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石子路,還有你的身影。家山的古樟樹下,還有你與父老的言談。飄入云端的古道,還有你離去的揮手。從此,我們不再有你,從此我們永遠有你。紀念碑已多年荒涼頹敗,而你,在我們的心中誰也抹之不去。
東方,
朝陽從青翠的松林間噴涌而出,
霧雩如龍似蛟,纏騰重重的山梁。
寒露如玉如珠,一池的殘荷,
依然能盛顯夏日的崢嶸。
層巒疊嶂,松杉如海,竹籠千山萬壑。
一座三圍草屋,
土坯的墻垣溫暖而和煦。
磨房里傳來椿臼的節奏,
————飲煙裊娜,
朝暉普照的山林溪壑,
千年的韶樂升騰彌撒。
一聲生命的啼唱,
響徹寰宇。
————你,
一個世紀,一個歷史的偉人,
平凡地來到人間。
一百一十六年了,
今天是你的生日!
你生于宗廟飄搖的未世寒冬,
你生于民眾倒懸的苦難之年,
你生于豪強四起的紛亂春秋,
你生于一個底層粗衣的平常農家。
你的童年快樂嗎?
——山洼田垅間有你稚嫩的腳印。
你的少年幻想嗎?
——學不成名誓不還。
你的青春飄逸嗎?
——埋身何須桑梓地。
你糞土當年萬戶候,
你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你仰天長嘯,你撫摸大地,
叩問人間,拍門歷史:
————誰主沉浮!
你中流擊水,
定要浪遏飛舟!
一稿《湘江評論》,
細數時代的風雨,求醫華夏傾危。
一身長衫,北學南講。
一把紙傘,長沙安源。
一介書生,萬馬叢中喚起農工千百萬。
一聲槍響,秋收暴動上井崗。
人民軍隊你白手起家,
血脈相連,你教誨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敵人圍困萬千重,猶自巋然不動。
農奴戟,揮向閩贛,
紅旗舞,贛水蒼茫創蘇維埃政權。
橫掃千軍如席卷,戰地黃花分外香。
挫折與誤解,忍辱又負重,
你身軀偉偉,至剛至柔至強。
顧大局,你身形孤零,
辯路線,你目光如炬。
幾危間,你病體相隨。
湘江血海呵,你拄杖撐天,
前突后護狂瀾力挽長征路。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凡,
遵義山城的樓閣在迷茫中透射著明媚的陽光。
四渡赤水,是你一生中最華美的樂章。
金沙水泊云涯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離天三尺三的雪峰,
你帶著農工子弟踩在腳下。
風雨泥沼的千里草地,
你和先烈一同篝火野菜。
是你,創造了人間的神話,
是你,完成了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是你,使窮人的革命種子得以留存,
是你,是你,
帶領衣衫襤褸的壯士們沖出了千百年的抗爭絞殺。
家國破碎,山河淪落,
鬼子的鐵蹄踐踏了美麗的河山,
強盜們在奸淫我們的姐妹,
強盜們在打劫我們的家,
強盜們在嘻嘻哈哈中殺得我們的人民血流成啊。
——淪喪,淪喪,還是淪喪!
無能與軟弱的軍閥,無數的國賊與漢奸,
一片亡國破家的悲泣聲中,
一片投降賣祖的叫囂論中,
你高瞻遠卓,
指示這個脆弱的民族民眾前行的路。
你,指揮你的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依舊衣衫襤褸,破槍片刀的將士,
饑不裹腹奮勇向前,
而你們的身邊,是潮水般退瀉的中國國軍。
向前,向前,我們的軍隊永向前!
你們用自己的血肉橫亙在強寇的面前,
呼嘯的子彈,飛舞的鋼鐵碎片無力使你們退縮。
因為,你們清楚,
你們的身后是我們無數的兄弟姐妹。
當南京丟盔卸甲將官逃亡,
兵士們被趕鴨子似地被屠殺,
當三十萬冤魂還在哭泣之時,
當成萬上千的姐妹在蹂躪之刻。
你們,以疲憊之師日夜兼程趕赴敵后戰場。
因為哪里有苦難的人民,
他們正在經受強盜的欺凌。
你們像種子一樣撒向大地,
去喚醒麻木軟弱的被壓迫民眾,
一起拿起鋤頭鐵標,同仇敵慨。
中國不會亡!四萬萬的怒吼,
這個世界上任何敵人都會心驚膽裂。
正如你所說,
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母親,姐妹。
你,是千古一漢子,
你,是我們五千年血脈相承的中華男兒。
八年,八年,
艱苦卓絕而英烈遍地的八年,
三千個日日夜夜血雨腥風啊,
在三八大蓋血刃中殺出了一條民族生還的血路。
當哀鴻遍野萬民涂炭,
內戰的峰火被獨裁者點燃,
你用你絕妙的戰略瞬息間消滅了一個封建王朝。
當風雨如磐的古老大地,
當風雨滄桑的古老樓臺,
五千年的長空第一次有了如此豪邁的霹靂之聲:
——“中國人民從此起來了”!
——“人民萬歲”!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
你揮灑的手臂劈開了新世紀之門。
九百六十萬的土地與他的人民,
不再血淚含恨中茍生。
封建主滅亡了,帝國強盜打跑了,
我們有了一個完整的自己的家。
我們建設自己的家園,
而帝國主義在我們的家園邊火焚的時候,
又是你,用你堅定頑強的手,
敲擊它們脆弱的神經,
你告訴我們: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我們能驕傲地生存在這弱肉強食地球上,
正是因為你教會了我們不畏強權的抗爭!
如今,你雖已遠去,
三十多年了,我們不堪回首。
今日,寒風依舊,
盡管冬天的陰霾不時徘徊,
盡管流言蜚語妖霧重重,
盡管前面的路仍然艱險如鐵,
但你為人民奮斗,為人民服務的心,
永恒地寫在這多災多難的祖國大地。
你是人民的救星,
你是萬民敬愛的領袖,
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紅太陽!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