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歷來是文人墨客喜愛和歌詠的對象。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無不抒發(fā)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在他傳世的近七十首詩詞中,大多提到山或與山有著密切關聯(lián)。其中直接以山命題或通過山來抒發(fā)豪情壯志的,就有十幾首之多。
毛澤東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詩《五古.挽易昌陶》寫于1915年,是為悼念自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的同班同學兼摯友易昌陶而作,詩中有“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之句。1918年,羅章龍準備動身去日本,湖南新民學會的成員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其餞行,毛澤東寫了《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為其張揚志氣:“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敝?,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沁園春.長沙》),在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和歷次反“圍剿”以及長征途中,寫下了許多與山有關的激情洋溢的壯麗詩篇:“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十六字令》)。這一首首被毛澤東自己稱為在馬背上哼成的輝煌歷史篇章,真實的反映了紅軍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里,與敵人搏殺鏊戰(zhàn)的崢嶸歲月,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和軍事生涯的生動概括和藝術再現(xiàn)。
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主力到達陜北,長征勝利結束。毛澤東心潮澎湃,熱情洋溢地揮毫賦詩三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七律.長征》)、“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保ā赌钆珛?昆侖》)、“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表達了氣吞萬里如虎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邁氣概。就在第二年初,陜北普降大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借景抒情,坦露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和宏偉抱負:“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雪》),對剛剛有了轉機的中國革命充滿和堅定了必勝的信心。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并于二十三日占領南京,蔣家王朝風雨飄搖,毛澤東奮筆疾書:“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革命勝利畫卷。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到全國各地視察,巡視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的筆下,既有《登廬山》時“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的飄逸奔放,又有《重上井岡山》的“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的輕松喜悅;既有對故鄉(xiāng)“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七律.答友人》)的由衷贊嘆,又有對往事“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嬌.井岡山》)的深情回憶。
毛澤東一生與山結緣,無論是戰(zhàn)爭時期的“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岡山》),還是和平年代的“五云山上五云飛,遠接群峰近拂堤”(《七絕.五云山》),都寫得意滿氣足,大氣磅礴,讀來讓人神爽情怡,蕩氣回腸。這位從韶山走出的偉人,有著山一般的氣魄,最終帶領中國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挺立起山一般的脊梁。高山仰止,一代天驕毛澤東, 更是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了一座大山一樣的不朽的豐碑。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