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棄兒——邁克爾•摩爾
2009年09月26日 08:57: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 上周日,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的新作--《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的首映。和大多數的首映典禮一樣,紅毯邊上擠滿了翹首期待豪華車門開啟的影迷。
邁克爾·摩爾和五個聯(lián)合鋼鐵工人工會的罷工工人坐在黑色轎車里,私人保鏢在車后排對司機嚷道:"呆在車里別出來!"
多倫多的警察拼命地控制著不斷涌動的人群。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舉著自制標語的抗議者,有人化妝成了十九世紀財閥,還有的抗議者手握著草叉指向華爾街銀行家和資本家。看這陣勢,這些人想要的可不止是幾個簽名那么簡單。就連摩爾請來為罷工造勢的礦工們都被震住了。
作為一個成功的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也是個搞政治活動的老手。這種場面對他來說是司空見慣了。他走下車,擠進人群,和那些抗議者們打招呼,隨后進入了Elgin劇院,向媒體介紹全副武裝的礦工們。《今夜娛樂》記者尖酸的提問首先打破了和諧:摩爾先生是不是坐著卡迪拉克來的?。
"我還真沒注意,"摩爾說,一邊問身邊的人知不知道車是什么牌子的。
"天,我還以為是輛福特呢,"一個礦工說,狗仔隊的閃光燈晃得他睜不開眼。
自從1989年摩爾來到多倫多電影節(jié)叫賣他的第一部電影《大亨與我》以來,加拿大就成了他的盟軍領地。那時,摩爾仍靠著每周98美元的失業(yè)救濟金度日,然而當他意外地奪得了電影節(jié)的人民選擇獎時,他的職業(yè)生涯從此走向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方向。
從那時起,在《華氏911》、《科倫拜恩校園槍擊事件》、《醫(yī)療內幕》這些影片中,摩爾壯碩的身軀總是在公司老總和一頭霧水的保安周圍晃來晃去,儼然一個卓別林扮演的后工業(yè)時代的流浪漢。他今年的參賽作品不再是對某個企業(yè)的攻擊,而是對美國自由企業(yè)制度這個概念本身的正面轟炸。他對多倫多的觀眾們說,制度是一只猛獸,而且你根本拴不住它。對觀眾們來講,這樣的比喻通俗得就像低度啤酒一樣容易消化。
雖然美國本土保守派的評論家對摩爾嗤之以鼻,但他的電影和書在美國之外的地方卻遠比在國內更受歡迎。在這些國家的人眼里,摩爾已然成了一位反文化大使--他們透過他的作品管窺美國。
但是,這樣一部赤裸裸地以"資本主義是邪惡的"為結論的電影在美國必使摩爾遭到來自許多左翼分子的,甚至奧巴馬的攻擊。在首映典禮的第二天,奧巴馬就在華爾街發(fā)表演講說,金融產業(yè)需要的只是重新調整,而不是被取代。
"我知道回到美國后等待我的是什么,"摩爾對臺下的觀眾說,摩爾稱這些歡呼雀躍的人是"社會主義加拿大人民"。首映儀式結束后,許多觀眾都到處找選票為摩爾的新作投票打氣。然而,這個"人民選擇獎"是誰贊助的呢?當然是靠納稅人的錢起死回生的卡迪拉克。
偽君子。宣傳家。自大狂。死胖子。剝削者。不知羞恥。粗俗。這都是摩爾的事業(yè)起步后得到的種種評價,這還都是出自自由派的。
《大亨與我》似乎體現(xiàn)了自由派精英情感中的一直沒有解決的矛盾。從里根總統(tǒng)、老布什政府開始,一直到克林頓、小布什、肯尼斯·斯坦時期,一直有這么一幫自由主義者期冀著能夠找到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階級斗士,一個像拉什·林堡(極端保守派廣播脫口秀名嘴)那樣的人,能為左派毅然決然地向共和黨人發(fā)起戰(zhàn)斗的人。
