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紅歌會網上讀到了《陳亮:“個人所有制”指的是什么所有制》一文。文章就我關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我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與馬克思的愿意不符合。認為“具有抽象性的、法權觀念性的勞動個人所有制的提法是不妥當的。”
陳亮同志主要是對我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重點是個人所有制等看法進行了評價,很可能對我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并沒有全面的了解。其實“鐘之說”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不僅僅是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方面的認識,而且還包括了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系統認識。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全面介紹“鐘之說”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內容。
因為我在頭條上的全稱為“鐘建民理論之說”,為方便起見,有網友把此名稱簡化為“鐘之說”。因而,“鐘之說”便成為我的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的簡稱。勞權社會主義理論包括了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三個部分。基礎理論包括: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發展要求及生產方式,關于按勞分配,關于勞動者及其利益要求,關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關于社會主義等;二是基本理論:即在基礎理論之上形成的經濟實體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等等;三是基本理論的應用:例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關于蘇聯模式的分析,關于生產隊模式及農村改革的理論等等。
現在我就擇要說明勞權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
(一),關于社會所有制分析的邏輯框架。
在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內容解說之前,我們首先說明一下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所有制分析的基本框架。
1,社會所有制的四個要點:
11,當我們說到社會所有制時,并不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而是同時包括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投入方面的所有制。僅僅把所有制理解成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個重大誤區。
12,當我們考察一種社會所有制時,它首先涉及的主要問題是:這種所有制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誰?這種生產主體的特點是什么?
13,明確了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之后,則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利益要求是什么?這種利益要求在管理上和分配上又具體表現為什么要求?
14,社會所有制,又稱為所有制關系,除了所有制本身之外,還包括與這種所有制特點相適應的權利制度。
根據以上四個要點,我們可以明確一種社會所有制的內容和形式:即某種社會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即為所有制的內容;與這種主體特點和利益要求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即為這種所有制的形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區別。
根據社會所有制的四個特點,我們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區別:
21,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的特點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非生產者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只能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來實現。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的特點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同時也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在同一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產權,而是勞動所有權或勞權。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是通過體現勞動所有權一一按勞分配、或者說是報酬勞動來實現的。
22,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這里的資產所有者是指那些雇傭了許多工人進行生產的資產主體;而這里的勞動所有者是指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基礎上的勞動主體。勞動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的區別是,勞動所有者按照勞動投入量的多少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勞動力所有者只是按市場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其勞動收入是作為工資,作為成本形式出現的。它與企業生產成果無關。甚至與生產成果在變化上呈反比關系。
23,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的要求。這種要求包括資產管理權和資產分配權。通俗地說,資產所有權或產權也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要求。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這種要求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兩個方面。通俗地說,勞動所有權或勞權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要求。
24,與以上三個方面相對應,與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產權制度一一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勞權制度一一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從所有制角度看,其基本區別就是勞動者當家做和按勞分配與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區別。
社會所有制的四個基本要點又可以分為所有制關系和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方面,即前三個方面的內容構成社會所有制關系;后一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基本經濟制度。
3,與社會所有制相對應的四組范疇。
在這里,明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最重要的是認識和理解四組具有對應關系的基本范疇:
31,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資本主義所有制和社會主義所有制或社會主義公有制。
32,資產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
33,資產所有權或產權和勞動所有權或勞權。
34,產權制度和勞權制度。
最后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所有制關系與基本經濟制度之間,產權制度與私有制是相匹配的關系;勞權制度與公有制是相匹配的關系。這是社會所有制存在和發展具有規律性的要求。產權制度與公有制或者是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過渡模式,或者是病態模式。
以上內容,就是社會所有制具體形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框架。
(二),關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認識。
1,什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它是滿足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因此,簡單地說,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本質特征,不僅可以明確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一般區別,同時也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其它形式的公有制(例西方國家的)的本質區別。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三大變化與三個基本特點:
誰都知道,我國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是在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通過剝奪私有者或經過合作化等途徑實現的。那么,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了什么樣的變化呢?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第一個變化是:單純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已經被消滅,勞動者在占有自己勞動力的同時成了資產所有者。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因此,單個勞動者作為資產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獨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單個勞動者作為勞動所有者是獨立完整的。只有獨立完整的勞動所有者,沒有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或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每二個變化是:由于生產資料是公共所有,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至少在同一個企業,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已經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投入方面存在著差別,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滿足由此差別決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公有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或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第三個變化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單個企業已經不可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在勞動所有方面都是獨立的,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的條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須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只能以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以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或特征。傳統公有制由于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由于它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它使企業生產發展的要求直接表現為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即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勞動所有權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也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權利。因此,傳統公有制的本質就是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傳統公有制的建立本質上使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成為必然要求。
3,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社會主義
