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資產階級人性靜止論
每當我們談及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叫囂說,“人性是自私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爭權奪利,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因此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
這種人性觀,我愿意稱之為“資產階級人性靜止論”。這是因為在這些人眼里,人性是永恒的、靜止的、不變的,各種自私、貪婪、縱欲等等等等,都是人與生俱來具有的性質,是不可以改變的,因而造成了私有制和剝削關系的不可變。下文簡稱“人性靜止論”。
①人性靜止論的根源
這種論調,可以追溯到哪里呢?遠古的人性辯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代,那個時候就有了性善說和性惡說。近代的人性靜止論,是發源于資產階級代言人的。這個詞首先發源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8世紀英國思想家邊沁把人本性自私論進一步系統化,形成了兩個功利主義的基本原理:一是認為人們一切行為的準則取決于是否增進個人的幸福,二是自利原則在追求個人幸福中占支配地位,不考慮個人的追求對他人和社會帶來什么后果。
馬克思指出,這種表現出來的所謂自私的人性,實際上根源于私有制。
②資產階級為什么要宣揚人性靜止論
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人性,也不能不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里面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始終不絕地影響人類意識。人性也不例外。
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按資分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資產階級宣揚人性靜止論,也不過是為了服務于其維護私有制和按資分配的現實需要。
如果資產階級使人性自私這一基本事實成立,那么每個人必然不肯讓渡自己的利益,由此產生的分配方式,必然是完全的資本主義邏輯的。機器是資本家的,那么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就都歸資本家所有;資本是金融家的,那么投資產出的回報也就歸金融家所有。當然,被金融資本操縱的產業資本就有話說了:我借你錢生產出來了利潤,那利潤歸我,本金還你行不行?工人的意見更大:我自己的勞動產生商品,我把你生產工具的租金還你,我拿走產品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私有制下,分配方式只會按資分配。金融資本高高在上的說:那我本金不借給你了,以后你也別想從我這借錢,你自己干吧!產業資本狠狠地揮了揮鞭子: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我就這工資,愛干不干!
而造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無疑就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面,社會默認生產資料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資本家要攫取利潤,壓迫工人;無產階級生活質量低下,一天天奔波勞碌最后掙不了幾個錢,只能死盯著那些金錢,盤算著怎么多掙一點。在這種生產關系支配下,人性不能不表現為自私的。
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的社會關系,歸根到底都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由于無產階級的貧窮和資本家資本增殖的生命沖動,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做某件事、幫某個人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能不能承受,有沒有損失,損失大不大等等。譬如,夫妻在決定生不生孩子之前,要考慮撫養孩子需要多少錢,孩子長大以后能不能給我養老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當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增長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撫養生育的成本太高,或者不愿意讓孩子繼承自己的貧窮。
總而言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把一切的社會關系,都異化成金錢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用愛情、親情、友情掩蓋金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因此表面上的那些社會關系,不能不表現為自私的。
考察一個事情有沒有干的必要,就看能賺多少錢,如果現在不賺錢,就評估以后能賺多少錢。看他的風險,就看會浪費多少錢,或者會賠多少錢。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底層邏輯。馬克思說,人要自由發展,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面,這種自由卻表現為自由選擇金錢關系,可慘又可笑,有非常濃重的黑色幽默意味。
同時,人性靜止論直接為資本家提供了“剝削合理”的理由。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毫不猶豫地否定經濟發展的普世價值,拒絕和無產階級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就是給無產階級漲還是減工資的問題上,選擇克扣無產階級的工資。那么在人性靜止論的支持下,這種選擇和行為,就是“合理的”。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嘛”,資產階級克扣工資、剝削無產階級就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后來,作為對這種說辭的改良,一種“利己主義”思潮,又在資本主義社會泛濫開來。這個觀點認為,人是利己的,這種自私可以建立在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上。比方說,我拒絕幫助你,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幫與不幫,都是我選擇犧不犧牲我的利益,這個過程中我是不損害你的利益的,屬于是“進階版”的人性靜止論了。
本質上,這種論調,還是服務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首先,價值不能憑空產生,其全部,均來自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一個人得利的原因,正在于他在其他人手中剝奪了這種利益。這種人性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塊自己的應許之地,個人在其上獲取利益,而不損害他人。但這在物質上不存在的,在生活上,你只是在消費自己的生活資料,沒有利益產生;在生產上,又必須被卷入社會化大生產,獲取利益總有包含他人的部分。否則在生產端就表現為去分工、去機械化,這只能倒退回原始公社才能實現了。
