出這種理論的脆弱不堪:惡與惡為什么要相互制衡?為什么不能相互勾結?無論中外,普通人的感受都不是官官制衡,而是官官相護。勾結,對于當事人而言,成本低,效益好,風險小,唯一損害的是公眾利益。只要不明火執仗,而是溫水煮青蛙,編造一些改革理由,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
我認為,真誠的自由派應當反省。多年來,自由派言必稱制度,已經造成了中國社會道德期待和道德水平的雙重下降。2009年底,中國發生了多起惡性案件。順義血案,當事人自滅全家六口人,還試圖攜款潛逃,這是何等令人發指!孔子再世,恐怕只能仰天長嘆!我近在開封,無意中聽到開封南郊鄉2003年發生的一起大案,兇犯利用互聯網,以談戀愛為名,陸續欺騙二十多名外地少女到南郊鄉,奸殺后取其器官出售,獲取暴利,時間長達10年之久。失去道德約束的自由,竟可以是這樣的自由!自由地弱肉強食,自由地剝削壓迫,自由地賣身為奴,自由地賣淫嫖娼,自由地殺人滅口!如果“五·四”青年們知道自由、平等可以結出這樣的果實,他們恐怕一定愿意接受仁義道德的教化!
為什么“五·四”青年們想象不出失去道德約束的自由后果?因為“五·四”青年們從小接受的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修齊治平,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了這種良好的道德根基,再有自由平等的表達權,就形成了最優秀、最有活力的“五·四”青年。魯迅先生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最強烈,但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不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嗎?感謝《孔子》,讓人們知道,孔子其實很不受統治階級歡迎,更不是奴隸制度的辯護者。相反,孔子希望一個人人有尊嚴的社會,一個人人可以成圣成賢的社會,甚至是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孔子受任魯國大司寇,第一件事情就是墮三都,也就是向魯國最大的三個利益集團開火。為此,不惜丟官、殺頭、坐牢。這不就是薄熙來的重慶打黑嗎?
你頂多可以說,孔子寄希望于統治階級的開明,孔子是改良主義者。但是,毛澤東也多次承認,他青年時期也是個改良主義者,只是改良失敗,才不得不轉為革命者。孔子奔波流浪十三年,棄于陳,逐于察,希望有某國的統治者能夠開明,接納他的改良主義方案。這固然可以說明孔子冥頑不化,把希望都寄托在當權者身上。但是,難道不也說明孔子大仁大義:改良還有一線希望,絕不輕言革命。畢竟,革命是千百萬人人頭落地的事情啊!
回應一位朋友,孔子是官文化的奠基人嗎?
有一位師長輩的朋友,曾經寫了一本書,認為孔子是官文化的奠基人,是今天官場社會黑暗腐敗的始作俑者。我頗不以為然。
孔子在魯國官場時間很短,無論放走漆思弓,還是墮三都,都是向官場挑戰,都是希望樹立某種“為人民服務”的執政風氣。流浪歸來后,孔子也無意官場,他認識到,教化人心的工作遠比執政辦具體事更有意義。所以,他創立私學,開創儒學,以身作則,傳遞浩然之氣。可以說,正是這股千年不滅的浩然正氣,使中華民族每每于絕處逢生。歐洲崛起以來,炮艦政策行遍全球,唯獨在中國激起了長達百年的全民族的斗爭和反抗,并最終取得勝利。盡管湖湘學派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曾國藩、蔣介石,但也出了千古偉人毛澤東。由湖湘學派上溯至宋明理學、陽明心學,再上溯到先秦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孕育了無數志士仁人。陳天華、徐錫麟、秋瑾、孫中山,在言詞表述上,都倡導向西方學習,但在骨子里,都是中華民族這股浩然正氣孕育出來的志士仁人。
但是,人間之事,正邪相博,勝負輪回,實亦難免。民間的孔子一旦被扶成“大成至圣先師”,成為篩選各級官員的標準尺度,異化也就隨之而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孔子的教導,不再有殺頭的風險,不再有流浪的屈辱,只需頭腦聰明,靠搖唇鼓舌,就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衍生出一群貪腐無能的儒家官僚,才成為中國的官文化。
這應該怪誰?怪孔子?怪他希望人皆為堯舜的理想?還是怪世俗社會對物質利益、社會地位的炫耀攀比?這正如今日中國,有許多人怪毛澤東建立了一個專政型的體制,使貪官污吏不容易得到懲處。但是,沒有毛澤東就沒有貪官污吏了嗎?恰恰是在毛澤東時代,貪官污吏最少,普通工人農民的地位最高。至今,貪官污吏仍然聞毛澤東大名而膽寒。同樣,宋元明清的貪官污吏們可能一方面對孔夫子頂禮膜拜,另一方面在嘲弄孔夫子不識時務。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儒士體系中出現了大量的俗儒、陋儒,正如我們今天的黨校體系出現了大量是俗馬、陋馬,名利之徒,但是,在儒家學說的教導下,還是出現了一批象海瑞、范仲淹、包拯這樣的真儒士,出現了象朱熹、王陽明這樣一批真儒家,他們客觀上提振了社會正氣,使社會局部地、暫時地實現和諧。他們的存在,使得真小人不得不帶上面具,成為偽君子。而當今世界,則是一個真誠地自私的時代,坦率地相互競爭,公開地追名逐利,善惡顛倒,是非混淆,正義感不斷削弱,弱者求告無門。
我想,任何一位稍有分辨能力的人,都應該將孔子和官場現形記區別開來,將馬克思和那些吃馬克思飯的人區別開來,將毛澤東和他所建立的體制區別開來。但是,在西方文化的鼓噪之下,絕大多數中國人似乎都被幼稚的自由派忽悠,失去了最基本的分辯能力,連許多學富五車者都不例外。
這種自掘墳墓,自毀長城的事情何時能夠結束呢?或許,從電影《孔子》開始吧。
事情正在起變化
中國文化當然不只孔子。諸子百家,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源頭之源,是《易經》。《易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
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百年侮辱,是不是就真的消失了呢?不!中國傳統文化仍然定義著、規范著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不孝敬父母的仍然遭受譴責,不尊敬師長的仍然遭人白眼,不講信義的仍然沒有朋友。中國傳統文化默默無聞地發揮著作用,但卻被剝奪了文化、教育領域的話語權。長期以來,中國的進步被歸結為自由、平等、民主,中國的落后被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卻不知,自由、平等、民主觀念在加速著道德淪喪、兩極分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卻在承擔著建設性的、組織性的重大作用。
這也正是中國文化的寬容博大之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拋棄西方文化的有色眼鏡,正在從西方的各種偶像下抬起頭來、站起身來、直起腰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正在回歸。或許,電影《孔子》將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轉折點。一旦中國人恢復文化自信,世界將撇去浮躁,回歸和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