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投名狀》與《集結號》的影視開展
這兩部影片的預熱足夠充分,各種訪談的主旨都在于人性與戰爭,并且導演們強調不要注意戰爭的雙方而要注意戰爭中的人性。
一、視覺、聽覺的強大沖擊
《投名狀》的戰爭場景以三百步沖擊最為典型,實現了導演真實、震撼的追求。
〈集結號〉充分提現了戰斗從寧靜到瞬間死亡的快速轉換。
應該說在視覺、聽覺的場面制造上實現了戰場真實。
近代戰爭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人們可以選擇和清醒的是戰前和戰后,而在戰斗中則無從選擇,完全陷入一種幾近本能的群體搏殺中,不知被哪個敵軍殺死,也不知將要殺死哪個敵軍。
只有那些平時訓練有素,戰斗技能被訓練到幾近本能的優秀戰士才會在搏殺中存活下來。
相比過去的電影,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戰爭場面任由人自由呼吸、自由出入、從容選擇的窠臼是一種新舉。在這方面兩部電影是很好的作品。
從大片熱以來,中國電影已經完全學會了“形式”。
二、兩片的錯誤傾向
除了形式上的成功之外,該兩部影片的思想、意韻堪稱垃圾之作。
〈投名狀〉影片描寫的是非正統清軍攻陷江蘇、南京。
歷史上,攻陷江蘇的是李鴻章的淮軍,在1863年。此時的李鴻章早已經被曾國藩推舉為江蘇巡撫。李鴻章淮軍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是在上海。曾李二人是師徒關系。
攻陷南京是曾國藩的湘軍,在1864年。此時是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的第二年。
發生在歷史上的刺馬案時在1870年,無一兵一卒的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被刺原因據說是奉密旨清查湘軍私吞財物。
完全不是戰功煊赫的李鴻章、曾國藩遭到刺殺。恰恰相反,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投名狀〉錯誤地把馬新貽的結局送給曾國藩,把曾國藩的煊赫戰功安了一個馬新貽結局。這是在暗示人們——英勇殺敵是個人野心,為國立功死有余辜。這是嚴重的錯誤傾向。
〈集結號〉群體如果說是戰爭中的小群體,那么這個連長錯誤地理解了上級命令而給他的九連帶來了災難。
團長的命令是明天中午12點前固守戰地,并隨時在聽到集結號的情況下撤除戰斗,否則就是剩一個人也要固守到12點。
對于這個命令,連長的理解是錯誤的,而他的戰士理解的正確,必須確定什么時候是12點,所以才有兩個戰士冒死尋找手表。
因此,只要到第二天中午12點,九連就可以撤除戰斗。而不必給集結號,因為撤退命令并沒有提前。
但是該片卻把不給集結號說成一種故意,一種不負責的故意。并用庸長的篇幅描繪連長尋求九連的尸體和向上級討回公道。
在該片中,連長個人的錯誤被轉換成了軍隊的錯誤,犧牲的戰士得不到合理對待,透露出一種傷痕文學的基調——錯誤的不是我,而是上級、社會、國家。
三、人性、歷史、國家和民族
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歷史意義始終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人性也同樣出現在戰爭與和平中。在文化作品中如何表現則體現了一個文化工作者的功力。
美國戰爭大片在極力渲染戰爭的激烈、殘酷的同時,也在渲染美國士兵不是殺人機器,而是充滿仁愛,具有人性的鮮活生命,他們是為了和平的理念,為了國家和價值而走上戰場。美國士兵是可愛的,能戰斗的,能應付高烈度戰爭和及其艱苦的場面,同時暗示美國是強大的,是一個仁慈的國家。
可以說美國電影作品的編導制作及其成熟,在強悍的形式下灌輸一種有利的價值觀念,影視作品的編導制作人員恰當地處理了人性、歷史、價值和國家民族的關系。
而中國的某些影視制作者則在用人性反對國家、反對歷史、反對核心價值。他們自己的思想意識處于一種偏執中。
這些編導者學會了形式而丟棄了內容,學會一種觀念而丟棄另外一種觀念,因此,中國影視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崛起。
隨便說一下,〈士兵突擊〉是很好的影視片,但形式仍有待于飽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