這個論點在實踐上,給唯心論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利己”的人性原則,沒錯,靠的不是物質的實踐,而是完全依靠雙方的個人意志。一方說沒損害,一方說損害了,雙方辯個不清。當然,我們是有解決辦法的,那便是訴諸法律。但是這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源,只不過從主觀唯心進化成了客觀唯心。畢竟,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也是服務于資產階級和私有制的。
這種觀點嘗試假想出一種只有自由人而沒有聯合的社會,是極其荒謬的。其成立的條件,無疑是私有制,因此它也作為支持資產階級“剝削有理”的“御用學說”,作為社會思潮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面大行其道了。
③違背人性靜止論的人類歷史經驗
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前,曾經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無階級社會,按照時間算下來,這段無階級社會的歷史,比階級社會的歷史長度,要長無數倍。在原始社會的共產公社里面,人們迫于生產力的低下,不得不平均分配,在這個時候,哪怕我們先假定了那些資產階級代言人們的人性靜止論是正確的,但是在原始社會不表現。可是,我們要論證的,不正是人性具體的表現形式嗎?如果你非要定一個人性究竟是什么,那么它卻不能按照你說的那樣,“放之四海而皆準”,那么你說的也是毫無價值。因為按照資產階級代言人的邏輯,我們可以發現,拋開具體表現不談,把人性的在原始社會不表現出自私的性質,理解為“自私是固有的”,那么我自然也可以說,人性中“無私是固有的”,只不過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把它掩蓋了。這種資產階級詭辯話術實際上毫無意義。
那么為什么原始社會會不表現呢?因為生產力極度低下,沒有什么剩余產品。如果有人多拿了勞動產品,那么就有人餓死,這對于人數不多的氏族社會和部落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每一個人的死亡,對于社會生產力來說都是重創。因此,自私、貪婪等等,不過是生產力提高、剩余產品出現后產生的新事物罷了。資產階級為了利用人性靜止論來為自己剝削壓迫找理由,故意無視這個基本事實,還說什么“低下的生產力掩蓋了自私的屬性”,屬實是讓人哭笑不得了。
?、苋诵员厝粠в须A級性
毛澤東他老人家在世時,就已經評論過人性這個東西。他說:
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他又說:
“人性論”。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我們主張無產階級的人性,人民大眾的人性,而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則主張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人性,不過他們口頭上不這樣說,卻說成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脫離人民大眾或者反對人民大眾的,他們的所謂人性實質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因此在他們眼中,無產階級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F在延安有些人們所主張的作為所謂文藝理論基礎的“人性論”,就是這樣講,這是完全錯誤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毛主席所批判的這種人性論,是把自己具體的社會關系抽象為一套所有人的人性論、是把資產階級的人性說成所有人的人性論、是維護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人性論。資產階級內個人利益與階級利益嚴重矛盾。故而產生不同的人性;無產階級內個人利益與階級利益基本一致,故而孕育共同的人性。
在資產階級中處于壟斷地位的階層,總會對處于被壟斷地位的階層進行剝削,以獲取超額利潤。壟斷地位的一方,自然希望擴大這種剝削關系,他們可能就拉來性惡論和動物人性論為自己的行為尋求合理性。
而被壟斷地位的一方,則希望減少或擺脫這種剝削關系(以成為壟斷一方),這就給性善論提供了棲息空間。
那些替資產階級辯護的衛道士們,他們不直接參與剝削,也不經營公司,每日只是進行些形而上學的思考(思考資本主義社會如何合理),他們完全地脫離社會實踐,一切論點都憑空出現,然后用所謂縝密的邏輯與推理得到結果。這樣他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思想人性論”之中。簡而言之,缺乏社會實踐,停滯于自己意淫的空想之中,這就是資產階級思想家。
所有的人性論,都是從具體的社會關系中產生出來的。一個人所維護的人性論,必然要體現他的社會關系中的特點。而所有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其共有的特點雖是維護私有制,但這并不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對于主張性惡論、自私論的壟斷資產階級,他想要維持或擴大剝削地位,根本來說,是要維護其個人利益。那些主張性善論的,也是要維護其個人利益,他要讓那些壟斷者減輕剝削,就說人性本善,反過來指摘壟斷者不人道。同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看似用中立的“思想”解釋人性,實際是把自己那形而上學的思想說成人的本質,把其他人那些“丑惡的”物質實踐說成非人的,還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轃o產階級人性是什么(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人性觀)
不是人性決定人,而是人決定人性。在資產階級唯心主義觀點里面,它故意因果倒置,掩蓋這種決定性關系。資產階級總是把事實顛倒過來,就是為了迷惑大眾。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說明人性到底是什么。因為它決定于人類的社會實踐。而無產階級的人性,也隨著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實踐,不絕發生變化。這意思是什么呢,我們不應該分析人性究竟是什么東西,用頂層設計消解、決定、解釋人們的廣闊的社會實踐,是形而上學的。
人本質不是形而上的某種實體,而是一種在實踐中生成著的關系。實踐是一種感性對象性活動,是開放的,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社會歷史性,因此能塑造一個開放的生成著的本質。
⑥反思“無私論”和“合理利己主義”
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時是沖突的。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和個人的特殊利益,有時也是沖突的。我們并不反對無產階級自己維護和追求那本就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況且,這歸根到底,我想,還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
像雷鋒一樣大公無私,無產階級也是難以做到的。我們也不苛求毫不利己專門利他的無產階級無私論,我們只是反對那種資本主義式的利己主義。
隨著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武裝到無產階級的頭腦中,這種利他思想,無疑就會越來越被接受,個人越來越樂于奉獻給無產階級整體,在日后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實踐中,群眾能越發認識到個人利益同階級利益的統一性,這種為了最大的利己而去利他的觀點,將會被逐漸改造。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生存土壤,也將隨著生產關系的改造逐漸消亡。我們倡導這種利他主義思潮,但是并不強迫無產階級個體犧牲個人利益來服務于整體。無產階級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