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紅歌會網上讀到了《陳亮:“個人所有制”指的是什么所有制》一文。文章就我關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我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合。認為“具有抽象性的、法權觀念性的勞動個人所有制的提法是不妥當的。”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對于這個問題,事實上有過許多爭論,但卻都是著眼于理論上對馬克思論述的理解。這就造成了因人而異的不同見解。實際上,要真正理解馬克思說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需要結合社會主義實踐的。我們只有從實踐中的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出發,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說的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的概念。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
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
第三,是重新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
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
2,社會主義所有制一種個人所有制;
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不應該解讀為生產資料私有制,只可能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為什么有人會覺得馬克思的表述“既是個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呢?
原因是人們習慣于把所有制理解為生產資料所有制,而忽略了生產力的另一個方面一一生產勞動的所有制方面。
以上認識是基于馬克思的表述而進行邏輯推論得到的結論。但“紙上得來總覺淺”,如果我們僅僅理解到這里,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實踐出發來認識這種既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又是勞動個體所有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模式。
好在從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已經有了100多年的實踐。那在實踐中有沒有這種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個體所有制的生產模式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我國的人民公社模式。
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社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勞動所有者。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地主或資本家、股東等)已經被消滅,因而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員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他的權利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并通過勞動投入的數量體現出來。因此,生產隊需要采用工分制來計量社員投入的勞動量的差別,并按照社員所得工分的差別來分配一年的生產成果。在這里,工分制體現的就是社員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股份制是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資產個體所有制的體現,而工分制是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勞動個體所有制的體現。把工分制與股份制進行比較,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工分制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投入個體性的特點。
股份制的股東是現代社會條件下的資產所有者。在勞動力商品化的條件下,股份制企業實質是資產者合資經營,把各自占有的資產聯合起來,投入生產過程,從而形成資產增殖,以滿足大家按資分配、多股多利的利益要求。因此,股份制性質上就是體現資產者投入資產量的差別,并在紅利分配上體現這種差別的基本制度。在這里,股份制體現的是股東資產的個人所有制。實行工分制的生產隊是典型的按勞分配制度,因而它的生產主體是社員。生產隊按照社員投入的勞動量記工,然后按照每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進行糧食和現金的分配。在這里,參與生產隊生產成果分配的是全隊的社員,只要是生產隊的集體勞動者,都可以憑借所得的工分來參與生產隊糧食和現金的分配。工分性質上就是體現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并在生產成果分配上體現這種差別的基本制度。在這里,工分制體現的是社員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1,股份制的特點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股東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只能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通過雇傭勞動來實現。生產隊所有制特點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社員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同時也使社員成為社會生產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在同一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產權,而是勞動所有權或勞權。因此,生產隊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是通過體現勞動所有權一一按勞分配、或者說是報酬勞動來實現的。
2,股份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一一股東。生產隊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一一社員。勞動所有者一一社員與勞動力所有者的區別是,社員按照勞動投入量的多少參與年終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勞動力所有者只是按市場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其勞動收入是作為工資,作為成本形式出現的。它與企業生產成果無關。甚至與生產成果在變化上呈反比關系。
3,股東的權利要求,表現為股權。這種要求包括管理權和分配權。通俗地說,也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利益要求。社員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這種要求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兩個方面。通俗地說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權利要求。
4,與以上三個方面相對應,與股份制企業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產權制度一一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與生產隊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勞權制度一一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從所有制角度看,其基本區別就是勞動者當家做和按勞分配與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區別,在這里具體為股東當家做主與按資分配和社員當家做主與按勞分配。
在勞動力商品化消除了勞動者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之后,實行按資分配就是體現資產者的資產所有權,按資分配正是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的具體體現;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消來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并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的條件下,按勞分配正是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的具體體現。
如果我們弄明白了股份制的性質和原理,那么,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表現為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方面,表現在體現勞動所有權方面,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所以需要,是因為個體所有制的存在。區別只是前者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后者是資產投入的個體所有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