但當摩爾出現(xiàn)的時候,這些自由派們又出爾反爾了,說這種激進的態(tài)度與自由派的精神相悖。在寶琳·凱爾一篇著名的評論中,她寫道:《大亨與我》"荒唐的煽動手法讓我連笑都覺得難為情"。這種評價很有趣,連拉什·林堡的聽眾都沒有這樣犀利過。
"對我這么一個來自小城鎮(zhèn),講話有口音、戴著棒球帽的300磅的大胖子,我知道他們是不會產生好感的,"首映的前一天我們一起在多倫多吃午餐時,摩爾這么說。"人們都喜歡一邊喝紅酒、吃奶酪,一邊彬彬有禮地交談。"
我們吃午飯的時,摩爾看上去達到"彬彬有禮"的標準了。私下聊天的時候,他講話很慢,聲音也很低,不過偶爾幾聲胖子阿伯特式的笑聲讓他原形畢露。身穿一件黑色的拉爾夫勞倫T恤,外面套著一件深色夾克,埋頭吃著意大利面,這時的摩爾同一個和藹的耶穌會會士沒什么兩樣,就連當他把灑在前襟上的醬汁擦掉的時候也保持著優(yōu)雅。
遠早于去年的金融危機之前,摩爾就定下了他下一部作品的主題,依然是那個貫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線--貪婪和短淺的目光是怎樣一點點侵蝕了他自幼熟知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的。但這次他決定把他以前制作電影的過程倒過來:先敲定主題,再搜集材料。
"制作《醫(yī)療內幕》的時候我就開始想:'這種方法我已經用了二十年了。在這部電影里,我談論的是汽車業(yè),那一部說的是哈利伯頓,再下一部,是保險業(yè),這樣一個接一個的下去我還能再做多少部呢?'所以我就想,'假如這是你的最后一部紀錄片呢?'好吧,我要把全身的勁兒都使出來"。
摩爾所扮演的階級斗士更像是漫畫里走出來的英雄,他的政見與其說植根于階級觀念,倒不如說源自于羅馬天主教。他在密歇根州長大,讀的是教區(qū)學校,思想上受到了神父和修女的影響,而這些人都保持著美國教會社會平等和行動主義的傳統(tǒng)。
"為了教育我們,修女們經常帶我們去猶太禮拜堂參加逾越節(jié)家宴",摩爾說。"她們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并不是猶太人"。
除了道德上的使命感之外,天主教還讓摩爾學會了方法論。他的偶像是波寧根兄弟。他們將街頭劇場引入到他們的行動主義活動中,譬如,自制凝固汽油彈去燒政府的匯票記錄。這樣的行為,從觀念上來講類似馬克思主義的工人們奪取了生產工具的那一套,而摩爾正是從這里面抓住了電影拍攝的靈感。
貫穿《大亨與我》的一個精巧的隱喻,就是從始至終摩爾一直在追著通用汽車的總裁羅杰·史密斯想要采訪他,最后卻無疾而終。在《醫(yī)療內幕》中,他從世貿中心遺址的廢墟中把被病痛折磨的搜救人員帶到古巴的關塔那摩監(jiān)獄,因為關押在那里的犯人都享受著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盡管我努力把觀點拔高到政治的高度上,但我主要還是希望我的電影能夠娛樂大眾,"他說。"如果一部電影沒有藝術性,那它也不能表達任何政治觀點"。
為了讓政治觀點表達得更一針見血,摩爾請有錢的制作人做了市場調查。吉姆·查爾內基,摩爾多年的合作伙伴,當年,他們曾連續(xù)在八個星期二的晚上為經過挑選的的觀眾放映《華氏911》,并根據收集回來的反饋意見重新剪輯電影。
"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哪種表現(xiàn)手法能把事情說的更明白"。他說,"邁克爾一直盡力讓他的電影能被一個更大的觀眾群體所接受"。
雖然摩爾的"返工強迫癥"讓電影出彩,但也讓他的同事們頭痛不已。就在《資本主義》首映的前一天,他又跑到這部電影的制片人--他姐姐安妮·摩爾那里,說他對電影里某個場景的剪輯又有了一個新點子,姐姐雖說聽得有點兒筋疲力盡,但不得不承認,"那的確是個好主意"。
