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科書之馬列毛主義已非原本之馬劉毛主義。馬克思之所以成為人類歷史上影響非凡的巨人,來源于馬恩主義政經科社的基本結論:資本主義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公有制的物質基礎已經具備;公有制的實現需要社會主義主觀力量的斗爭(見《“兩個必然”“兩個已經”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一文)。國內外迷信私有制經濟的觀念都是對兩個已經的否定;主觀力量不足造成的現狀被理解為是因為私有制具有效率性和現實性。回避現實、僅為政治服務的兩個必然和遠大理想理論是對馬列毛主義的重大修改,使之走向空想社會主義的邊緣(馬列毛的理想、現代人應有的遠大理想、理論上的遠大理想的“遠”有巨大差別)。適應私有制現實的要素貢獻分配論使馬克思的學術核心剩余價值理論被架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兩個決不會等表述為代表的機械史觀教材觀點曲解了馬恩(見《“兩個決不會”的誤譯與社會制度更替的生產力條件》)。為社會主義主觀力量的理論認識、政治設計、經濟設計、革命意志的不足以及國際共運的倒退用哲學找理由。一些概念判斷進一步虛置了馬列毛。上述一切問題的核心和根源乃在于,公有制及其民主治理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好,還是私有制(為主體)好。
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見《理論與改革》;《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馬研》)。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左派就是共產主義派,更明確地說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派。(可見《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左派界定分析》)?;诖?,路線斗爭是馬派內部的斗爭,那些戰略和政策不同或不妥的左傾右傾都是馬派。右派是資本主義派。資本主義派又有左右翼。左翼相當于泛左,重視普通群眾的利益。左右傾目標相同,其中戰略政策的分歧是真正的路線斗爭;如果目標不同,過去叫兩條道路斗爭,準確地說,應稱基本經濟制度斗爭,簡稱制度斗爭,不是路線斗爭。部分激進左翼網紅,維護國家利益,抨擊弊端和錯誤做法,是左派的同盟軍,但不等于是馬派,判斷的標準是對公有(為數量主體)的態度,既使維護國企,強調“人民”,頌揚主席,也可能不是馬派。是不是真正的創新馬派,創新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判斷的根本標準也僅僅在于此,而不在于其它種種原則。
什么是(科學)社會主義社會,這是馬學的首要問題。上過中學的人都應清楚,一個社會的性質,指的就是這個社會的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實際也就是社會生產方式或社會經濟形態歸根到底是所有制的特征。稍微復雜一點的問題是近幾十年來大量馬學論文提到過的馬克思觀點:所有制的性質由生產關系而非法律條文所決定,“所有”的前提是生產資料的真正占有,分配是所有制的實現。主席、農民、網絡左派、“草根”馬學者,不約而同地和馬克思的觀點相契合:什么是集體經濟,什么是“單干”即小私有制經濟,不是由法律條文決定的,工廠、資源和土地的性質也是由占有和收益決定的。此外,一個社會是什么樣的所有制數量結構,對于身處或經歷過這種社會經濟形態的人來說,是一個常識。但是,一些推動一種性質的社會向另一種性質的社會演變的專家和精英,為了獲得合法性,不僅掩蓋實際的法律所有制結構,還會掩蓋某種社會生產方式或社會的經濟性質,一些真誠的經濟學家,一些教師,則混淆了特色教材堅持什么與一些實踐堅持了什么。不可避免的套話與不科學的真誠定義、基于不科學定義的不科學推導是兩回事。此外,有些論文一方面用資本論批評美國的私有制市場經濟以反襯中國正確,另一方面用資本論或某些“社會主義”理論論證肯定(私有制)市場經濟,雖然完成了崗位任務,但失去了學者的科學性要求。
關于所有制,輿論話題存在大量的分歧乃至對立的認識,謬誤甚多。例如宣傳“民(私)營經濟”是增長的主要力量,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推進共同富裕,主張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民營化”,反對國有企業進入競爭性領域而主張非公企業無限制“進入”,單方面主張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把發展非公經濟作為推動現代化的主要途徑等等,互聯網上社會領域、歷史領域、教育領域、文化領域、政治領域也是直接間接涉及不同社會的問題頻頻出現。這些種種觀點和主張都內含或暗含著一個觀念依據:非公有制好,公有制經濟效率不高。