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幾個月以前知道這個片子的。實話實說,期待了好幾個月。前天去看了,不是一般的失望。在這里隨便寫幾句,奉勸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受騙上當,在這樣一部爛片上浪費感情浪費銀子。
這個電影最大的噱頭,就是號稱最豪華的陣容。但我覺得這也是最大的敗筆。因為豪華不等于強大,很可能是浪費。明星在一部電影里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是發揮獨到的演技去詮釋角色。他的演技如此出眾,所以他是他是明星。可是這部明星云集的《建國大業》,幾乎沒有誰發揮了演技,只是露臉而已。我不是說出場時間短的問題,電影史上明星一分鐘經典有很多,但時間再短也是在演繹角色,而不是“飄過”。簡單說,建國大業里的豪華陣容,是國人好大喜功劣根性的集中體現,是過尤不及的典型案例。
再說電影結構。戲劇的生命在于矛盾沖突。一般來說,矛盾越糾結 越激烈就越有的看。但這部片子,長達兩個半小時,卻沒有什么高潮,平鋪直敘,平淡得令人昏昏欲睡。
再說表現形式。對于歷史題材,中國電影的傳統是宏大敘事,如《開國大典》《南征北戰》之類,已成經典。這幾年受新的歷史觀和新的電影思潮影響,出現了“戰壕真實”趨勢,如《集結號》。這兩種敘事手段,無論哪一種,只要站穩自己的腳跟,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是視角不同而已,并無高下之分。可是《建國大業》既無恢宏凝重,也不真實細膩,只用幾個字幕就打完了解放戰爭,政治斗爭更像過家家一樣簡單,只要張瀾先生一來新政協就能開了,為了請他來所以要提前解放北平,所以東北野戰軍幾十萬大軍為他一個人就要提前南下,把建國大業說得如同兒戲一般隨意。
最后一點也是這部片子最大的問題:反動的歷史觀。歷史,是有千萬人民和歷史人物一起創造的,新中國的建國大業是由無數解放軍戰士、支前民工和偉人們一起奮斗出來的。可在這部爛片里,且不說前線將士、支前民工都成了航拍鏡頭里的螻蟻,就是開國偉人們也都被表現得庸俗不堪。
比如偉人中的偉人毛澤東,為了表現他勝利的喜悅,就讓他醉成爛泥靠在墻上人事不省,臉上掛著白癡一樣的微笑。我都想不通導演怎么會想出這么惡毒的方式來詆毀人民領袖的形象,讓小朋友覺得毛主席就是個醉醺醺的土匪。其實毛澤東基本上不喝酒,要表現他的喜悅可以有很多美好的方式。比如他是詩人兼書法家,讓他在銀幕上鋪開紙寫幾句詩嘛,不是很大氣嗎?唐國強不是練過毛體字嗎,為什么不用呢?沒有新詩可以錄舊詩嘛,干嘛一定要喝醉呢?如果解放南京的畫面配上唐國強朗誦“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畫外音,不知要比讓偉人酗酒的效果好多少倍。如果有人說這是“表現偉人人性化”,也不一定要喝酒,可以讓他思念那些故去的親朋。愛妻楊開慧、愛弟毛澤民,同窗摯友何叔衡蔡和森,這些都是毛澤東心中的至親,都為革命犧牲了。外面鑼鼓喧天,毛主席獨自在房內翻看老照片舊信件,撫今追昔淚流滿面,難道這樣的鏡頭不人性?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對周恩來的惡毒丑化。馮玉祥被特務殺害了,消息傳來,觀眾們看到了周恩來大發雷霆,粗魯地辱罵下屬“豬腦子”。這樣的場景怎么似曾相識?對!在別的電影里這中鏡頭我們經常見到,是用來表現愚蠢的敵人失敗后惱羞成怒的樣子的,可在《建國大業》里,這愚蠢兇殘的臉譜卻被貼在了敬愛的周恩來臉上。
這個片里唯一的亮點,是西苑閱兵時劉燁演的那個戰士。他說:“我是紅二十八軍團的老兵,我代表活著的、死了的紅軍戰士,向毛委員敬禮!”然后出現了毛澤東回憶井岡山、雪山草地、轉戰陜北的閃回畫面。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里就這一句,讓我熱淚盈眶,剩下的都是鬧劇。如果只為看這不到二十秒,大可不必去電影院花三十五塊錢,用自己的愛國情懷去捧韓三平的臭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