大衛(wèi)·約翰遜是2002年在倫敦上演的獨角舞臺劇《邁克爾·摩爾秀》的制作人,據他講,摩爾經常會在早上修改臺詞,然后在晚上開演的時候一字不差地按照新劇本表演。他說自己總是處于一種癲狂的狀態(tài),這恰是他想要的狀態(tài)。他的情緒總是很激動,有時候甚至失去控制,但他會首先道歉,能做到這點很不容易"。
摩爾承認他工作起來有點瘋狂,但他也認為這對他的身心健康有好處。除了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外,他還寫了三本暢銷書。最近幾年,他的心情常常在他稱為"消極的絕望"和徹底的憤怒之間搖擺。而他的工作,尤其是喜劇的創(chuàng)作,能使他"控制自己不會發(fā)作"。
《資本主義》中,摩爾式的語言少了一些。在這部長達126分鐘的電影里,他試圖把幾個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經濟事件互相關聯(lián)起來,包括緊急援助計劃、金融自由化、私有化的青少年感化中心、美國汽車工業(yè)的破產、"死佃農"保險、高盛對聯(lián)邦政府的影響、水牛城一輛通勤機的墜毀、佛羅里達的高端住宅市場,和一起芝加哥門窗廠的靜坐罷工事件。
雖然摩爾是一個極具煽動力的導演,某種程度上講,把這類事件用他的電影語言表達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影片中抗議靜坐的工人,還不起貸款被趕出家門的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罷工工人們占領了工廠,在五天的罷工中,摩爾和他的劇組成員是唯一被允許進入這家工廠的人。摩爾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生活中的語言,這些語言沒有被早間脫口秀的急迫和體育頻道的陳詞濫調所影響。
在電影中的一個場景里,佛羅里達一家人被趕出了家門,他們的鄰居同銀行派來執(zhí)行驅逐令的人理論:如果太多的人被趕出自家的房子,"剩下那些人的房子就會貶值"。從更大的范圍來講,這正是白宮為什么拿出7000億來拯救華爾街的原因。
"這是我最喜歡的臺詞中的一句,我希望這句話能引發(fā)一些思考,"摩爾說。"救援計劃本身來講--希望有效地保護百姓的養(yǎng)老金--沒什么毛病,但是實施的方式不對"。
但是怎樣做才是對的呢?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摩爾喜歡引用圣經里的一句話:富人上天堂的路要崎嶇不平得多。但是他也沒有開出具體的藥方,能讓有錢人去天堂的路能平坦些。相反地,跟摩爾之前的作品一樣,《資本主義》還是一部典型的帶有自傳色彩的摩爾作品:被自己親手參與建設的公司和制度所拋棄的中產階級。
因付出得不到回報而產生的階級仇恨幾乎貫穿了摩爾之前所有的作品。最開始的《大亨與我》其實就是一部荒誕喜劇,羅杰·史密斯則扮演了一個艾琳·鄧恩那樣高高在上的偶像。正如伊基·波普在《資本主義》的主題曲《路易,路易》中唱到的那樣,"資本家只會讓你心碎"。
在多倫多的首映儀式結束后,有觀眾問摩爾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他給出了幾個大而化之的答案。他還說,既然現(xiàn)在民主黨已經贏得了選舉,他擔心他們會放棄奧巴馬了,而他則是奧巴馬的堅定支持者。
表面上來看,奧巴馬這個漸進主義者跟激進派、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摩爾不甚合拍。在被追問關于總統(tǒng)的問題時,摩爾說,他只是希望事情朝最好的方向發(fā)展,但也擔心高盛對奧巴馬府的影響。最后,摩爾聳了聳肩說,"沒準下部電影主角就是他"。(韓晶晶編譯)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