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駕臨與電影文化產業之轉型
作者:沖擊力
在來自太平洋對岸的好萊塢電影《阿凡達》橫掃中國新年影院的時候,來自2500多年之前的孔子也將化身鮮活的銀幕形象來到人們面前。盡管自籌拍之日起就爭議不斷,盡管在上映之后爭議還將更加高漲,但是,青山遮不住,《孔子》畢竟還是來了,它儀態萬千、氣度不凡,帶著一顆成就盛事的心。無論如何,我們應該由衷地說一句:歡迎您,《孔子》!
今日,電影是最新潮最絢麗的文藝形式,它的影響力無與爭鋒;電影又是高度商業化的產業,它達到了文化商業化的極致。商業化又是當今社會的主導形態,又緊密地連結著大眾化。因此,任何文化若要廣泛傳播、深入人心,必先要成功地實現商業化。于是,商業化也是今日文化的主導形態。
但是,文化的商業化并不能解決問題的全部。因為,盡管商業化深刻地改變文化,但它仍然僅只是文化的外在形態,它不可能代替文化本身的內容。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是讓商業化主導文化,還是文化主導商業化。這恰是今日中國文化產業、電影產業性命攸關的問題。從中國第一部商業化成功的電影《英雄》到最近的《三槍》,中國電影的商業化確實越來越成熟了,市場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但是,不可否認,文化卻是越來越少,越來越空心了,似乎文化只是娛樂,娛樂只是搞笑。伴隨這個過程的,是一輪又一輪的電影惡評浪潮。這是中國電影的危機,同樣也是文化的危機。如果文化商業化到最后,反而把文化丟失了,這豈不成了買櫝還珠?如此,文化產業的文化功能將被廢掉,而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化空心了,基于文化的產業還能繁榮多久?即便眼前繁榮,終究也只是一團泡沫,注定要破滅。如此,文化產業不但將失去文化,還將失去產業。香港電影的衰弱,原因不在于商業化的退步,而是香港本地文化潛力發揮殆盡。
如果電影只注重大片的外形,而忽視內在精神的提煉,那只能是“大而無神”。沒有一種強大宏偉的內心精神,絕不可能支撐起一部神形兼備的大片。中國的電影制作者顯然主要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精神上底氣不足。美國電影的所向披靡絕非只靠技術的精良,更重要的是美國文化和精神的霸氣。主導美國大片的是不畏強暴、勇于抗爭的英雄主義,舍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救世主義,奇思妙想、無所不能的自由自信精神,這些都是人類至大至強的精神。當然極為重要的,還有其不遺余力宣傳推銷的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一部《阿凡達》將美國的英雄主義、救世精神、自由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切技術場面都是為了表現宏偉的精神。美國電影是文化主導商業化的一個成功典范。電影本身就是美國文化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在商業上獲得利益,在文化上也獲得強大主導權,美國似乎掌握了偉大精神的解釋權。
在此背景下,《孔子》的到來意義非凡。它不但具備強大的商業化要素,更具備中國電影極度渴求的宏偉文化要素?!翱鬃印北旧砭褪且粋€強烈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的主標志。從籌拍之始,電影創作人員就懷著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在中國主流文化告別“高大全”形象,流行“人性化”的潮流中,這種“崇高”真是久違了。但這就是一部神形兼備的大片的精神基礎!《孔子》也表明一種決心:要用文化主導商業化,使商業化服從于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這種自覺的文化使命感是《孔子》高于其他國產電影的根本所在。甚至于,我們看到香港電影力求突破方向也是自覺強化電影的文化內涵,如從《投名狀》、《葉問》到《十月圍城》。在此意義上看,《孔子》的上映將成為中國當代電影史、文化史上的一次標志性事件。
毫無疑問,《孔子》要用電影展示出中華文化的自信。那么,中華文化中有沒有那種至大至強的人類精神呢?當然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精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感,“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而且相對于美國文化、西方文化而言,中華文化更為深沉,更為厚重。因為這種深沉和厚重,使得作為其載體的中華民族更具凝聚力和整體性。于是,中華民族更具有整體性的道德誠意,無論在天人關系、社會關系和民族關系上,都更具包容性和融和性。這正是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感人無聲,化物無聲。而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是中國人的精神基因所在。無論經歷何等滄桑,這中文化基因依然刻印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阿凡達》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一種反思,片中RDA公司的行徑是西方文化的現實載體,而主人公杰克則是作為RDA公司的激烈反叛者而成為西方文化的批判者。這種反思是極其曲折的,需通過基因的轉接、精神的穿越,深入異類文化的虎穴,才回頭發現自身文化的殘酷和異化,最后毅然決然地調轉槍口、絕地反擊。這不但曲折,而且驚心動魄,撕心裂肺。促成這種反叛的是,杰克通過深入納美人的生活,發現了一種原初的天人合一、人人交融的美好精神,這與RDA公司管理者的唯利是圖、冷酷無情形成強烈對比。當RDA公司要按照其商業邏輯,對納美人及其文化施行毀滅的時候,精神穿梭于兩個陣營、兩種文化的杰克終于忍無可忍,痛下決心帶領納美人殊死反抗。實際上,這是一種回歸了的人文精神反抗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從這種人文精神竟需要從外星文化吸取,文化的反思竟不惜反叛和火拼來看,這對西方文化的批判到了極其嚴厲的程度。
《孔子》同樣會給中國人帶來一種心靈的顫動,因為我們能從銀屏上看到自己的精神基因在生成、在跳動!我們將深入到自己的精神基因中,回溯到自己的精神根源中,去感受理解那原初的人文精神??鬃硬辉偈歉吒咴谏喜皇橙碎g煙火的圣人,而是與我們一樣嘗盡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血肉之軀,是我們所能理解、所能感同身受的。所不同的是,他張揚了我們每個人心底的那些善良的、勇敢的和智慧的東西。至少,我們應該借此機會細細回味一下,在我們的原初精神中,哪些是可取的,可貴的,可珍守一生的。同樣應該反思一下,在今日的現實滔滔中,我們失去了哪些精神,應該找回哪些精神,進而應該以此反抗哪些現實潮流。難道,“RDA公司”只存在于美國科幻電影中嗎?我們應該理解,孔子同樣具有一種“阿凡達”的精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同樣是潮流的反叛者。也如杰克一樣,孔子同樣是原初文化精神的捍衛者,并使之成為反擊現實的新精神。在某些“現代人”看來,中華文化也已經成了RDA公司眼中的納美文化。那么,當我們品味《孔子》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升起一種“阿凡達”的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