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被流產”的簽名售刊
劉國震
劉國震

大約在2000年初,我從山西調回石家莊不久,去省作協看望一個作家朋友。閑聊中,他告訴我,花山文藝出版社的《名家》雜志,去年出版了一個浩然爭鳴專號。我對浩然先生心存敬佩,曾寫過兩篇有關浩然的評論,發表在省作協主辦的《文論報》上;在山西工作時,浩然先生也數次給我寄贈他主編的《蒼生文學》季刊,因而,很想得到這期《名家》雜志。
我找到位于省城和平西路的花山文藝出版社,說明來意,一位編輯同志很熱情地從資料室給我找出一本1999年第6期的《名家》。這就是那個出版社精心策劃的浩然爭鳴專號,封面上,是浩然先生60歲生日時的一幅留影:身著紅色毛衣,坐在藤椅上,手持一本《蒼生文學》,笑容滿面,精神矍鑠。剪得短短的小平頭與脖子上打的領帶倒顯得有幾分不協調。這個專號摘編了當時國內一些媒體“爭議浩然”的一些觀點,主打文章卻是一篇記述浩然生平和創作生活、藝術成就的中篇紀實文學《“浩然”正氣,笑傲文壇》,作者是女作家、原花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淑英。雜志的傾向性是顯而易見的:為浩然辯誣。
那位編輯說,出版社當時曾想把浩然先生請到省城,搞一個簽名售刊活動,以便擴大雜志的社會影響。“他來了嗎?”我問。“來了,但簽售活動沒有搞。”我問為什么,那位編輯同志說,浩然的身體不行了。
浩然當時雖年逾花甲,也曾兩度中風,但身體真的到了不能執筆簽字的地步嗎?如果不能,為什么又拖著病體,一路顛簸地從三河來到石家莊?
直到10年后的今天,我偶然讀了原花山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兼《名家》主編李世琦的文章《我與浩然的一段交往》,才解開了這個謎團。文曰——
我找到位于省城和平西路的花山文藝出版社,說明來意,一位編輯同志很熱情地從資料室給我找出一本1999年第6期的《名家》。這就是那個出版社精心策劃的浩然爭鳴專號,封面上,是浩然先生60歲生日時的一幅留影:身著紅色毛衣,坐在藤椅上,手持一本《蒼生文學》,笑容滿面,精神矍鑠。剪得短短的小平頭與脖子上打的領帶倒顯得有幾分不協調。這個專號摘編了當時國內一些媒體“爭議浩然”的一些觀點,主打文章卻是一篇記述浩然生平和創作生活、藝術成就的中篇紀實文學《“浩然”正氣,笑傲文壇》,作者是女作家、原花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淑英。雜志的傾向性是顯而易見的:為浩然辯誣。
那位編輯說,出版社當時曾想把浩然先生請到省城,搞一個簽名售刊活動,以便擴大雜志的社會影響。“他來了嗎?”我問。“來了,但簽售活動沒有搞。”我問為什么,那位編輯同志說,浩然的身體不行了。
浩然當時雖年逾花甲,也曾兩度中風,但身體真的到了不能執筆簽字的地步嗎?如果不能,為什么又拖著病體,一路顛簸地從三河來到石家莊?
直到10年后的今天,我偶然讀了原花山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兼《名家》主編李世琦的文章《我與浩然的一段交往》,才解開了這個謎團。文曰——
《名家》編輯部決定作為第6期提前在國慶節前出版,利用國慶節的機會請浩然來石家莊簽字售刊,一可以擴大刊物的影響,二可以促進刊物的發行量。浩然很高興地來到石家莊。他到石的那天晚上,社里在省委招待處天鵝湖酒店為他接風,由于他是省作協的顧問,鐵凝又是《名家》編委會主任,我們請省作協主席鐵凝、書記李剛來作陪。那頓飯氣氛非常熱烈,充滿歡聲笑語,記得有同志說“我們河北作協有鐵主席、‘剛’書記,是真正的鋼鐵公司”,浩然、鐵凝和大家笑成一團。沒有想到的是,飯后不久,省新聞出版局主管副局長給我的手機打來電話,說浩然是“文革”的受益者,現在對于浩然的爭議很激烈,你們刊登他的傳記就可以了,再請他來省會簽字售刊,太招搖,希望你們慎重考慮。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只好取消了原來的計劃。當我們把情況向他通報時,他非常理解,絲毫沒有流露出埋怨、失望的情緒。由于那時對他的爭議,出現這樣的情況也許在他的預料之中。
李世琦的文章,道出了這次簽售活動“流產”的真正原因。
一個年老多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百忙之中應出版社的邀請前來簽名售刊(90年代初,浩然曾經因忙于文藝綠化工程,婉拒中國作協請他出國訪問的邀請),卻被來自“上面”的一個電話就制止了。我不知道,在號稱“少干預”、“少介入”、“寬松”、“多元”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有幾多作家或明星、“大腕兒”有過這種遭遇。而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尷尬與屈辱,老人卻“非常理解”,“絲毫沒有流露出埋怨、失望的情緒”,這正體現了他的寬厚、善良和極有涵養。毫無疑問,老人一定是體諒出版社和編輯部的難處,才把那些常人定會寫在臉上掛在嘴上的東西,默默地吞咽到自己的腹中。
浩然逝世前,曾有四五年的光陰臥病在床,口不能言,形同植物人。個中滋味,常人難以想象。有位老作家說,浩然的身體弄成那樣,跟他的心境有關。我信。
李世琦的文章還披露:“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此后不久,10月中旬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北京‘金秋書市’,邀請《名家》和浩然舉行簽字售刊,讀者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浩然興致勃勃地為大家簽字,許多讀者激動地和浩然合影留念,仍然可以看出浩然在讀者中的號召力。”
這正應了毛澤東的那句名言:“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一個年老多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百忙之中應出版社的邀請前來簽名售刊(90年代初,浩然曾經因忙于文藝綠化工程,婉拒中國作協請他出國訪問的邀請),卻被來自“上面”的一個電話就制止了。我不知道,在號稱“少干預”、“少介入”、“寬松”、“多元”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有幾多作家或明星、“大腕兒”有過這種遭遇。而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尷尬與屈辱,老人卻“非常理解”,“絲毫沒有流露出埋怨、失望的情緒”,這正體現了他的寬厚、善良和極有涵養。毫無疑問,老人一定是體諒出版社和編輯部的難處,才把那些常人定會寫在臉上掛在嘴上的東西,默默地吞咽到自己的腹中。
浩然逝世前,曾有四五年的光陰臥病在床,口不能言,形同植物人。個中滋味,常人難以想象。有位老作家說,浩然的身體弄成那樣,跟他的心境有關。我信。
李世琦的文章還披露:“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此后不久,10月中旬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北京‘金秋書市’,邀請《名家》和浩然舉行簽字售刊,讀者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浩然興致勃勃地為大家簽字,許多讀者激動地和浩然合影留念,仍然可以看出浩然在讀者中的號召力。”
這正應了毛澤東的那句名言:“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