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實話實說》
宋公明
說實話,在下并沒有看過《實話實說》節目。對《實話》的了解,是因為那一年央視春晚播出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因此知道了央視還有這么個欄目,知道了說話還可帶伴奏。這節目當時主持人是崔永元,一時間火得發燙,紅得發紫,據說后來換成和晶,于是一厥不振,而且每況愈下,現在要停播了。
其實,自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播出之后,這《實話實說》節目很就不好做了。因為小品畢竟是小品,人物是虛構的,說的也不是實話,無非是搞笑而已,不能當真。而《實話實說》畢竟不是小品,不可能玩小品中的那些噱頭。人們看了小品之后,再來看《實話實說》節目,自然索然無味,大失所望。和晶接手后,能維持到今天,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實話實說》之所以停播,據說是因為收視率太低。不少人對這個理由不以為然。如果按收視率決定取舍,那么那些讓觀眾一看到就換臺的廣告都應當取消。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廣告來錢。收視率高的節目贊助商就多,廣告自然也就多。好好的節目,正看得起勁時,忽然中斷插進了廣告,弄得人十分掃興。特別是一些內容嚴肅的節目,劇情正在進入高潮,觀眾正聚精會神屏息以待,忽然跳出一個美女沖你一笑,好似當頭一盆涼水,讓人興趣全無,只好換臺。這種廣告難道不應當取消或改進嗎?
要說收視率,也不全在于節目本身,播出的時間也是關鍵。半夜以后和一大清早播出的節目,收視率無論如何是不可能高的。肯半夜爬起來看世界杯球賽的,畢竟是少數。
再說收視率高,也不見得就是好節目。有些媚俗惡搞獵奇的節目,又占據了黃金時段,收視率就會很高。
所以用收視率來決定取舍,是很不科學的。中國有13億人口,不可能都是一個口味。電視應當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收視率。球迷要看世界杯,固然應當滿足。兒童,老人,婦女,各種人們的需求也應當滿足。那么喜歡實話實說人們的需求,雖然人數不一定很多,那也應當滿足吧?雖然在下不喜歡實話實說,也不看這個節目。
央視不是商業電視臺,似乎不應當以經濟效益為取舍。但是央視又與純粹的公共電視臺不同,是要拉廣告的,所以又不能不重視收視率。這就是我國商業電視和公共電視不分所產生的弊端。不是說改革中產生的問題,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嗎?那么為什么不把商業電視和公共電視分開呢?又要搞商業運作,又舍不得放棄公共資源,兩頭占便宜,天下竟有這等好事,也就是中國吧?
現在要搞績效工資了,《實話實說》停播,節目組這幫人的收入怎么辦?那就要看他們能不能盡快搞出收視率高的欄目了。其實所謂實話實說,也不過是個噱頭,豈能當真?某國學大師說,“假話不要說,真話不全說”。這話雖然滑頭,例也是經驗之談。“對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中國人自古就知道“話”是不能隨便說的。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早在2000多年之前,韓非子就寫過一篇《說難》,論述了說話之難。同樣一句話,對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場合,說出來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信口開河,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俗話說,“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她長得比你還難看呢”,這雖是一句實話,卻可以讓對方馬上跳起來,“太傷自尊了!”。所以說話也是一門頗為高深的學問。例如向上級匯報災情,“本區在這場大災中損失高達200萬元”和“本區在這場大災中損僅為200萬元”,就是兩種說法。同樣的事情,根據需要就要用不同的說法。此外,語調,語速,語氣,表情,等等,都有很微妙的作用。直來直去,實話實說,從來不為智者所取。《實話實說》的節目,其實是很難做的,功力不夠,自然就做不好。
別以為大家都愿意聽實話。過去國軍將領謊報軍情戰功,蔣委員長明明知道是假的,卻也很愿意聽,因為這是他自欺欺人的需要。過去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可是歷代皇帝老兒從來就聽不到實話,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本性就喜歡報喜不報憂,聽不得不意見,說假話的可以升官,說真話的往往掉腦袋。如今仍然有人惡習不改,喜歡對上說假話,對下聽假話。例如有的地方上報的GDP數字,政績工程,往往水份大得很,一級一級向上騙。“春天說個謊,秋天得個獎,來年升個長”,“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什么承諾,什么責任狀,也不知有幾句是真話,反正沒看見兌現,不是升官就是拍屁股走人了。對這類現象,媒體雖然也有披露。但是到電視臺實話實說,就是兩回事了。往往是“說不得也哥哥”。那么《實話實說》節目停播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不甘心,硬要重新搞個欄目,那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搞個《假話假說》之類節目,倒說不定會大受歡迎呢。
或曰,你干嘛在這里實話實說《實話實說》?你就不怕說實話得實禍?這你就不懂了,在下這個帖子,即使有幸發表,人微言輕,也不過是對牛彈琴,自娛自樂罷了,又何足道哉!
2009-9-2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