還有一些人推崇資本主義政治理論和其他社會科學理論,把馬和修混在一起加以贊揚,用不問姓公姓私的理論架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混淆資本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扭曲實踐等等,這些做法也都暗含一個意識基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那些東西不好,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根本內容在于公有制。公有制效率高不高(這方面的文章,我們寫的甚多)這一基礎問題不澄清,對立思潮的論爭,思維就不在一個軌道上。這個任務的重要性在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其根本理由就是公有制好,公有制能搞好;能否影響頂層設計堅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對于科技創新、經濟增長、新時期現代化和國家安全,縮小貧富差距,影響極大。
少數特色經濟學學者為了證明公有制占主體,關于所有制結構的研究違背了政經原理:(一)把資產而不是資本即所有者權益(“所有”)作為計量所有權結構的標準。(二)縮小非公有制經濟的統計范圍:不計私人借貸資本;不計私人耐用消費品和個人住房;基本不計農業存貨和農業流動資金;未計居民手持現金、外逃資金、個人證券交易保證金、民間手持黃金和金融衍生品本金等等。(三)擴大公有制經濟的統計范圍:把農業土地法律上的集體所有制等同于經濟上的公有制;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非集體資產記為公有資產;多計公有非經營性資產;重復計算或違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規則高估耕地之外的國有資源性資產。(四)可能低估私有企業資產;高估企業公有資產;重復計算金融機構持有的巨額資產,將部分私人資本記為公有資產;不用就業結構和分配結構反映所有制結構。《論所有制結構量化評估方法——兼與裴長洪研究員商榷》,《當代經濟研究》 2017年第7期。經濟所后來的研究承認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仍然用混合所有的國有工業控股企業資產比重說明公有制比重(38.8%,不妨說公有制為主體),(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社會總資產的53.06%)!(《經濟學動態》,2020年第3期)。人大也是用企業組織形式等方面數字進行所有制結構研究,由此形成公有制比重不很低的結論。此研究在繼續。政策含義是告訴頂層還有進一步混改、擴展民營經濟的空間,至少不需國進。
2008年工商聯市場主體報告最后一次公布全國企業(個體、合作社也有數據)不同所有權資本數據,根據其他若干渠道數據可合計得出農業資本數量,綜上可以準確計算出全國經營性資本所有權結構;再計算并加上個人非直接經營性資本性財產如不動產,可得全國資本性財產所有權結構;再計算并加上未進入機構單位的資源性財產、公益性財產、耐用消費品,可得全部社會財產所有權結構,以及純粹經濟性財產結構(計算范圍依據聯合國等多個機構頒發、世界通用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依據會計學估值方法)。其中全國資本性財產結構為:國有資本占10.50%,集體資本占2.76%,個人資本占79.92%,外商資本占6.82%(《我國現階段財產所有權結構統計評估》,《中州學刊》,2011年04期)。此后,市場主體報告(統計局發布)不再包括企業資本數據,導致全國資本所有權結構無從計算。在可能估算的數據方面,地區不再透漏類似數據;證交所不僅取消此種統計,連上市公司資本所有權性質的標識也沒有了;統計年鑒數據殘缺不全;全國普查,對不同類型所有權的資本數量,像抽簽一樣,公布一部分,躲貓貓一部分,別人無法計算。程老師在全國人大多次通過提案要求公布這方面數據,也真是難為有關部門了。
對“五六七八九”的理解。(1)不嚴謹、欠科學。此說法無數據來源,沒標明作者/統計者/研究者(單位),無統計指標定義,“民營經濟(含個體戶)”與“民營企業”差別甚大,其具體內容前后說也不一致,如9變了。(2)此說法的語境是強調非公經濟/非公企業/民私營企業的貢獻,政策含義是全力支持非公企業,大開綠燈幫助其克服困難發展壯大。(3)由此此說法的直接目的不是公布所有制結構,也不能較為準確地反映所有制結構:不包括資本所有權結構;部分內容不包括農業農村;“五六七八九”之外也不都是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因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包含大量私有資本,也有大量個人分紅。論著不得已而引用之但并非可靠的數據。(4)既然此說法目的是強調非公經濟/非公企業/民私營企業的貢獻,客觀上也就宣布、肯定了非公經濟/民私營企業占主體。當然這種非明示的宣示也可以通過某種解釋否定非公占主體。(5)“五六七八九”暗示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還有12345,即不少呢,如還有四成以上的GDP,對左派是一種安撫,是一個最大化全社會接受程度的數據。但這種數據對極端私有化派是一種刺激,讓他們感覺國有經濟12345太多了,因此還要進一步擴大民私營企業的陣地。(6)根本問題是,如果國有經濟比重大,其貢獻會超過5678吧?
除了少數研究員和教授,從未見有省部級領導說公有經濟占多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