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孔子》
周末,單位禮堂照例播放熱映的電影,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觀看了電影《孔子》。看過之后,總有一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覺。論拍攝技術,這部影片倒還是不錯,但故事編造太過生硬,情節(jié)拖沓,編劇、導演們?nèi)藶榈乃茉炝艘粋€超越時空的孔子形象。另人遺憾的是,由于這幾年我們在宣傳孔子時,有意識的“去粗取精”,終于塑造了一個虛假的、現(xiàn)代的孔子。
第一,電影對孔子的定位錯誤。比如,說孔子是教育家,這倒不算錯,但如果說孔子是第一個推行有教無類、教育平民化的偉人,恐怕就不是事實了。從孔子個人的自述來看,他曾師從多人,如老子等,那么他的這些老師辦的都是官學嗎?不是的,恰恰相反,大多數(shù)都是面向平民甚至奴隸的。反觀孔子,他的有教無類倒有許多限制,至少必須交得起學費。在我國古代,能讀得起書的人是很少的,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而言的,并不適用其他階級,按現(xiàn)在的話講,孔子是很熱衷于搞文化教育壟斷的。他的“繼絕學、舉逸民、興滅國”,其實是針對破落的奴隸主貴族而言,自然受到這些人的吹捧和歡迎。對于人口數(shù)量多得多的新興地主階級及商業(yè)自由民而言,根本沒什么吸引力。即使退一步講,同時期的鄭國人鄧析自辦學校,開門授徒,講授法律。搞禮制教育的算教育,搞法律教育的難道就不算嗎?
第二,電影故意抹去了與孔子同時期且關系密切、影響重大的幾個關鍵人物。為什么抹去呢?因為一旦把這幾個人抬出來,孔子的丑陋就會暴露無疑。那么是哪幾個人呢?一是鄭國的子產(chǎn)。子產(chǎn)把刑書鑄在鼎上,打破了以往法律內(nèi)容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他們可以對平民為所欲為的局面。那么孔子是怎么看待這件事呢?呵呵,用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非常憤怒,猛烈抨擊。二是魯國的少正卯。孔子當上魯國的大司寇(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檢法司首長兼警備司令)沒幾天,馬上就殺掉了政敵少正卯,什么理由呢?五條,核心就是因為少正卯的學說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和商業(yè)自由民的要求,但卻挑戰(zhàn)了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孔子這位做夢都想回到周朝的反動分子當然不會等閑視之了,不殺少正卯才是奇怪的事呢。三是“流寇”柳下跖。柳下跖是誰呢?就是奴隸起義的領袖。孔子時期正是各諸侯國國內(nèi)矛盾凸顯,社會轉(zhuǎn)型時期,面對殘酷、腐朽的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到處都有奴隸反抗,柳下跖是其中較大的一支,其所到之處,對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孔子看到這種情形自然心情難以平靜,對柳下跖們恨之入骨,大罵柳下跖為盜跖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四是陽虎。如果說前面幾位和孔子尚有些空間距離,電影未表還多少有些道理可講,而陽虎——魯國季氏家臣,與孔子同時期的、與孔子關系密切的人物被故意忽略,只是在電影快結(jié)束時,由子路被殺而提到了陽虎,則說明了編劇、導演們的齷齪。因為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將直接影響孔子的“光輝形象”。孔子時期,魯國的政權在三桓手中,三桓中季氏是老大,而陽虎則基本掌握了季氏的大權。終陽虎一生,他始終觀點明確,堅持武裝斗爭推翻舊的、腐朽的政治秩序,而孔子則是竭盡全力去維護舊的那一套東西。兩個人的斗爭伴隨了一生。當然,電影中被“忽略”的還有其他重要的人物,省去了這些人物,也就人為的保住了孔子的“光輝形象”。
第三,孔子“黨而不群”是假,“黨同伐異”是真。看完整部電影,也沒搞清楚編劇、導演們到底想把孔子塑造成什么。歷史上,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徒七十二,有沒有這么多呢?不好認定,但孔子有自己的政治團隊倒是事實。電影中的一些情節(jié)也證實了這點,不過從全劇看,編劇們是在盡量“為尊者諱”。其實這種事情一是掩蓋不了,二是孔子有政治企圖很正常。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孔子及其團隊是一個穩(wěn)定的、有組織的政治團體,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和施政綱領。孔子在他的政治團隊中,自然是核心、是領袖。他的團隊擁有可以滿足他施政要求的人才儲備。有了這樣的資本,他才能游歷諸國而求政治機遇。只可惜他的政治理論與社會發(fā)展背道而馳,到處遭人白眼也屬正常。 孔子說 君子朋而不黨,不過是說給別人聽罷了,他自己就不是這回事,編劇、導演們應該有清楚的認識,不能為了尊者形象,就不顧事實的篡改、亂編。
第四,孔子的儒家和老子的道家是扼殺中國人思想的兩個枷鎖。孔子生于一個激烈變革的世界,他一生動蕩,雖苦于尋找治世良方,但始終不得要領。他所宣揚的,是由天及人的社會秩序,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說白了就是階級壓迫乃天道,是禮制,反抗就是叛逆。他反對變革,反對進步,鄙視勞動等,他厚古薄今,因循守舊,與法家正相反。面對同樣的世界,同時代的道家則反映出小國寡民的悲戚心態(tài)和凄慘境遇。老百姓無力改變,只能把精神寄托在道家描繪的虛幻的世界中,在現(xiàn)實中則處處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在后來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成為實,它規(guī)范著人們的一切行為,成為束縛住人們手腳的繩索,道家成為虛,使人們在現(xiàn)實中的桎梏同樣的保留到精神世界中,儒道的虛實結(jié)合使人們無力反抗任何壓迫,唯一的選擇只有順民、良民。解放思想就是要沖破這兩種思想的羈絆。
第五,劇中虛構過于違背歷史。雖說藝術作品有適當?shù)木幾珶o可厚非,不過前提條件是要尊重史實。而劇中的子見南子一段,歷代儒家從為尊者諱的角度一般都是不講,但編劇們可能是花邊新聞看多了,把這個事拿出來表一番,但又不好說孔子與南子如何如何,便編了個心有靈犀的故事,完全忽略了該事的政治意圖,反倒弄巧成拙。而孔子與衛(wèi)國公的對話則完全是借古人的衣服演現(xiàn)代戲,實在搞笑。更為嚴重的事,關于人殉問題的爭論,傳遞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的知識。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最堅持周禮的,而周搞人殉也是最殘酷的。劇中的孔子居然說周朝取消了人殉,還講了人的生命權利,事實上,人殉制度到了清朝才徹底廢除,這根本就是奴隸社會遺留下來的糟粕。編劇、導演們不但對此能視而不見,反而把孔子的思想認識摻進了普世價值,這哪里是孔子,分明是基督嘛。而劇中類似這樣的錯誤還有很多。如此編劇,真是可惜了孔子這個素材。
電影《孔子》是今年來少有的表現(xiàn)古代人物的影片。盡管不能要求該影片給觀眾一個多么深刻的剖析,但也不能按照戲說劇的方式演繹,這么做與其說是為了保持孔子的形象,不如說是給自己抹黑。這部電影我看完了,可惜,沒有像某位國際明星說的那樣會哭,反倒是苦笑著走出劇場。一部歷史劇,拍成了現(xiàn)代劇,看來儒家厚古薄今、借古諷今的臭毛病一點沒改。說句題外話,電影散場時,坐在我后排的一名武警戰(zhàn)士依然酣睡如故,一部為弘揚孔子而花了大價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電影卻沒有抓住90后的心,是不是應該有些反思呢?!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