鄧小平同志曾經用5句話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只要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概括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作為新興的生產方式的一般特征,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概括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剝削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相區別的本質特征。那么,“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什么含義呢?難道不就是要消滅剝削制度,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嗎?誰都知道,社會主義要體現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要實現按勞分配。勞動者當家作主是一種什么樣的權利?按勞分配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權利?勞動所有權,勞動者當家作主是勞動所有權在管理上的具體體現,按勞分配是勞動所有權在分配上的具體體現。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正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內涵。列寧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公式: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質上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也就是勞動所有權。因此,社會主義也可以歸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所有權”。如果我們真正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要實現按勞分配,就不僅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同時還必須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
4,公有制企業是與科斯定義的企業(資產實體)相區別的另一種企業(勞動實體),是另一種生產方式(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5,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不是公有制,更不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6,不同的所有制,不可能混合,因而是不存在什么混合所有制的。
(三),關于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和按勞分配。
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表述為對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否定
“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832)”這一表述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最完整的表達。這一表達明確了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和前提的個人所有制。這里的個人所有制不是指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制,而是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這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的基本依據。按勞分配就是體現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的具體體現。
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的結合。長期以來,人們大多重視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而忽略了勞動投入的個體性,忽略了這個個體性所形成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性質。作為社會主義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決定了社會主義所有制必須是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因為只有實現了按勞分配,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功能和作用類似于勞動力商品化的功能和作用。在資本主義所有制中,由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因此,勞動者作為主體他是勞動力所有者,是出賣勞動力的所有者。而當勞動者在市場上以一定的價格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企業后,勞動力的使用權已經歸于資方或企業所有。因此,勞動力商品化的功能和作用實質是消去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資產所有者成為生產過程中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樣的道理,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中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它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又因為公有制本身也同時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產權在生產過程中失去了意義。因此,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勞動所有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勞動者則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中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消去資產者的主體地位,從而確立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以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權利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體現勞動者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而非公有制,雖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
(四),經濟實體原理。
鐘之說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不僅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動投入個體所有制和按勞分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對公有制條件下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的性質與特征進行了具體研究,形成了經濟實體原理。
經濟實體原理認為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在勞動力作為商品實現的條件下,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只能而且也必須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只有在建立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的條件下,私有制企業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以生產勞動個體所有為基礎的企業只能而且也必須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只有在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的條件下,以生產勞動個體所有為基礎的企業才能作為獨立和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企業,或者說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的本質區別,在經濟實體性質上表現為勞動實體與資產實體的根本區別。
經濟實體理論的形成,使社會主義所有制進一步具體為生產方式,具體為生產方式的有機體一一企業形式,具體為企業制度等等。
(五),社會主義所有制基本原理及其運用。
資本主義所有制表現為產權制度與私有制相結合的產權私有制模式,社會主義公有制表現為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勞權公有制模式。而社會主義革命本質上就是要從產權私有制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能夠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勞權公有制模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深入了解和認真理解這個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完全地理解社會主義革命內涵的關鍵所在。從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看,社會主義革命是必須實現從資產所有的基本制度到勞動所有的基本制度的根本轉變的,這種轉變表現為從產權私有制模式到勞權公有制模式的轉變。因此,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完成了這種轉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算形成。而只有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可能形成與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因此,社會主義革命的一般過程,事實上包括了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剝削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治體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建立勞權制度,形成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與此同時形成與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的三個階段。完全理解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內涵和內容,我們才能對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階段性的判斷,從而能夠明確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進程處于何種階段及狀態。
2,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認識蘇聯模式的性質與特征的關鍵所在。一般而言,人們都把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當作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看,蘇聯直到解體為止,其公有制模式都只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模式,即產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匹配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模式,而且也不是匹配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模式。這種特殊的生產模式,只能從社會主義暴力革命首先在落后的國家取得成功的這種特殊性上來認識。
3,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只有我們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有了全面和透徹的了解,我們才能真正從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特點出發,來建立相應的、適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求的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體,市場經濟是用,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體和用的關系,是前者決定后者,而不是相反。因此,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和要求,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總結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同所有制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關鍵所在。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時間,實踐不僅出現了不同的公有制經濟模式。正確地認識和總結已有的、不同所有制模式的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是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前提條件。
5,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推進并盡快完成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它體現著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與西方國家的國企性質和特點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因此,盲目引用西方國家的國企制度,是不可能形成與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與特點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制度的。要真正使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存在和發展,我們就必須從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出發,建立相應的權利制度,從而體現全體員工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利益要求,這樣國企改革才能順利地、定期地完成,而不是永遠在路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